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ì yě zhèng míng必也正名 |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 《论语 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
míng zhòng yī shí名重一时 | 一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亦作“名震一时”、“名得当时”、“名噪一时”、“名倾一时”。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 |
tān míng ài lì贪名爱利 | 贪图名位,喜好钱财。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贪名爱利,汨没世途。” |
biàn jì mái míng变迹埋名 | 迹:痕迹,踪迹。改变行踪,隐蔽姓名。 | 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都归欲界,轻财任侠,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
fàn jiāo mǎi míng贩交买名 | 谓卖友求荣。 | 南朝·宋·鲍照《瓜步山楬文》:“贩交买名之薄,吮痈舐痔之卑。” |
dǐ lì míng xíng砥砺名行 | 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曰:“丰砥砺名行以要世誉,而恕诞节直意,与丰殊趣。” |
liè shì xùn míng烈士徇名 | 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 |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
diào míng yào yù钓名要誉 | 见“钓名沽誉”。 | 元·刘祁《归潜志》卷七:“虽不可取于民奢纵害公,亦不必钓名要誉,太俭陋也。” |
dǐ xíng lì míng砥行立名 | 磨砺德行,建树功名。 | 《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
míng mào shí yì名贸实易 | 贸:齐等;易:变易。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 | 《商君书·开塞》:“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 |
shī chū wú míng师出无名 | 师:军队;名:名义;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 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
lì rě míng qiān利惹名牵 | 亦作“利绾名牵”。谓为名利所诱惑羁绊。 | 元·张歌《湘妃怨·乐闲》曲:“想当年,利惹名牵。” |
qiǎo lì míng mù巧立名目 |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
gū míng mài zhí沽名卖直 | 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 | 《明史·钱唐韩宜可等传赞》:“伯巨、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
tú yǒu qí míng徒有其名 | 光有它的名。指有名无实。徒:空;白白地;名:不符合实际的名声。 |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铨选之门,徒有其名,莫责其实。” |
jǔ shì wén míng举世闻名 | 举:全。全世界都听到名声。形容知名度很高。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卷七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
xún míng zé shí循名责实 | 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求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循:依着;责:求。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
tú fù xū míng徒负虚名 | 见“徒有虚名”。 | 茅盾《子夜》:“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
mào míng jiě jiǎo冒名接脚 | 假冒别人的名,接替他。 | 《旧唐书 韦陟传》:“后为吏部侍郎,常病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 |
míng jiāng lì suǒ名缰利锁 |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 | 宋 柳永《夏云峰》词:“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
diào míng gū yù钓名沽誉 | 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买。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
tí míng dào xìng提名道姓 | 提、道:说。直呼他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 |
bù míng yī qián不名一钱 |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wú míng zhī pǔ无名之朴 | 亦作“无名之璞”。①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②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 春秋·楚·李耳《老子》:“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
shí zhì míng guī实至名归 |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
yī jǔ chéng míng一举成名 | 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
chòu míng yuǎn yáng臭名远扬 | 名:名声;臭名:坏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也作“丑声远播”。 | 《宋书 刘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恶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臭声远播。” |
míng qīng jù gōng名卿巨公 | 有名声的权贵。 | 宋·欧阳修《<江邻几文集>序》:“自明道、景佑以来,名卿巨公,往往见于余文矣。” |
chòu míng zhāo zhù臭名昭著 | 名:名声;昭著:显著;明显。坏名声谁都知道。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们是贺衷寒系统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
míng qīng yī shí名倾一时 | 倾:倾慕,钦佩。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 | 《清史稿·艺术·王时敏传附原祁》:“王翚名倾一时,原祁高旷之致实过之。” |
wú míng yīng xióng无名英雄 | 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英雄人物。 |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诚以他日救此一方民者,必当赖将来无名之英雄也。” |
bù wù kōng míng不务空名 | 务:追求。不追求虚名。形容踏踏实实地工作。 | 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
