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iàn mào yī xīn面貌一新 | 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 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现在农村面貌一新,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改善了。” |
tǐ tǐ miàn miàn体体面面 | 指人光彩荣耀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看来这件事可以做得体体面面,把老人家送回家去。” |
chún yī hú miàn鹑衣鹄面 | 破烂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穷苦落魄之状。 | 清·捧花生《画舫馀谭》:“尝见某者,鹑衣鹄面,行泮宫前。”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犁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
běn lái miàn mù本来面目 | 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 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
xīn cí miàn ruǎn心慈面软 | 心地慈和,拉不下脸面。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我又是个心慈面软的人,凭心撮弄我,我还是一片痴心。” |
rén miàn táo huā人面桃花 | 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 唐 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yán miàn sǎo dì颜面扫地 | 比喻面子丧失干净。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戴过一次高帽子的,从此颜面扫地,做不起人。” |
lèi liú mǎn miàn泪流满面 |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
bié kāi shēng miàn别开生面 | 别:另外;开:开辟;开创;生面:新的面目。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 唐 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 |
péng tóu gòu miàn蓬头垢面 | 蓬:蓬草;散乱 ;垢:污秽;脏。形容头发散乱脸上很脏。 | 《魏书 封轨传》:“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
bā miàn jiàn guāng八面见光 | 形容人非常世故,各方面都能应付得很周到。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八面儿见光,包罗万象,把个铁铮铮的十三妹倒寄放在那里为起难来了。” |
yī miàn zhī cí一面之辞 | 见“一面之词”。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
niǎo miàn hú xíng鸟面鹄形 | 形容由于饥饿而身体软弱,面容枯瘦。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 |
xiào róng mǎn miàn笑容满面 | 满脸呈现着欢笑的容颜。形容内心欣喜,满脸和悦的颜色。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6卷:“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 |
miàn mù kě zēng面目可憎 | 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 |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
miàn miàn sī qù面面厮觑 | 见“面面相觑”。 |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厮觑。”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 |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rén miàn guǐ xīn人面鬼心 | 指表面很好,内心很坏。 | |
miàn miàn yuán dào面面圆到 | 见“面面俱到”。 |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
bù shí jú miàn不识局面 | 犹不识时务。 | 《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
wǎng kāi sān miàn网开三面 |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
miàn qiáng ér lì面墙而立 |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
lìng kāi shēng miàn另开生面 | 另外创造新的形式或开创新的局面。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一回:“今日行这酒令,已是独出心裁,另开生面。” |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xiào miàn hǔ笑面虎 |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 宋·庞元英《谈薮》:“公衮性甚和,平居常若嬉笑,人谓之笑面虎。” |
miàn yǐn tíng zhēng面引廷争 | 同“面折廷争”。 | 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
bù niàn sēng miàn niàn fó miàn不念僧面念佛面 | 不看僧面看佛面。 | 草明《乘风破浪》十七:“你不念僧面念佛面啊,人家老大娘都把你想坏啦。” |
miàn bù gǎi sè面不改色 | 面:颜面;色:颜色。颜容不改变颜色。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
miàn cóng hòu yán面从后言 | 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蒋婉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
sì miàn chǔ gē四面楚歌 |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
hú xíng niǎo miàn鹄形鸟面 | 指饥疲瘦削的样子。 | 明归有光《送宋知县序》:“岁复荐饥,侯加意抚恤,向之逃亡者,鹄形鸟面,争出供役。” |
miàn rú fāng tián面如方田 | 面:脸。脸方得像“田”字,指富贵相。 | 《南齐书·李安人传》:“帝大惊,目安人曰:‘卿面如方田,状封侯也。’” |
miàn sè rú tǔ面色如土 | 见“面如土色”。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众兵都面面厮觑,不敢则声。” |
bèi qián miàn hòu背前面后 | 指或当面或背后。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顿钯打退妖精,你看他得胜而回,争嚷功果;若战他不过,被他拿去,却是我的晦气,背前面后,不知骂了多少弼马温哩!悟净,你休言语,等我去看看。” |
