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思
[南北朝]:何逊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
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
“边城思”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柳树经过冬天后还没有发芽,青绿的水还有含有一点青苔。
当春色在边城萌动之际,便是异乡游子思念家乡之时。
注释
客思客中游子的思绪
“边城思”鉴赏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南北朝·何逊的简介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
► 何逊的诗(11篇)〕
明代: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複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戰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
一身存漢臘,滿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
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誼,三秋故主懷。
将星沉左輔,卿月隐中台。
東閣塵賓幕,西征愧賦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為誰哀。
五代:
李煜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風情漸老見春羞,到處消魂感舊遊。
多謝長條似相識,強垂煙态拂人頭。
魏晋:
吴隐之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宋代: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南北朝:
谢朓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
尋雲陟累榭,随山望菌閣。
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
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
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清代:
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清代:
章炳麟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州。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餱。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鄒容吾小弟,被發下瀛州。
快剪刀除辮,幹牛肉作餱。
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
臨命須摻手,乾坤隻兩頭!
清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五代:
毛文锡
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隋堤柳,汴河旁,夾岸綠陰千裡。龍舟鳳舸木蘭香,錦帆張。
因夢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蘇羽葆。笙歌未盡起橫流,鎖春愁。
宋代:
贺铸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東風柳陌長,閉月花房小。應念畫眉人,拂鏡啼新曉。
傷心南浦波,回首青門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