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cài shū zhī sè菜蔬之色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晋·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yī dé zhī gōng一得之功一得:一点儿心得;功:成绩。一点儿很微小的成绩;指微小的成功。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yè zhǒu zhī huàn腋肘之患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bō fù zhī jī剥复之机剥复:《周易》的二卦名,剥落与来复;机:时机。盛衰、消长的时机。《周易·杂卦》:“剥,烂也;复,反也。”
fù jì zhī yíng讬骥之蝇喻指追随贤能之后而得以显名的人。
tóu jī zhī huì,jiān bù róng suì投机之会,间不容穟会:际会,遭遇;间:间隔;穟:通“穗”,灯花。指机会非常难得,不允许有丝毫放松。《新唐书·张公瑾传》:“‘投机之会,间不容穟。’公瑾所以抵龟而决也。”
ěr shí zhī lùn耳食之论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gān zhī rú jì甘之如荠荠:甜菜。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指事如乐意为之,虽苦亦甜。同“甘心如荠”。《晋书 刘沈传》:“投袂之日,期之必死。葅醢之戮,甘之如荠。”
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yǒu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宋·王禹偁《霍光论》:“然则光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与夫日僤之割爱,邴吉之让位,德不侔矣。”
yǒu zhì zhī shì有志之士指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fù xīn zhī yán负薪之言负薪:背柴,借指地位低微的人。指地位低微的人说的话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司马贞索隐:“《文子》曰:‘圣人不让负薪之言,以广其名。’”
bái shǒu zhī xīn白首之心老年时的壮志。唐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ěng xián shì zhī等闲视之等闲:无关紧要;之:它。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qù jiù zhī jì去就之际就:接近。指进退的分寸。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以至于此。”
zài shí zhī gēn bì shāng再实之根必伤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淮南子 人间训》:“再实之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zhōng kuì zhī sī中馈之思中馈: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之事,引申为妻室。指思念有个主持家务的妻子。《周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
xián wài zhī yīn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yán wài zhī yì言外之意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lǐ zhī dāng rán理之当然理所当然,理应如此。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6卷:“此原是君家之物,今日来取,理之当然。”
bù cè zhī yuān不测之渊测:测量,估计;渊:深潭。不可测量的深渊。比喻危险的境地。汉·贾谊《过秦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jì yú zhī zhì觊觎之志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君多内宠,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亶三人,皆有觊觎之志。”
yù zhī yǐ lǐ喻之以理喻:晓喻,开导。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人。宋·洪迈《夷坚志·丙志》第14卷:“然此妇见鸷兽不怖悸,乃能言之有理,亦难能也。”
cháng yè zhī yǐn长夜之饮指通宵宴饮。《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ǒu yī wéi zhī偶一为之偶:偶尔;偶然;为:做;干;之:代词;代某件事。偶尔做一回。宋 欧阳修《纵囚论》:“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同“之死靡它”。《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xiāng ěr zhī xià,bì yǒu sǐ yú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饵:引鱼上钩的食物。指鱼必为贪食而上钩。《三略·上略》:“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zhūn zhān zhī shì迍邅之世迍邅:处境困难。指困难的乱世。《晋书·张轨传》:“今事未靖,不可以拘系常言,以太平之理责人于迍邅之世。”
wú hé yǒu zhī xiāng无何有之乡无何有:即无有。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duō shì zhī qiū多事之秋秋:年岁;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国家或政局等较大范围的政治局势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时期。唐 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qiū háo zhī mò秋毫之末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危急存亡之秋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cún wáng wēi jí zhī qiū存亡危急之秋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duō gù zhī qiū多故之秋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金史·宣宗季下》:“今多故之秋,人才难得,朕欲除大罪外,徙刑追配有武艺善掌兵者,量才复用。”
zhōng gǔ zhī yuè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汉·贾谊《论时政疏》:“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
qiū háo zhī mò秋豪之末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yǒu shì zhī qiū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北史·王罴王轨等传论》:“王思政驱驰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际。”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yī miàn zhī shí一面之识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yī miàn zhī cí一面之词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léi tíng zhī nù雷霆之怒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tān tiān zhī gōng贪天之功贪:贪图。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归于自己。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juàn jiè zhī shì狷介之士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晋书 向秀传》:“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
fēng léi zhī biàn风雷之变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据《书 金縢》载: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镇压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武王子成王因受流言影响,怀疑周公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xíng shèng zhī guó形胜之国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指地势优越的国家。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险千里,持戟百万。”
bù jīng zhī yǔ不经之语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杂录》:“神宗顾问左右‘青唇’何事,皆不能对。乃以问赵元老。元老奏‘不经之语,不敢以闻’。”
cháng jiǔ zhī jì长久之计计:计划,策略。长远的打算。《战国策 赵策》:“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汉书 元帝纪》:“东垂被虐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非长久之计。
qīng yíng zhī diào青蝇之吊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三国志 吴书 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tā shān zhī gōng他山之攻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jiāng shān zhī yì江山之异江山:山川,山河,疆土;异:不同。比喻疆土易主,山河变色。《晋书·王导传》:“周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
dāo bǐ zhī lì刀笔之吏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zhī rén zhī jiàn知人之鉴能看出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晋书·贺循传》:“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zhuī dāo zhī lì锥刀之利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同“锥刀之末”。《后汉书 舆服志上》:“争锥刀之利,杀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灭。”
zhuī dāo zhī mò锥刀之末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zhuī dāo zhī yòng锥刀之用指微小的功用。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
lì zhuī zhī tǔ立锥之土立锥:插锥子。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能容身的极小地方。曹冏《六代论》:“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
huái tǔ zhī qíng怀土之情怀:怀念;土:故土,家乡。怀念故乡的情感。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huǐ zhī wǎn yǐ悔之晚矣矣:了。后悔也已经晚了。《大宋宣和遗事》:“万一有奸邪叵测之情,陛下悔之晚矣!”
