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iàn hé xīn bù hé面和心不和 | 表面上很和气,心里却有矛盾。 |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船厂大臣又给他面和心不和,将领既不熟悉,兵士又没感情,他却忘其所以,大权独揽,只弄些小聪明,闹些空意气。” |
miàn rú fāng tián面如方田 | 面:脸。脸方得像“田”字,指富贵相。 | 《南齐书·李安人传》:“帝大惊,目安人曰:‘卿面如方田,状封侯也。’” |
miàn hóng miàn lǜ面红面绿 | 见“面红面赤”。 | 《廿载繁华梦》第九回:“自己进他门以来,未有半点面红面绿,他不负我,我怎好负他?” |
miàn hóng bó zǐ cū面红脖子粗 | 脸红脖子变粗。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高阳《玉座珠帘》:“皇帝面红脖子粗地大骂言官沽名钓誉,恭王与醇王自恃长亲,渺视皇帝,话越说越多,也越离谱了。” |
miàn hóng ěr rè面红耳热 | 见“面红耳赤”。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
miàn hóng miàn chì面红面赤 | 谓双方因争执而变脸。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 |
miàn hóng jǐng chì面红颈赤 | 见“面红耳赤”。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
bù shí jú miàn不识局面 | 犹不识时务。 | 《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
yán miàn sǎo dì颜面扫地 | 比喻面子丧失干净。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戴过一次高帽子的,从此颜面扫地,做不起人。” |
yī miàn zhī yuán一面之缘 | 见一面的缘分。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 |
bā miàn yíng chè八面莹澈 | 比喻精明练达,洞察一切。 | 清 昭槤《啸亭杂录 尹文端公》:“年三十馀即任封疆,遇事镜烛犀刻,八面莹澈。” |
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 | 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 | 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
miàn cóng fù fěi面从腹诽 | 诽:毁谤。表面顺从,心里不以为然。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三回:“世兄果为嫌家伯语重,何难回头是岸,万不可面从腹诽。” |
miàn mán fù fěi面谩腹诽 | 谓当面欺诳,心怀毁谤。 | 《明史·万镋传》:“又以不得一品,面谩腹诽,无大臣礼。” |
miàn cóng fù fēi面从腹非 | 从:听从,顺从。表面顺从,心里反对。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3回:“世兄果不嫌家伯语重,何难回头是岸,万不可面从腹非。” |
yǎng miàn cháo tiān仰面朝天 | 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九回:“江樊往后退了几步,身不由己的也就仰面朝天的躺下了。” |
běn lái miàn mù本来面目 | 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 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
xǐ xīn huí miàn洗心回面 | 见“洗心革面”。 | 清·钱谦益《王淑士墓志铭》:“习其反复教诲,出于至诚,莫不洗心回面,誓不忍负。” |
yōng shū nán miàn拥书南面 | 见“拥书百城”。 | 清·归庄《感怀》诗:“捉鼻东山关气运,拥书南面足经纶。” |
nán miàn bǎi chéng南面百城 | 旧时比喻尊贵富有。也比喻藏书很多。 | 《魏书 逸士传 李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
nán miàn chēng zūn南面称尊 |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尊:地位或辈分高。指称王称帝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6回:“今日成全了赵某大功,日后果能南面称尊,得遇令郎之日,义当重报。” |
nán miàn chēng gū南面称孤 |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 《庄子 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 |
rè cháng lěng miàn热肠冷面 | 热心肠,冷面孔。形容内心热情,表情却冷漠。 | |
zhēng níng miàn mù狰狞面目 | 形容凶恶的相貌。 | 《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
miàn mù zhēng níng面目狰狞 |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
yī miàn xū cí一面虚词 | 单方面所说的假话 | 《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避祸屯田计》:“明公休听外人一面虚词,欲杀某也。” |
sēng lái kàn fó miàn僧来看佛面 | 僧:和尚。和尚来了要看在佛的面子招待他。比喻看有关人士的面子对待来者。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王公公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 |
wū miàn hú xíng乌面鹄形 | 脸黑如乌,身瘦如鹄。形容人困饿潦倒之状。 | 《南史·侯景传》:“百姓流亡,死者涂地……其绝粒久者,乌面鹄形。” |
gǎi huàn tóu miàn改换头面 | 喻改变身份。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却说鲜于同自吟了这八句诗,其志愈锐。怎奈时运不利,看看五十齐头,‘苏秦还是旧苏秦’,不能勾改换头面。” |
yóu tóu huá miàn油头滑面 | 见“油头滑脸”。 | 老舍《四世同堂》六三:“招弟的那一群油头滑面的小鬼听到这消息,也准备拚命给若霞喊倒好儿,作为抵抗。” |
lù miàn pāo tóu露面抛头 | 抛:暴露。露出头和面孔。原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现指公开露面。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抛头,尸骸残暴,惹天下诸侯笑我为无谋之辈;不若先杀其妻妇,然后自刎,庶几不失丈夫之所为。” |
miàn bì mó zhuān面壁磨砖 | 比喻事不能成功。 | 《景德传灯录 南岳怀让禅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乃取一砖,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麽?’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能成镜邪?’(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 |
jiè miàn diào sāng借面吊丧 | 意谓虚有其表。 | 《后汉书·弥衡传》载:汉末弥衡恃才傲物,别人问他对荀彧(字文若)的看法,他认为荀彧虽仪容堂堂,但实则徒有虚表,故答道:“文若,可借面吊丧。” |
bā miàn yuán tōng八面圆通 | 形容为人处事圆滑,处处应付周全。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
mǎ miàn niú tóu马面牛头 | 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 《西湖二集 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没慈心的马面牛头,两股叉,两条鞭,恶恶狠狠。” |
