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ù guǐ zhī tú不轨之徒 | 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 《晋书·刘颂传》:“虽有所犯,轻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责不同而名不异者,故不轨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众听,因名可乱,假力取直,故清议益伤也。” |
qǔ zhī bù jìn,yòng zhī yǒu yú取之不尽,用之有余 | 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源源不断。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4回:“你自己的家财取之不尽,用之有余……却是因何舍了自己的祖业,去住人家的不吉房廊?” |
pán shí zhī gù磐石之固 | 比喻坚固不可动摇。 | 《晋书·陆机传》:“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难,以成盘石之固。” |
fù sù zhī xìn覆餗之衅 | 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 《晋书·蔡谟传》:“上亏圣朝栋隆之举,下增微臣覆餗之衅,惶惧战灼,寄颜无所。” |
hēng jiā zhī huì亨嘉之会 | 亨嘉:美好的事物聚会在一起。比喻优秀人物济济一堂。 | 《周易·乾》:“亨者,嘉之会。” |
guǎn bào zhī hǎo管鲍之好 |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 郭沫若《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家公与蔡伯有管鲍之好。” |
yī jiàn zhī rèn一剑之任 | ①谓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②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 《尉缭子·武议》:“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 |
qiè píng zhī zhì,shǒu bù jiǎ rén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 | 明·归有光《乞休申文》:“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
gǔ gōng zhī lì股肱之力 |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 《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
hàn mǎ zhī láo汗马之劳 | ①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②指用马运输的劳累。 | 《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 |
quǎn mǎ zhī jí犬马之疾 | 谦称自己的疾病。 | 汉·张衡《东京赋》:“值余有犬马之疾,不能究其精详。” |
yǒng xuě zhī huì咏雪之慧 | 咏颂雪花的才智。 | 《晋书·王凝之妻谢氏》:“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wò tà zhī shà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庆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别人沾手。 | 宋·岳珂《程史·徐铉入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耶?” |
qiè píng zhī zhì挈瓶之知 | 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 《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战国策·赵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
zhú mǎ zhī hǎo竹马之好 | 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洒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 |
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危急存亡之秋 | 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 |
pú biān zhī zhèng蒲鞭之政 | 蒲:香蒲。以香蒲作鞭子,柔软不能伤人。比喻官吏施行宽厚仁慈之治。 | 南朝·梁·江淹《为始安王拜南兖州刺史章》:“臣职右南阳,谢蒲鞭之政。” |
qiān yáng zhī pí,bù rú yī hú zhī yè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
bǎi shì zhī lì百世之利 | 世世代代长远的利益。 | 《吕氏春秋·义赏》:“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
jīn gé zhī shì金革之世 | 金革:兵器和铠甲;世:时代。战乱的年月。 | 南朝·梁·庾信《为杞公让宗师骠骑表》:“当今玉烛调和,既非金革之世。” |
pán shí zhī gù盘石之固 | 比喻坚固不可动摇。 | 《晋书·陆机传》:“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难,以成盘石之固。” |
shì jǐng zhī tú市井之徒 |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5回:“三百余人,皆里巷市井之徒,胁肩谄笑之辈。” |
yī zhāo zhī fèn一朝之忿 | 朝:早晨;忿:气忿。一时的气忿。 | 《论语·颜渊》:“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
wáng mìng zhī tú亡命之徒 | 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 | 《周书 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
wǎ fǔ zhī míng瓦釜之鸣 | 瓦釜:古代简单的乐器,比喻庸才。庸才显赫。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 唐·柳宗元《代人进瓷器状》:“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 |
jiǔ nián zhī chǔ九年之储 | 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 《淮南子 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 |
zhì zhuī zhī dì置锥之地 | 置:放。锥:锥子。插锥子的地方。形容极小的地方。亦作“立锥之地”。 | 《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
yī kuì zhī gōng一篑之功 | 篑:盛土的筐。指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份努力。 | 《王守仁全集》卷一 :“务收一篑之功,勿为九仞之弃。” |
yán zhī zhě wú zuì,wén zhī zhě zú yǐ ji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dǒu shāo zhī tú斗筲之徒 | 斗:容器,1斗=10升;筲:竹器,1筲=12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斗筲之徒,何足选也。” |
shèng fù bīng jiā zhī cháng胜负兵家之常 | 兵家:军事家。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1回:“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