chōng lǘ zhī qìng充闾之庆充闾:光大门楣;庆:喜庆。能使门第光大的喜庆事。《晋书·贾充传》:“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也。父逵魏豫州刺史、阳里亭侯。逵晚始生充,言后当有充闾之庆,故以为名字焉。”
qí xī zhī jǔ祁奚之举祁奚举荐贤人,不避亲仇,公正无私。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可也。’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借指卑下的地位。《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wú xíng zhī zuì无形之罪犹言莫须有之罪。《隋书·炀帝纪》:“绩著经纶,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加以刎颈之诛。”
zǔ shēng zhī biān祖生之鞭祖生:指晋人祖逖。祖逖立志收复国土。比喻奋勉向上或先占一着《晋书·刘琨传》:“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hàn mǎ zhī láo汗马之劳①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②指用马运输的劳累。《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
pú biān zhī fá蒲鞭之罚比喻对下属的过错持宽容的态度。《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以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hè míng zhī shì鹤鸣之士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周易 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gǒu fèi zhī jǐng狗吠之警比喻轻微的惊动或扰乱。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
gǒu zhì zhī xíng狗彘之行狗彘:猪狗。形容无耻之人的行为如猪狗一样。明·郭勋《英烈传》第20回:“你受吴王大恩,不思图报,敌兵一至,便要投降,乃是狗彘之行!”
gǒu fèi zhī jīng狗吠之惊谓小惊忧。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
chuō jué zhī néng踔绝之能踔绝:高超。高超的本领、才能。《汉书·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
qì zhī bì xǐ弃之敝屣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明 赵弼《三贤传》:“子食汉禄三世,而一旦弃之敝屣。”
zhé jiǎo zhī kǒu折角之口形容人口才很好,善于辩论。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五鹿狱狱,朱云折其角。”
chán tè zhī kǒu谗慝之口谗:说别人坏话;慝:邪恶。进谗言的恶人的嘴。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dú dào zhī chù独到之处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二卷:“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
fēng dí zhī kǔ锋镝之苦锋:刀尖;镝:箭头;锋镝:刀剑,指战争。比喻饱受战争的苦难。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4章:“目的在于造成一种超然于南北以外的特殊地位,使浙江人民不受锋镝之苦。”
kǔ lè zhī jìng苦乐之境境:境地。痛苦与欢乐的境界。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并驰于苦乐之境,皆入于生死之门。”
léi xiè zhī kǔ缧绁之苦缧绁:拘押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指牢狱之苦。罗广斌《红岩》第十章:“听说你要脱离缧绁之苦了,可喜可贺!”
tóu shǔ zhī jì投鼠之忌见“投鼠忌器”。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今上家法》:“闻上初见弹台疏,圣意不择,特以贵妃故,有投鼠之忌。”
miào yuán zhī shǔ庙垣之鼠庙:王宫的前殿;垣:矮墙。宫墙里的老鼠。比喻帝王身边得势的小人。《新唐书·魏元忠传》:“君侧之人,众所畏惧,所谓鹰头之蝇,庙垣之鼠者也。”
wú shǔ zhī chǒu鼯鼠之丑
bù kān zhī diǎn不刊之典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梁书 萧子云传》:“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孝,致治所成。”
xī shì zhī zhēn稀世之珍世间罕见的珍宝。比喻极宝贵的东西。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当时卿相及好事者,得居寀图障卷簇,家藏户宝,为稀世之珍。”
xiān jiè zhī jí纤芥之疾比喻不必在意的小毛病。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bù jīng zhī shuō不经之说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唐 无稹《迁庙议状》:“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征殷周可久之文,从亲尽则迁之常规,为万代不朽之定制。”
xiān guī zhī shòu鲜规之兽鲜:小;鲜规:渺小。指小虫小兽。比喻弱小势力。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有情者。”
bù zhì zhī zhèng不治之症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pìn jī zh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wú fù jī zhī lì无缚鸡之力缚:捆,绑。双手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虚弱或力气小。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fù jī zhī lì缚鸡之力缚:捆、绑。捆绑一只鸡的力量。形容体力很弱。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平日只会读书写字,刺绣描花,手无缚鸡之力。”
jī shǔ zhī shàn鸡黍之膳黍:黄米;膳:饭食。指杀鸡做菜,用黄米做饭。比喻家常便饭。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xián wài zhī yì弦外之意弦:乐器上发音的丝线。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南史 范晔传》:“其中体趣,言之不可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qián lǘ zhī jì黔驴之技黔:贵州;技:本领。黔驴的本领。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驴一鸣,虎大骇……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啃,断其喉
tián fù zhī gōng田父之功指不预其事而轻易得到好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tián fù zhī huò田父之获田父:农夫;获:得到。指不费力气而轻易得到的好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zhǐ yǔ zhī cāo徵羽之操徽、羽:古代音乐五音中的徵、羽二音;操:琴曲的一种。指音调高雅的琴曲。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徵羽之操,不入鄙人之耳。”
yī zú zhī tián一卒之田百顷田地。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无一卒之田。”
jǐng dǐ zhī wā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fěi gōng zhī jié匪躬之节躬:自身;匪躬:指为君主尽忠而不顾自身;节:节操。指不顾自家性命而尽忠王室的节操。《晋书·李胤传》:“诏以胤忠允高亮,有匪躬之节,使领司隶校尉。”
chū yú shuǐ huǒ,dēng zhī rèn xí出于水火,登之衽席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章炳麟《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国维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则其幸耳。”
yān huǒ zhī jǐng烟火之警烟火:烽火。烽火的警报。指发生战事。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