gài tóu huàn miàn盖头换面 | 犹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 明 唐顺之《答王南江提学书》:“仆窃诵吾兄前后见惠两书,知吾兄痛惩既往之悔,直欲洗刷肠胃,不肯若世之盖头换面做好人者。” |
liǎng miàn èr shé两面二舌 | 比喻在两方面挑拔。 | 宋 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女仆两面二舌、虚饰迭谗者逐之。” |
bàn jīn bā miàn半斤八面 |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亦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半斤对八两”。 | |
mǎn miàn hán chūn满面含春 | 比喻心情喜悦舒畅,满脸笑容。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女子才回过头来满面含春的向安公子道:‘尊客,这石头放在哪里?’” |
yī miàn ér lǐ一面儿理 | 一方面的理由;片面的道理。 | |
tiě miàn qiāng yá铁面枪牙 |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 明 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
mǎ miàn niú tóu马面牛头 | 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 《西湖二集 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没慈心的马面牛头,两股叉,两条鞭,恶恶狠狠。” |
shén tóu guǐ miàn神头鬼面 | 比喻怪模怪样。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9卷:“殊不知少间自都无主张,只见许多神头鬼面,一场没理会,此乃是大不实也。” |
nán miàn chēng gū南面称孤 |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 《庄子 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
shí miàn mái fú十面埋伏 |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 《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miàn mán fù fěi面谩腹诽 | 谓当面欺诳,心怀毁谤。 | 《明史·万镋传》:“又以不得一品,面谩腹诽,无大臣礼。” |
miàn cóng fù fēi面从腹非 | 从:听从,顺从。表面顺从,心里反对。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3回:“世兄果不嫌家伯语重,何难回头是岸,万不可面从腹非。” |
sān duì liù miàn三对六面 |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 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
táo huā rén miàn桃花人面 |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 元·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曲:“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 |
xiào miàn yè chā笑面夜叉 | 比喻面带笑容而居心狠毒的人。 | 宋·陈次升《弹蔡京第三状》:“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 |
nán miàn chēng wáng南面称王 |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指称王称帝 |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信能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 |
miàn mù yī xīn面目一新 | 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
shěn qǔ miàn xīn审曲面埶 | 亦作“审曲面势”。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 | |
hú miàn niǎo xíng鹄面鸟形 | 鹄:天鹅。形容面容憔悴,身体瘦弱。 | 元·王恽《入奏行》:“扶羸载瘠总南逋,鹄面鸟形犹努力。” |
lěng miàn hán tiě冷面寒铁 | 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 | 《明史·周新传》:“敢言词多所弹颏,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
bì miàn yǐn xíng避面尹邢 | 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 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 外戚世家》。 |
chǔ gē sì miàn楚歌四面 |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 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
yóu tóu huá miàn油头滑面 | 见“油头滑脸”。 | 老舍《四世同堂》六三:“招弟的那一群油头滑面的小鬼听到这消息,也准备拚命给若霞喊倒好儿,作为抵抗。” |
sì miàn chū jī四面出击 | 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总之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 |
chù shì miàn qiáng触事面墙 | 触:接触;面墙:面对墙。形容遇事像面墙而立,一无所知。 | 晋·姚兴《重答安成侯嵩》:“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触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 |
zhuāng mén miàn装门面 | 表面伪装。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4回:“左右是你的老婆,替你装门面。” |
dāng miàn luó,duì miàn gǔ当面锣,对面鼓 | 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1回:“他听见俺娘说不拘几时要对这话,他如何就慌了。要是我,你两个当面锣、对面鼓的对不是!” |
qiáng miàn ér lì墙面而立 | 面对墙壁对立。形容目光短浅。亦作“面墙而立”。 | 《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
sì miàn pèng bì四面碰壁 | 比喻遇受阻碍或遭到拒绝。也指事情行不通或达不到目的。 | |
xiào miàn lǎo hǔ笑面老虎 |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 李良杰《人生》:“现在,我算领教到他这微笑的厉害了——简直是笑面老虎。” |