lǎo chéng zhī jiàn老成之见 | 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老练而周到的见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不想今日原从这着,可见老成之见,大略相同。” |
gàn fù zhī gǔ干父之蛊 | 干:承担,从事;蛊:事、事业。继承并能胜任父亲曾从事的事业。 | 《周易 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
wèi zhī rú hǔ畏之如虎 | 畏:害怕。像怕老虎那样害怕。形容人很威严或凶狠。 |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朱氏盛衰》:“有在仕途者,稍拂其意,则以违上命文致其罪,渐人畏之如虎。” |
bù yú zhī xì不虞之隙 | 不虞:没有料到;隙:裂痕。指意外的误会。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 |
róng xī zhī ān,yī ròu zhī wèi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 形容生活条件并不好。 | 《列女传·贤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yì yǐ zhī chán薏苡之谗 | 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谤”。 | 清 李渔《玉搔头 拾愁》:“忠能格主,不蒙薏苡之谗;功每先人,曾在麒麟之强。” |
hú liǎn zhī qì瑚琏之器 |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
sān qiān zhī jiào三迁之教 | 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
fèi fǔ zhī yán肺腑之言 | 肺腑:指内心。发自内心的真挚诚恳的话语。 | 元 郑德辉《刍梅香》第二折:“小生别无所告,只索将这肺腑之言,实诉与小娘子。” |
chū tóu zhī rì出头之日 | 出头:摆脱困境等。指从困厄、冤屈、压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的日子。 | 元·无名氏《庞娟夜走马陵道》第三折:“如今佯推风疾举发,白日里与儿童作戏,到晚间共羊犬同眠。不知几时才得个出头之日。”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yǐ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 | 《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 |
qǐ wán zhī suì绮纨之岁 | 指少年时代。 | 北周·庾信《慕容宁神道碑》:“岐嶷表羁贯之年,通礼称绮纨之岁。” |
bà wáng zhī zī霸王之资 | 资:凭借。争霸称王的资本。 | 《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无事则民勤于耕稼,以广军储;有事则民习于弓矢,以莅武事。此真霸王之资也。闭关自守,又何忧乎?” |
dà kāi fāng biàn zhī mén大开方便之门 | 给予极大的方便。 | 明 冯惟敏《僧尼共犯》四:“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 |
yī zú zhī tián一卒之田 | 百顷田地。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无一卒之田。” |
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yǒu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 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 宋·王禹偁《霍光论》:“然则光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与夫日僤之割爱,邴吉之让位,德不侔矣。” |
zǔ shēng zhī biān祖生之鞭 | 祖生:指晋人祖逖。祖逖立志收复国土。比喻奋勉向上或先占一着 | 《晋书·刘琨传》:“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
lì zú zhī dì立足之地 |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 | 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
dì zhǔ zhī yí地主之仪 | 见“地主之谊”。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 |
zhù zhī zhú bó著之竹帛 | 著:写作;竹帛: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指著书。 | 章炳麟《与龚未生书》:“所欲著之竹帛者,盖尚有三四种。” |
yī piān zhī jiàn一偏之见 | 偏于一面的见解。 | 《宋史·刘述传》:“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 |
qiān qiū zhī hòu千秋之后 | 人死后的婉称。 | 西汉·司马迁《史记》:“千秋之后,传梁王。” |
jì guān zhī nián既冠之年 |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指已成年。 | |
cāng sāng zhī biàn沧桑之变 | 沧海变桑田的变化。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 《续夷坚志》序:“有金元遗山先生,具班马之才,阅沧桑之变,隐居不仕,著述自娱。” |
tóu táo zhī bào投桃之报 | 比喻给对方的报答。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9回:“王兄如将韵学赐教,小弟定赠美号,以为‘投桃之报’。” |
pìn jī zh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 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 | 《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
xuán jū zhī nián悬车之年 | 指七十岁。 | 《晋书·刘毅传》:“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唐·许浑《贺少师相公致政》诗序:“少师相公未及悬车之年,二表乞罢将相。” |
zhǒu yè zhī xià肘腋之下 | 肘腋:胳膊肘与胳肢窝。比喻切近的地方。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
bù cì zhī wèi不次之位 | 次:顺序,等级;位:职位,地位。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 东汉 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
lěi nòu zhī jiào耒耨之教 | 耒耨:农具。农事耕作方法的传授。指教民务农。 | 《周易·系辞下》:“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
zhǎo yá zhī shì爪牙之士 | 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
yī zhī wèi shèn一之谓甚 | 甚:过分。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xīn fù zhī yán心腹之言 | 藏在心里轻易不说的真心话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
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过犹不及”宋 朱熹集注:“夫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