chǔ gē sì miàn楚歌四面 |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 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
sì miàn chū jī四面出击 | 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总之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 |
qīng miàn liáo yá青面獠牙 | 青面:靛青色的脸;獠牙:露在嘴外面的长牙。铁青的面孔上长着很长的牙齿。形容妖魔鬼怪狰狞可怖的面孔。 | 明 汤显祖《牡丹亭 圆驾》:“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
sān tóu liǎng miàn三头两面 | 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 唐 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
hàn liú mǎn miàn汗流满面 | 形容极度紧张或非常劳累。 | 鲁迅《彷徨 伤逝》:“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
táo huā rén miàn桃花人面 |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 元·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曲:“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 |
rén miàn táo huā人面桃花 | 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 唐 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miàn sì xuē pí面似靴皮 |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 |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同,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
zhuā pò miàn pí抓破面皮 | 见“抓破脸皮”。 | 老舍《二马》第五段二:“我忍了这么些日子了,他一点看不出来。我知道不抓破面皮的跟他说,他要命也不明白我们的事情,非说不可了!” |
ěr hóng miàn chì耳红面赤 | 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
ěr tí miàn mìng耳提面命 |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 《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xiào miàn lǎo hǔ笑面老虎 |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 李良杰《人生》:“现在,我算领教到他这微笑的厉害了——简直是笑面老虎。” |
lěng xīn lěng miàn冷心冷面 | 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 |
gé miàn quān xīn革面悛心 | 见“革面洗心”。 | 唐·刘禹锡《代谢赴行营表》:“以忠义感胁从之伍,以含弘安反侧之徒。革面悛心,期乎不日。” |
dāng miàn shì rén bèi hòu shì guǐ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 两面派。 | 海涛《硝烟》:“人世间是有这样一种角色——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
zhēn rén miàn qián bù shuō jiǎ真人面前不说假 | 指在真诚的人或了解情况的人面前不说假话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南康军云居山了元佛印禅师》:“真人面前不说假,佛也安,祖也安。” |
yī miàn zhī cí一面之辞 | 见“一面之词”。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
bèi qián miàn hòu背前面后 | 指或当面或背后。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顿钯打退妖精,你看他得胜而回,争嚷功果;若战他不过,被他拿去,却是我的晦气,背前面后,不知骂了多少弼马温哩!悟净,你休言语,等我去看看。” |
miàn huáng jī shòu面黄肌瘦 | 面:脸;肌:肌肉;代指身体。面色发黄;身体消瘦。形容人久病体衰或营养不良的样子。 | 元 杨梓《霍光鬼谏》:“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 |
yǎng miàn tuò tiān仰面唾天 | 仰头向着天吐唾沫,唾沫还是落在自己的脸上。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 |
hú xíng niǎo miàn鹄形鸟面 | 指饥疲瘦削的样子。 | 明归有光《送宋知县序》:“岁复荐饥,侯加意抚恤,向之逃亡者,鹄形鸟面,争出供役。” |
hú miàn niǎo xíng鹄面鸟形 | 鹄:天鹅。形容面容憔悴,身体瘦弱。 | 元·王恽《入奏行》:“扶羸载瘠总南逋,鹄面鸟形犹努力。” |
niǎo miàn hú xíng鸟面鹄形 | 形容由于饥饿而身体软弱,面容枯瘦。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 |
xiào miàn yè chā笑面夜叉 | 比喻面带笑容而居心狠毒的人。 | 宋·陈次升《弹蔡京第三状》:“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黎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黧黑 | 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犁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
yī miàn rú jiù一面如旧 | 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 | 《晋书 张华传》:“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见华一面如旧,钦华德范,如师资之礼焉。” |
féi tóu dà miàn肥头大面 | 见“肥头大耳”。 |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引隋·侯白《启颜录·殷安》:“汝肥头大面,不识今古。噇,食无意智,不作宰相而何!” |
rén miàn zhú gāo dī,shì qíng zháo lěng nuǎn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 指世风日下,对人的态度随地位和权势的高低有所不同。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
huī tóu cǎo miàn灰头草面 | 佛教语,指菩萨为度化众生而随机应现各种混同凡俗的化身。也指面容污秽或讨了没趣懊丧的样子。 |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娘子,灰头草面不打扮,倘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见。” |
miàn ruò sǐ huī面若死灰 |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 西汉·司马迁《史记·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
miàn rú sǐ huī面如死灰 |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 《淮南子 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