mò kě míng zhuàng莫可名状 |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 明 刘基《松风阁记》:“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 |
yī qián bù míng一钱不名 | 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来打算早办,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几日。又兼我是一钱不名,还要张罗几文才能办事,因此耽搁下来。’” |
měi qí míng yuē美其名曰 | 给予一个好听的名字(名称)叫做……。 | 鲁迅《藤野先生》:“美其名曰‘富士山’。” |
qiǎo lì míng sè巧立名色 | 见“巧立名目”。 | 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
gōng chéng míng jiù功成名就 |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
gāo xìng dà míng高姓大名 | 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同“高名大姓”。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宋江、花荣慌忙下马,扶起那两位壮士道:‘且请问二位壮士高姓大名?’” |
shuò yàn míng rú硕彦名儒 | 硕:大;彦:有才学的人。指有名声的大学者。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公子好客,结多少硕彦名儒;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
xún míng hé shí循名核实 | 犹言循名责实。 | 明·张居正《答浙江吴巡抚》:“明主在上,方翕受敷施,循名核实,以兴太平之治。” |
hè hè shēng míng赫赫声名 |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 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
gēng xìng gǎi míng更姓改名 | 更:改变。指改换原来的姓名。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淄去了。” |
jiǔ fù shèng míng久负盛名 | 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八章:“他是由于在玉器鉴赏方面的久负盛名而受聘于解放后成立的国营公司的,成为国家干部。” |
gǎi xìng gēng míng改姓更名 | 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 明 无名氏《闹铜台》楔子:“则今日辞别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离水乡。” |
míng liè qián máo名列前茅 | 名:名次;前茅: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
qīng shǐ chuán míng青史传名 | 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
chuí míng qīng shǐ垂名青史 | 青史:书写于竹简或白绢上的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
chuí míng zhú bó垂名竹帛 | 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 《封神演义》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业,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
míng shān shèng shuǐ名山胜水 | 见“名山胜川”。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4卷:“从来天子建都之处,人杰地灵,自然名山胜水,凑着赏心乐事。” |
wǎng dān xū míng枉担虚名 | 枉:徒然。白白占有名位,形同虚设;空有其名并无实际内容。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现在这两位姨娘,也是枉担虚名的。” |
fā míng chéng yè发名成业 | 发:显现。发扬名声,成就事业。 | 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一抵京师就明经试,退曰:‘此不足发名成业。’” |
qīng shǐ biāo míng青史标名 | 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才,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栋。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 |
wēi míng bó lì微名薄利 | 指十分细微的名与利。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怎知客人为些微名薄利,又无枷锁拘缚,三伏内,只得在那途路中行。” |
shēn míng jù bài身名俱败 | 犹言身名俱灭。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6回:“今日为公孙枝所诱,死于王城,身名俱败,岂不哀哉!” |
gū yù diào míng沽誉钓名 | 同“沽名钓誉”。 |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并非沽誉钓名,不过稍尽棉力。” |
dǐng dǐng yǒu míng鼎鼎有名 |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 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
shè lì gū míng射利沽名 | 谋取财利和名誉。 |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张昉》:“乃迹寄林泉,心悬富贵,旦暮奔走,射利沽名而叩其中,且空空无当于用。” |
dào míng àn shì盗名暗世 | 盗:窃取;名:名誉、名称;暗:黑暗。在黑暗时代窃取好的名誉。指奸佞之人在乱世乘机骗取声誉。 | 《荀子·不苟》:“是奸人将以盗名暗世者也。” |
lì shēn yáng míng立身扬名 |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 | 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立身扬名。” |
míng yáng tiān xià名扬天下 | 形容名声极大。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8回:“瓶儿罐儿也有两个耳朵,你须曾闻我等十节度使累建大功,名扬天下,大将王文德么?” |
yuán míng shī shí缘名失实 | 缘:循沿。从事物表面的名义出发去探求事物,没有得到事物真实的本质。 | 宋·苏轼《震奎阁碑》:“汉明以察为明,而梁武以弱为仁,皆缘名失实,去佛远甚。” |
míng bù xū lì名不虚立 |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 |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
zhòng wàng gāo míng重望高名 | 拥有崇高的名望。 |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
wéi lì fù míng违利赴名 | 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 | 汉·王充《论衡·答佞》:“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 |
gāo míng shàng xìng高名上姓 | 高:敬辞。询问人姓名的客气用语。 | |
gū míng diào yù沽名钓誉 | 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极力谋取好名誉。沽:买;钓:喻用手段取得。 | 金 张建《高陵县张公去思碑》:“非若沽名钓誉之徒,内有所不足,急于人闻,而专苛察督责。” |
