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wēi yán zhèng sè危言正色 |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 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
yán zhě zhūn zhūn,tīng zhě miǎo miǎo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 | 《诗经 大雅 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
yán tí qí ěr言提其耳 |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启觉。” |
miàn cóng hòu yán面从后言 | 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蒋婉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
qī yán bā yǔ七言八语 | 形容人多语杂。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
míng zhèng yán shùn名正言顺 | 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 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zhī wú bù yán知无不言 |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言:说话)。形容发表意见毫无保留。 | 《魏书 崔光传》:“臣之愚识,知无不言。” |
miàn lěng yán hèng面冷言横 | 横:粗暴。面孔冷漠,说话蛮横。 | 高阳《清宫外史》:“格尔思表示,条约改议,外国尚有之,罪使从古未有。面冷言横。” |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言必信,行必果 |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
miàn cóng bèi yán面从背言 | 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 |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 |
zhí yán wú yǐn直言无隐 | 直言无讳。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视君国之危亡,故敢直言无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年兄宜直言无隐,某亦有肺腑相通。” |
yán bì yǒu zhòng言必有中 | 中:关键的地方。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指说话很中肯。 |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yán wú èr jià言无二价 | 原指卖商品时价格没有虚头;不讨价还价。后也泛指说出话来;不再改变。也作“口不二价”。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
yán qì bēi ruò言气卑弱 | 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 |
wēi yán dà zhǐ微言大指 | 微言:精深微秒的言辞。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 清·龚自珍《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传山右阎氏之绪学,求二帝三王之微言大指,闵秦火之郁俨,悼孔泽之不完具。” |
yán zhě bù zhī言者不知 | 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
qiān fū suǒ yán rú yī huì千夫所言如一喙 | 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 章炳麟《上李鸿章书》:“然其欲连盟中国,以措亚洲舄础之安,则千夫所言如一喙也。” |
yī pài hú yán一派胡言 | 指不切实际的言语。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这畜生说什么乘人不备逃出来,那全是他一派胡言罢了。” |
yán zhī wú wù言之无物 | 言:言语;言辞;物:指内容。指写文章或讲话空洞;没有具体充实的内容。 | 清 梁启超《<刘蜕集>跋》:“言之无物,务尖险,晚唐之极敝也。” |
piàn yán zhǐ zì片言只字 | 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 晋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 |
yán yóu zài ěr言犹在耳 | 话音还在耳边回响。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
liú yán zhǐ yú zhì zhě流言止于智者 |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 《荀子 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
zì yán zì yǔ自言自语 | 言、语:说。自己跟自己说话。 | 元 王晔《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里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
shū bù jìn yán书不尽言 |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 《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yán guī zhèng zhuàn言归正传 | 归:回到;正传:本题或正题。原为旧时小说常用的套语;把话回到正题上来。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和尚一看不对头,赶紧言归正传,预备说完了好告辞。” |
yán wài zhī yì言外之意 | 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
xíng yú yán sè形于言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
qiān yán wàn yǔ千言万语 | 千句话万句话;形容话很多。 | 《鹖冠子 世兵》:“千言万语,卒赏谓何?” |
zhǐ kě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yán wén xíng yuǎn言文行远 |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 明·张溥《〈壬申文选〉序》:“言文行远,国家赖之。”参见“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
guǒ rú qí yán果如其言 | 果:果真,诚然。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果然像所说的那样。 | 晋·葛洪《抱朴子·至理》:“果如其言,吕后德之,而逼令强食之,故令其道不成耳。” |
néng yán shàn biàn能言善辩 | 善:擅长;辩:辩论。形容很会说话;善于辩论;口才好。 | 元 尚仲贤《气英布》:“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 |