miàn rú huī tǔ面如灰土 | 同“面如土色”。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转,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跽请教。” |
sì miàn shòu dí四面受敌 | 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 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
fěn miàn yóu tóu粉面油头 | 脸上扑粉,头上抹油。形容女子的化妆。 | 元·钟嗣成《骂玉郎过感恩采茶歌·四景》:“皓齿明眸,粉面油头,点花牌,行酒令。” |
zhū chún fěn miàn朱唇粉面 | 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 元·高明《琵琶记·牛氏归奴》:“绣屏前品竹弹丝,摆列的是朱唇粉面。” |
fěn shì mén miàn粉饰门面 |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 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各级参议会、新县制等,都是粉饰门面的欺人摆设。” |
fěn shì chǎng miàn粉饰场面 |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 邹韬奋《抗战以来·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前夜》:“在昆明的几位教授参政员,也多感觉到仅仅粉饰场面,实在没有意思。” |
miàn rú fù fěn面如傅粉 | 形容男子美貌。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
fěn miàn hán chūn粉面含春 | 粉面:指女子的面庞;含:饱含,充满;春:生意,生机。比喻和颜悦色。形容女子面容和蔼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zhū yán fěn miàn朱颜粉面 | 粉:白色。红颜白面,指涂脂抹粉的女子。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八义记·驸马赏灯>》:“金鼎热风脑龙肝,花烛映朱颜粉面。” |
fěn miàn zhū chún粉面朱唇 | 白面红唇。有时形容面颜姣美。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 |
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 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 | 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
mǎn miàn chūn fēng满面春风 | 春风:春天温暖的风。本指春风拂面;温暖宜人。现指心情喜悦;满脸笑容。也用以形容和蔼热情的面容。 | 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得胜归来喜笑浓,气昂昂,志卷长虹,饮千钟,满面春风。” |
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知人知面不知心 |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呵。” |
sì fāng bā miàn四方八面 | 到处;各个方面。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
bàn jīn bā miàn半斤八面 |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亦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半斤对八两”。 | |
bā miàn jiàn guāng八面见光 | 形容人非常世故,各方面都能应付得很周到。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八面儿见光,包罗万象,把个铁铮铮的十三妹倒寄放在那里为起难来了。” |
bā miàn wēi fēng八面威风 | 八面:各方面。形容声势气派十足。 | 元 郑德辉《三战吕布》第三折:“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
sān tóu liù miàn三头六面 |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 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
dōng xī yì miàn东西易面 | 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 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
jiù tāng xià miàn就汤下面 | 比喻趁机行事。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63回:“只说是这畜牲怎么这等作变,却不晓得是天师就汤下面,奉承他这一番。” |
bàn miàn zhī jiù半面之旧 | 半面:见过面;旧:原先,引申为旧友。指只见过一面的旧交。 |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
liǎng miàn èr shé两面二舌 | 比喻在两方面挑拔。 | 宋 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女仆两面二舌、虚饰迭谗者逐之。” |
sān tóu èr miàn三头二面 | 面:脸。比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 唐·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
bì miàn yǐn xíng避面尹邢 | 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 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 外戚世家》。 |
méng miàn sàng xīn蒙面丧心 | 蒙:包,遮蔽。遮起脸面,不讲良心。比喻厚颜无耻,伤天害理。 | 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你的罪过,朝野俱知,蒙面丧心,还敢入庙!” |
tiě miàn qiāng yá铁面枪牙 |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 明 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
tiě miàn yǐn yá铁面鎗牙 |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 |
sān duì liù miàn三对六面 |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 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
miàn yú bèi huǐ面谀背毁 | 见“面誉背毁”。 | 宋·陈文蔚《双溪书院揭示》:“惟自近世以来,朋友道弊,群居之时,笑侮戏谑,面谀背毁,善不相告,失不相正。” |
gé miàn xǐ xīn革面洗心 | 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重新做人。 | 《周易 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
bié kāi shēng miàn别开生面 | 别:另外;开:开辟;开创;生面:新的面目。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 唐 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 |
chóu rén jiàn miàn,fèn wài yǎn hóng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赖传珠《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