yāo lì dào míng要利盗名 | 要:通“邀”。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盗取名利。 |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 |
míng zhèng lǐ shùn名正理顺 | 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 | 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
míng chuí zhú bó名垂竹帛 |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 《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
gù míng sī yì顾名思义 | 顾:看;名:指人或事物的称呼;义:意义;含义。看到名称就可联想到它的含义。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昶传》:“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
míng shān shì yè名山事业 | 指著作。 | 王西彦《乡下朋友》:“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专心于名山事业。” |
míng shèng gǔ jì名胜古迹 |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的地方。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去了两次以上。” |
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名不正,言不顺 |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gū míng diào yù沽名吊誉 | 同“沽名钓誉”。 |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我不为别的,自恨我奔丧来后,又不是沽名吊誉没来由。” |
yǐn míng mái xìng隐名埋姓 | 同“隐姓埋名”。 | 元·李爱山《寿阳曲·厌纷》曲:“离京邑,出凤城,山林中隐名埋姓。” |
zhí míng zǎo tóu职名早投 | 职名:官员的履历。把官员的履历早些呈上。指新皇帝嗣位后,官员们呈上职名,等待封赏。比喻企求升官。 | 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他说马中丞当先出头,众公卿认肯逗留。职名早投,大家去上书陈表,拥入皇州。” |
míng shān shèng chuān名山胜川 |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 《晋书 孙统传》:“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
chēng míng dào xìng称名道姓 | 称:称道。称呼姓名。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今日两贼相逢,何用称名道姓,君为芦中之事,我为船上之人,意义足亦可知,富贵不须相忘。” |
dǐng dǐng dà míng鼎鼎大名 | 鼎鼎:名声盛大的样子。很大的名气。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 |
yīng míng diǎn mǎo应名点卯 | 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 |
zhèng míng dìng fēn正名定分 | 辨正名分。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试来译几篇。但这就又是‘批评家’的材料了,其实,正名定分,他是应该叫作‘唠叨家’的。” |
shā shēn chéng míng杀身成名 | 为正义捐弃生命而赢得美名。 |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唯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 |
wú míng zhī shī无名之师 | 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俱之。” |
fù jì míng zhāng附骥名彰 | 附:依附;骥:千里马;彰:显著。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显名于世。 |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
qí huā míng huì奇花名卉 | 指稀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或稀少的东西。 | 明·冯惟敏《桂枝香·赠人》:“月中丹桂,天花香细,熬尽了万紫千红,占断了奇花名卉。” |
míng chuí qiān gǔ名垂千古 |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 唐 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
míng shí xiāng chèn名实相称 | 指名声与实际一致。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2回:“妹子这个名字,叫做有名无实,那里及得尧蓂姐姐弹得幽雅,他才名实相称哩。” |
wú míng zhī pú无名之璞 | 见“无名之朴”。 | 晋·傅玄《赠扶风马钧序》:“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
míng wén tiān xià名闻天下 | 形容名声极大。 | 《北齐书·魏收传》:“功业显著,名闻天下。” |
gū jī xū míng沽激虚名 | 沽激:矫情求誉;虚名:名不副实。指以伪装骗取名誉。 |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第22卷:“康节先公深达世务,不以沽激取虚名如此。” |
míng jiāng lì suǒ名缰利索 | 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
gōng bù chéng,míng bù jiù功不成,名不就 | 就:成。比喻事情没成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若是老爷就是这样做去,到了功不成,名不就的时候,老爷说奴才没有良心……不告诉老爷。” |
chéng míng chéng jiā成名成家 | 树立名声,成为专家。 | 《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
shēn míng liǎng tài身名两泰 | 见“身名俱泰”。 | 南朝·陈·周弘让《与徐陵书荐方圆》:“吾荷朝思,得安丘壑,身名两泰,夫复奚言。” |
rǔ shēn bài míng辱身败名 | 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 《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
xíng kuī míng quē行亏名缺 | 行:行为,德行。德行亏损,名声低下。 | 明·高则诚《琵琶记·丞相发怒》:“自小攻读,从来知礼,忍使行亏名缺。” |
qī shì dào míng欺世盗名 | 欺:欺骗;世人:指当时的人。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 荀况《荀子 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 |
zhòng qì xùn míng重气徇名 | 徇:曲从,偏私。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 南朝·梁·沈约《为东宫谢敕赐孟尝君剑启》:“田文重气徇名,四豪莫及。” |
gū míng yào yù沽名要誉 | 犹沽名钓誉。 | 《朱子语类》卷四二:“子张问闻与达一章,达是躬行实践做出来底,闻是沽名要誉底。” |
míng yù sǎo dì名誉扫地 | 指彻底失去声誉。 | 王朔《过把瘾就死》:“我也在一边坐下,喘出一口气,感到名誉扫地,威信扫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