xīn bù fù rén,miàn wú cán sè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 负:亏欠;惭:羞愧。内心没有对不起人的对方,表情也就会很坦然。 | 《新编五代史评话·唐史》:“若以爱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fū yǎn mén miàn敷衍门面 | 敷衍:将就应付。只做表面的应付,而不认真解决实际问题。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就将这正经拳法收起不传,只用些外面光、不管事的拳法敷衍门面而已。” |
yōng shū nán miàn拥书南面 | 见“拥书百城”。 | 清·归庄《感怀》诗:“捉鼻东山关气运,拥书南面足经纶。” |
miàn shé tíng zhèng面折廷诤 | 见“面折廷争”。 | 章炳麟《变法箴言》:“争变法者,吾未见其有面折廷诤、千人皆靡者也。” |
lěng xīn lěng miàn冷心冷面 | 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 |
gòu miàn péng tóu垢面蓬头 | 面目肮脏,头发零乱。 | 明 孙仁孺《东郭记 蚤起》:“如云鬓发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头,净洗朱铅。” |
rén xīn rú miàn人心如面 | 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
zhū chún yù miàn朱唇玉面 | 指美女。 | 隋·江总《杂曲》之三:“宝钗翠鬓还相似,朱唇玉面非一行。” |
sù wèi móu miàn素未谋面 | 谋面:见面。指平素没有见过面。 | |
gé miàn gé xīn革面革心 | 见“革面洗心”。 | 明·杨慎《送薛曲泉之镇雄勘夷手卷词》:“笑鄙夫畏首尾,蔚蔚九变豹,俾心人革面革心,惠我无私。” |
yǐn xíng bì miàn尹邢避面 | 尹、邢:汉武帝的两个宠妃;避:躲开,回避。指因妒忌而避不见面。 | |
miàn cóng fù fěi面从腹诽 | 诽:毁谤。表面顺从,心里不以为然。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三回:“世兄果为嫌家伯语重,何难回头是岸,万不可面从腹诽。” |
yuán qiān yī miàn缘悭一面 | 悭:欠缺。缺乏缘份,没有和对方会面一次的机会。 | 郭沫若《鬼苗的检阅》:“我和茅盾先生虽相识,和我们的鲁迅先生竟缘悭一面。” |
nán miàn chēng zūn南面称尊 |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尊:地位或辈分高。指称王称帝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6回:“今日成全了赵某大功,日后果能南面称尊,得遇令郎之日,义当重报。” |
dāng miàn chū chǒu当面出丑 | 在大庭广众暴露自己的弱点。 | |
yīn yáng liǎng miàn阴阳两面 | 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耍两面手法。 | 浩然《艳阳天》第52章:“特别是那个阴阳两面的马之悦,跟村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明来,又跟外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暗往。” |
jiù tāng xià miàn就汤下面 | 比喻趁机行事。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63回:“只说是这畜牲怎么这等作变,却不晓得是天师就汤下面,奉承他这一番。” |
dù mén miàn bì杜门面壁 | 谓闭门修养。 | 宋·苏轼《答王幼安宣德启》:“杜门面壁,观六十年之非。”又《答廖明略》之二:“衰陋之甚,惟有归田,杜门面壁,更无余事。” |
zhuāng huáng mén miàn装潢门面 | 装潢:原指裱糊字画,现也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
miàn rú níng zhī面如凝脂 | 凝脂:凝结的脂肪。比喻脸色洁白柔滑。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
xǐ xīn huí miàn洗心回面 | 见“洗心革面”。 | 清·钱谦益《王淑士墓志铭》:“习其反复教诲,出于至诚,莫不洗心回面,誓不忍负。” |
sān tóu èr miàn三头二面 | 面:脸。比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 唐·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
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 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 | 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
shuǎ liǎng miàn pài耍两面派 | 耍两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对斗争双方都采取敷衍的行为。 | 毛泽东《<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反革命分子怎样耍两面派手法呢?” |
yī miàn zhī cí一面之词 | 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黧黑 | 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
sān tóu liù miàn三头六面 |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 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
dǎ dāng miàn gǔ打当面鼓 | 比喻有话当面说,不背后议论。 | 罗旋《南国峰烟》:“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摆出来,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同志。” |
tiǎn miàn xiāng yíng靦面相迎 | 靦面:面带愧色。带着羞愧的样子去迎人。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那呆子放下钉耙,整整直裰,摆摆摇摇,充作个斯文气象,一直的靦面相迎。” |
chén miàn àng bèi晬面盎背 | 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wū shǒu gòu miàn污手垢面 | 形容手脸都很肮脏。 | |
miàn hé yì bù hé面和意不和 | 意:心意。表面上很和气,心里却有矛盾。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为此两下面和意不和。” |
miàn zhēng tíng lùn面争庭论 | 同“面折庭争”。 | 宋·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必范君也。” |
lù miàn pāo tóu露面抛头 | 抛:暴露。露出头和面孔。原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现指公开露面。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抛头,尸骸残暴,惹天下诸侯笑我为无谋之辈;不若先杀其妻妇,然后自刎,庶几不失丈夫之所为。” |
suì miàn àng bèi睟面盎背 | 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 | 《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