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dá dì zhī gēn达地知根 | 比喻根底清楚、明白。 |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
zhà rù lú wéi,bù zhī shēn qiǎn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 乍:刚刚,起初;圩:围子。新到一片芦苇地,不知这里边的深浅。比喻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不熟悉情况,行动要谨慎。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2回:“假若不与他实说,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
jí wǎng zhī lái极往知来 | 通晓过去,预知未来。 | 唐·柳宗元《迎长日赋》:“探赜索隐,得郊祀之元辰;极往知来,正邦家之大体。” |
xíng bù zhī wǎng行不知往 | 行:走。行路不知道走向何方。指行动不能自主,只能听任自然摆布。 |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故行不知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
zhī ān wàng wēi知安忘危 | 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了危险的时候。 | 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
rén shì bù zhī人事不知 | 见“人事不省”。 | 《红楼梦》第一二○回:“宝钗哭得人事不知。” |
míng zhī gù wèn明知故问 |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
yù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焉知晓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yī wèn sān bù zhī一问三不知 | 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也作“一问摇头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
sān bù zhī三不知 | 指对开头、中间到结尾一无所知。也指什么都不知道。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清晨起来,恐怕苏友白见亲事不成,三不知去了,便忙忙梳洗了,亲到寺中来请他。” |
zhēn zhī zhuó jiàn真知灼见 |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wàng biǎo zhī lǐ望表知里 | 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知本质。 | 唐·杨炯《从甥梁锜墓志铭》:“穆天子羽陵之籍,莫不因条报叶,望表知里。” |
zūn wén xíng zhī尊闻行知 | 尊:尊重。重视听到的意见,实行已懂的道理。 |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
bù zhī gāo dī不知高低 |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 |
bù zhī gāo xià不知高下 | 指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 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谢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话儿敢说幺?” |
zhī nán ér jìn知难而进 | 指不怕困难;敢于迎着困难上。 | 左丘明《左传 定公六年》:“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居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
wú zhī wàng zuò无知妄作 | 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而胡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奚取于三家之堂。”宋·朱熹集注:“讥其无知妄作,以取谮窃之罪。” |
zhǐ zhī qí yī,wèi zhī qí èr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哈哈,你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你说,咱们先买地,后盖房呢,还是先盖了房子后买地?” |
bù zhī dīng dǒng不知丁董 |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 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
zhī qíng bù jǔ知情不举 | 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我为巡城之职,理宜奏闻;若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这知情不举的罪名,亦所不免。” |
bù zhī tiān gāo dì hòu不知天高地厚 | 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如今年过知非,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觉愧悔。” |
zhī ér bù yán知而不言 | 明明知道而不说。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
dá rén zhī mìng达人知命 |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 唐·王勃《滕五阁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
zhī yì duō qíng知义多情 | 义:情义。懂得情义,富于感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谁知爱势贪财的父母,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退了前夫,另许李门,他使一条汗巾悄悄的寻了自尽。” |
zhī shēng zhī mín知生之民 | 知生:求生存。指在与自然界斗争中求生存的远古人民。 |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
tóng zǐ hé zhī童子何知 | 童子:小孩子。小孩子懂得什么。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 |
rú yú yǐn shuǐ,lěng nuǎn zì zhī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 |
bù zhī quán biàn不知权变 | 权变:随机应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 | 汉·桓宽《盐铁论·世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 |
bù zhī chūn qiū不知春秋 | 不知道当前是什么季节或局面。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cái gāo zhì shēn材高知深 |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 汉 王充《论衡 程材》:“今世之将,材高知深,通达众凡,举纲持领,事无不定。” |
jí fēng zhī jìng cǎo疾风知劲草 | 只有经过猛烈大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原来比喻在危急关头才显出的意志坚强;经得起考验;现在还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阶级斗争的考验;才能显出谁是坚强的革命者。劲:有力量。 | 《东观汉记 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尽草。”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yàn què bù zhī hóng hú zhì燕雀不知鸿鹄志 | 鸿鹄:天鹅。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乃向其乡人说道:‘我今将为状元,不久便作开国元勋矣!何以贺我?’乡人益非之。刘赞臣叹道:‘此所谓燕雀不知鸿鹄志也。’” |
lüè zhī pí máo略知皮毛 |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
hèn xiāng zhī wǎn恨相知晚 | 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形容新结交而感情深厚。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
měng rán wú zhī懵然无知 | 懵:无知的样子。一无所知的样子。 |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除读书属文外,其它懵然无知。” |
bù zhī xū shí不知虚实 | 虚实:或虚或实,情况。泛指不掌握或虚或实的内部情况。 | 《汉晋春秋》:“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
gào wǎng zhī lái告往知来 | 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 《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dào yuǎn zhī jì,shì wěi zhī xián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 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zhī wù yóu xué知物由学 | 指要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 | 汉·王充《论衡·实知》:“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
jiù yǔ xīn zhī旧雨新知 | 旧相识和新朋友。 |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追求她的,关心她的,旧雨新知使老房子,他们家原来居住的那套四合院,电铃整天响个不停。” |
shí lǐ zhī shū识礼知书 |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
zhī yīn shí qǔ知音识曲 | 指通晓音乐。 |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
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7回:“在你是手足之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你的好心。” |
zhī yī ér bù zhī èr知一而不知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
suì hán zhī sōng bǎi岁寒知松柏 |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fù rú jiē zhī妇孺皆知 | 孺:小孩子。妇女和小孩子全都知道。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了的简单事物。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3回:“果如张仙所言,形于诗歌,扮为杂剧,弄得妇孺皆知。” |