piān tīng piān yán偏听偏言 |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 | 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tán yán wēi zhòng谭言微中 | 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 明沈德符《野获编 督抚 海忠介被纠》:“真所谓谭天微中,可以解纷矣。” |
dùn fù zhī yán顿腹之言 | 犹言肺腑之言。 | 《金瓶梅词话》第二五回:“常言酒发顿腹之言。” |
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前言不答后语 | 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
zào yán chǒu jù躁言丑句 | 丑恶的言辞。躁,通“臊”。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何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哉!” |
guǎng kāi yán lù广开言路 | 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
dà yán qī rén大言欺人 | 大言:夸大的言辞。说大话欺骗别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
rén wēi yán jiàn人微言贱 | 犹言人微言轻。 | 宋·曾巩《泰山祈雨文》:“吏思其繇,奔走群望,而人微言贱,不能上动。” |
zhí yán zhèng sè直言正色 |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 《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
yī yán bù fā一言不发 | 一句话也不说。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 |
bù kě yán yù不可言喻 | 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江城》:“生于此时,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乱丝,不可言喻。” |
yǐ yán xùn wù以言徇物 | 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 | |
fàng yán gāo lùn放言高论 | 谓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 | 宋·苏轼《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
zhòng hòu guǎ yán重厚寡言 | 持重敦厚,不爱多说话。 | 《金史 襄传》:“襄重厚寡言,务以镇静守法。” |
yán chū huàn rù言出患入 | 患:祸害,灾难。话一出口,患祸就随之进入。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
nì ěr liáng yán逆耳良言 | 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 | 《史记 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
jí yán lì qì疾言厉气 |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 明 宋濂《元故秘书少监揭君墓碑》:“接人和而有礼,寡言峻行,未尝有矜大之色,虽家人不见其疾言厉气。” |
shè yán tuō yì设言托意 | 托:寄托。用言语寄寓心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人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
yī yán bì zhī一言蔽之 |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 《宋书·索虏传》:“因此而推胜负,殆可以一言蔽之。” |
yán rén rén shū言人人殊 | 殊:不同。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曹相国世家》:“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
bù xù rén yán不恤人言 | 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 |
kǒu wú zé yán,shēn wú zé xíng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 言行都合乎礼法,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 《孝经·卿大夫》:“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
shí yán ér féi食言而肥 |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
wàng yán wàng tīng妄言妄听 | 妄:不实。说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 | 先秦 庄周《庄子 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 |
yī jiā zhī yán一家之言 |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着。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gān yán hòu lǐ甘言厚礼 | 甜美的言辞,厚重的礼品。亦作“甘言厚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悉斩送弥晏等首”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甘言厚礼,以诱吴贼。” |
yán xíng ruò yī言行若一 | 见“言行抱一”。 | 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
zhī bì yán,yán bì jìn知必言,言必尽 | 言:说。凡有知道的,就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 |
guì bù kě yán贵不可言 | 旧时多用以称人贵有帝王、母后之相。此话不能直言,故婉称之。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
yán tīng jì cóng言听计从 | 听:听从;从:依从。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采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也作“言听计用”。 | 《魏书 崔浩传》:“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 |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听其言而观其行 |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yán zhě wú yì,tīng zhě yǒu xīn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 说话的人不是有心的,听话的人却认真计较。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正触着阿珠的‘隐痛’,要想保持平静也不可能了。” |