qǔ zhī bù jìn取之不尽 | 拿不尽。形容极其丰富。 | 宋·朱熹《朱子语类·孟子·离娄下》:“他那源头只管来得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供自家用。” |
zài chén zhī è在陈之厄 |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后因以“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境。 |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tiān rǎng zhī gé天壤之隔 | 天上和地下的间隔,形容差别极大。 | 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刻碑》:“全与《砖塔铭》相似,王虚舟云必是敬客一手书,而刻手恶劣,较《砖塔铭》竟有天壤之隔。” |
bù jiě zhī chóu不解之仇 | 解除不了的仇恨。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又见张权买房开店,料道是丈人暗地与他的银子,越加忿怒,成了个不解之仇。” |
shòu zhī wú kuì受之无愧 | 受:接受,得到。得到某种奖励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四卷:“这些钱是自己豁出老命赚来的,万般辛苦,受之无愧。” |
gāo huāng zhī jí膏肓之疾 | 指不可医治的绝症。 | 《左传·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huái tǔ zhī qíng怀土之情 | 怀:怀念;土:故土,家乡。怀念故乡的情感。 | 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
bù tiǎn zhī yí不腆之仪 | 腆:丰厚;仪:礼物。不丰厚的礼物。旧时送礼的谦辞。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
chī zhī yǐ bí嗤之以鼻 | 嗤:讥笑。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表示轻蔑;看不起。也作“以鼻嗤之”。 | 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
dāng wù zhī jí当务之急 | 当前任务中最急迫的事。当:原为“处于”;现为“当前”;务:应该做的事。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
ruò guàn zhī nián弱冠之年 | 弱:年少;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第四卷:“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
jīn xī zhī gǎn今昔之感 | 从今天的现实回忆过去的事。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4回:“诸旧好俱在,谭孝若已作古人。今昔之感,凄怅莫状。” |
běi mén zhī guǎn北门之管 | 管:钥匙。表示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杜预注:“管,钥也。” |
běi fēng zhī liàn北风之恋 | 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 南朝 梁 萧统《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běi dǒu zhī zūn北斗之尊 |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 唐·李又《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 |
bēi bǐ zhī yīn北鄙之音 |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 《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
bēi bǐ zhī shēng北鄙之声 |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 见“北鄙之音”。 |
běi mén zhī jì北门之寄 | 指负军事重任。 | 《旧唐书 李自良传》:“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 |
jiān rén zhī xióng奸人之雄 | 奸人:奸恶诈伪的人;雄:指杰出人士。奸恶诈伪之人的魁首。多指权诈欺世的野心家。 | 战国·赵·荀况《荀子·非相》:“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
qiú quán zhī huǐ求全之毁 | 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wàn quán zhī jì万全之计 | 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同“万全之策”。 | 《三国志 蜀志 庞统传》“亲待亚于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
wàn quán zhī cè万全之策 | 绝对可靠、没有任何漏洞的办法。全:周到;策:计谋、办法。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刘表传》:“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将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
pǐn ér dì zhī品而第之 | 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 | 《晋书 苻坚载记上》:“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 |
jiè xuǎn zhī bìng疥癣之病 | 疥癣:一种皮肤病。比喻危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紧要的问题。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直谏》:“大夫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 |
zhǐ yǔ zhī cāo徵羽之操 | 徽、羽:古代音乐五音中的徵、羽二音;操:琴曲的一种。指音调高雅的琴曲。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徵羽之操,不入鄙人之耳。” |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huí tiān zhī lì回天之力 | 回天:能够扭转难以挽回的局势。原指论证有力;能挽回局势;现比喻力量巨大;能挽回很难挽回的局势。 | 《新唐书 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 |
měi qín zhī xiàn美芹之献 | 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 | 《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
yǔ máo zhī měi羽旄之美 |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车马之声,见羽旄之美。” |
tú lóng zhī jì屠龙之技 | 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 战国 郑 列御寇《庄子 列御寇》:“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
wú shǔ zhī jì梧鼠之技 | 同“梧鼠五技”。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南海圣人’,多方善疗,而梧鼠之技,不过于五,亦有时而穷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