yán zhě fú zhī言者弗知 | 见“言者不知”。 |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
dào yuǎn zhī jì道远知骥 | 路远才知道马的好坏。 | 三国·魏·曹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jiàn shǐ zhī zhōng见始知终 | 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能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
yè luò zhī qiū叶落知秋 |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童华禅师法嗣》:“动弦别曲,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
dǔ zhe zhī wēi睹着知微 | 从明显的表象,推知到隐微的内情。 | |
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病玉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到了日后,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 |
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zhī yīn shí qù知音识趣 | 趣:情趣。形容朋友间十分了解、意趣相投。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锲倸你一锲倸?” |
zhī xiū shí lián知羞识廉 | 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 | 明·汤显祖《紫钗记·玉工伤感》:“小妮子非抛闪,知羞识廉。” |
huàn nàn jiàn zhī jǐ患难见知己 | 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 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 |
zhī shū zhī lǐ知书知礼 | 有才学,懂礼仪。 | 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
shì sǐ zhī jǐ士死知己 |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zhī rén xià shì知人下士 | 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 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
tā xiāng gù zhī他乡故知 | 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 明 天然智叟《石头点 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他乡故知,分外亲热。” |
ān fèn zhī zú安分知足 |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
bù zhī zì ài不知自爱 | 不知道爱惜自己。 | |
zhì chū hū zhēng知出乎争 | 知:智慧,知识。争:斗争,竞争。智慧从斗争中得来。 | 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且若亦知夫德之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
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识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zhī jī shí qiào知机识窍 | 窍:比喻事情的关键。掌握时机和关键。形容人机灵。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0回:“你又知机识窍,见景生情,这事大有可成。” |
lùn shì zhī rén论世知人 | 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 |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语》:“石夫高尚之情,谨慎之识,俱可见焉。附录之,亦可以论世知人也。” |
zhī ēn bào ēn知恩报恩 | 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就回报别人以恩惠。亦作“知恩报德”,。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
zhī qíng bù bào知情不报 | 知道情况而不报告,特指没有犯罪的人主动地或被动地对当局隐匿别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为。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知情不报者,与坏人同罪。” |
zhī ēn bì bào知恩必报 | 知道受到了恩惠就必定要报答。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小生我怀旧意无私志,小姐白玉带知恩必报恩。” |
rén suǒ gòng zhī人所共知 | 人人都知道。 | 宋 朱熹《封建》:“百于古今之变,利害之实,人所共知而易见者,亦复乖戾如此。” |
zhī jī qí shén知幾其神 | 幾:幾微,细微。指人能够预知事情萌发的细微迹象,就能与神道相合。 | 《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幾其神乎。’” |
bù zhī gān kǔ不知甘苦 |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
quán zhī quán néng全知全能 |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 郭沫若《郑成功》第四章:“全知全能的主是大公无私的。” |
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士为知己者死 |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 《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bó zhě bù zhī博者不知 | 博:广。无事不知的人不能专精一门学问或技能。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zhì xiào yī guān知效一官 | 知:同“智”,才智;效:胜任。才智能力可以胜任一官之职。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dá guān zhī mìng达官知命 | 达观:旧指一切听其自然,也指看得开。知命:旧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安排,无。 | |
zhī wén dá lǐ知文达礼 | 达:懂得。有才学,懂礼仪。 | 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你既这等知文达礼,晓得敬重我……便饶你性命。” |
bó gǔ zhī jīn博古知今 | 博:广博。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 三国·魏·王肃《孙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
bào zǐ zhī wǒ鲍子知我 | 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 《史记 管晏列传》:“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zhī rén shàn chá知人善察 | 察:观察。善于识别观察人才。 | 《魏书》:“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
zhī zú zhī zhǐ知足知止 |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 《周书·萧大阛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尽。” |
bù zhī yǒu hàn,hé lùn wèi jìn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 形容无耻到极点。 | 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
xué chǔ zhī yǔ穴处知雨 | 穴:洞;处:居。久居洞中的兽类能预知风雨。比喻有经验。 | 东汉·班固《汉书·翼奉传》:“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 |
zhī yī bù zhī shí知一不知十 | 仅知道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不了解全面。 | 汉·桓宽《盐铁论·结和》:“秦知进取之利,而不知鸿门之难,是以知一不知十也。” |
zhī rén zhī míng知人之明 | 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祐传》:“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
zhī rén zhī shù知人之术 | 术:手段。指能识别人的才能和品行的眼光。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治天下者,曹贤考功则治,简贤退功则乱,诚审思知人之术,论才选士,必称其职。” |
zhī rén zhī jiàn知人之鉴 | 能看出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 《晋书·贺循传》:“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
mí tú zhī fǎn迷途知返 |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来。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
zì zhī zhī míng自知之明 | 自己了解自己这样的明智。指对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得透彻。明:明智。 | 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
zhū bā jiè chī rén shēn guǒ,quán bù zhī zī wèi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 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
yù rén wù zhī,mò ruò wù wéi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 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 | 《汉书 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晋书 苻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
wén yī zhī shí闻一知十 |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yī wàng ér zhī一望而知 | 一看就明白。 | 清 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
yī zhī piàn jiě一知片解 | 犹一知半见。 | 宋·吴泳《答赵茂实书》:“某闲居寖久,兀兀一经,今已穷年,粗有一知片解,更不复为言语词章。” |
yī zhī bàn jiě一知半解 |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