yán ér yǒu xìn言而有信 | 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xiāng duì wú yán相对无言 | 指彼此相对说不出话来。 | 宋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
bù yán ér xìn不言而信 |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 《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
yán ér bù xìn言而不信 | 见“言而无信”。 | 《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
qīng yán guǎ xìn轻言寡信 | 谓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 | 明·贾仲名《升仙梦》第三折:“你不要非真当假,大丈夫言出无差,轻言寡信休要耍。” |
ěr shí zhī yán耳食之言 | 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yán shí wàng jiǔ言十妄九 |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
rén yán jí jí人言藉藉 | 籍籍:纷乱的样子。人们指责、攻击的话哪里都流传着。多用在说有关人家名誉的事。 | 《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国中口语籍籍,慎无复至江都。” |
bǐ yán miù shuō秕言谬说 | 秕:坏,不良的;谬:错误。错误的言论。 |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论三从》:“秕言谬说,自相矛盾。” |
zhèng yán lì sè正言厉色 | 正:严正;厉:严厉;色:脸色。话语严正;态度严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
yán wén kè shēn言文刻深 | | |
fú yán xū lùn浮言虚论 | 浮言:没有事实根据的话。浮泛不切实际的言谈论调。 | 宋·叶适《制科》:“当制举之盛时,置学立师,以法相授,浮言虚论,披抉不穷。” |
chén mò guǎ yán沉默寡言 | 沉默:沉静;不声不响;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也作“沉密寡言”、“沉静寡言”。 | 《新唐书 梁崇义传》:“后为羽林射生,事来瑱,沉默寡言。” |
wēi yán wēi xíng危言危行 |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
yán xìn háng zhí言信行直 | 指言语信实,行为正直。 | |
sān fù sī yán三复斯言 |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
yán xiào zì rú言笑自如 | 见“言笑自若”。 | 清·方苞《通议大夫江南布政使陈介墓志铭》:“群夷纵火,牛街镇去城三十馀里,火光烛天。公言笑自如,日夜为守战计,贼不敢逼。” |
liú yán fēng yǔ流言风语 | 犹言流言蜚语。 | 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五章:“蛤蟆滩曾经转播过生宝和这女人的流言风语。” |
liú yán huò zhòng流言惑众 | 流言:无根据的话。指制造谣言以欺骗、迷惑群众。 | 《汉书·翟方进传》:“今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 |
zhí yán zhèng lùn直言正论 | 正直公道的言论。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王荆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 |
yán zhōng wú wù言中无物 | | |
yán xíng jì cóng言行计从 | 同“言听计从”。 | 《宋史·司马光传》:“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 |
chū yán wú jì出言无忌 | 出言:说话;忌:忌惮。说话没有忌讳。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司马貌虽然出言无忌,但此人因才高运蹇,抑郁不平。” |
dào gǔ jī jīn,yán yuǎn hé jìn道古稽今,言远合近 | 道:讲;稽:考核;合:契合。谈论古时的事要结合今天的实际,说远处的事要结合眼前的事。 | 汉·桓宽《盐铁论·论灾》:“夫道古者稽之今,言远者合之近。” |
zhí yán qǔ huò直言取祸 | 直:坦率、直爽;取:取得,引申为招致。指说话直率的人会惹祸。 | 《左传 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
fán yán suì yǔ烦言碎语 | 烦:多,繁剧;碎:琐碎。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接风送行,及至任中,宦囊百凡顺意,这都不为烦言碎语。” |
yǒu yán zài xiān有言在先 | 把话说在前头。指事前打过招呼。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淑儿巧脱杨生》:“他有言在先,你今日不须惊怕。” |
wú yōng huì yán无庸讳言 | 不必忌讳这样说。 | 周恩来《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亚非各国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无庸讳言的。” |
cí yán yì zhèng词言义正 | 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yì zài yán wài意在言外 | 其意在言语、文辞之外。指语意含蓄;让人自己体会其真正用意。 | 宋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 |
chū yán tǔ yǔ出言吐语 | 见“出言吐气”。 | 《平山冷燕》第六回:“宋信见冷绛雪出言吐语伶牙利齿,先有三分惧怯,不敢多言,只喏喏而已。” |
yán duō shāng xíng言多伤行 |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 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无记性,言多伤行。” |
yán xíng yī zhì言行一致 | 说的和做的一样。形容人表里如一。 | 宋 赵善璙《自警篇 诚实》:“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
yán bì yǒu wù言必有物 |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 清·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故凡所录取,皆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为宗。” |
yán tīng jì xíng言听计行 | 同“言听计从”。 | 《新唐书·魏知古卢怀慎传赞》:“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 |
jiān kǒu wú yán缄口无言 | 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