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dǎn sàng hún jīng胆丧魂惊 | 同“胆裂魂飞”。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
| shī jīng dǎo guài失惊倒怪 | 犹失惊打怪。惊恐;慌张。 | 《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惊倒怪落三魂。” |
| jīng huáng wú cuò惊惶无措 |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幺办才好。 | 《北齐书 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 hún jīng dǎn luò魂惊胆落 | 形容惊恐万分。 |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虽是圣人,亦得魂惊胆落。” |
| niǎo jīng yú kuì鸟惊鱼溃 | 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 | 《隋书 杨玄感传论》:“民为凋尽,徭戍无期,率土之心,鸟惊鱼溃。” |
| hài mù jīng xīn骇目惊心 |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 |
| biān chén bù jīng边尘不惊 | 边:边境;惊:震动。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上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
| dǎ cǎo jīng shé打草惊蛇 |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
| dǎn jīng xīn zhàn胆惊心战 | 惊:惊惧,害怕;战: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 明·陆采《怀香记·索香看墙》:“可怜平地风波变,天那好苦,霎时间胆惊心战。” |
| yú jīng niǎo sàn鱼惊鸟散 | 见“鱼溃鸟散”。 | 《陈书·高祖纪上》:“公以国盗边警,知无不为,恤是同盟,诛其丑类,莫不鱼惊鸟散,面缚头悬。” |
| fēi niǎo jīng shé飞鸟惊蛇 |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 《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
| hǎi bō bù jīng海波不惊 | 惊:震动。比喻平安无事。 | 唐·李庾《东都赋》:“开元太平,海波不惊,乃驾神都,东人夸荣。” |
| niǎo jīng yú sàn鸟惊鱼散 | 见“鸟散鱼溃”。 | 《旧唐书·契宓何力传》:“贼非有城郭,逐水草以为生,若不袭其不虞,便恐鸟惊鱼散。” |
| jīng xīn sàng pò惊心丧魄 | 亦作“惊心褫魄”。形容十分恐惧。 | 清·唐甄《潜书·远谏》:“诵吾之言,有不惊心丧魄、手战股栗者,非君也。” |
| dòng pò jīng xīn动魄惊心 |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 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第三卷:“秀水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
| dān jīng rěn pà担惊忍怕 |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
| dǎ cǎo shé jīng打草蛇惊 | 见“打草惊蛇”。 |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
| jīng xīn diào dǎn惊心吊胆 |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2回:“我们在这里也是惊心吊胆。” |
| dān jīng shòu pà耽惊受怕 | 担受惊吓。 | 元 刘致《端正好 上高监司》:“受官差在旅途,耽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 |
| diào dǎn jīng xīn吊胆惊心 | 犹言吊胆提心。 | 《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 |
| hún jīng pò tì魂惊魄惕 | 形容十分震惊。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予见之而魂惊魄惕,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 |
| jīng cái jué yàn惊才绝艳 | 见“惊才绝艳”。 | 清·王晫《今世说·企羡》:“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刘英初编修》:“英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 |
| jīng hún luò pò惊魂落魄 | 同“惊魂丧魄”。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3章:“左昆山久历戎行,也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断不会因吃了一次败仗就惊魂落魄,不敢再战。” |
| jīng xián zhī niǎo惊弦之鸟 | 见“惊弓之鸟”。 |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
| xuàn mù jīng xīn眩目惊心 | 使人眼花心惊。 | 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
| lìng rén chī jīng令人吃惊 | 让人感到惊讶。 |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
| chǒng rǔ bù jīng宠辱不惊 | 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 《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
| jīng cǎi jué yàn惊采绝艳 | 谓文采惊人,辞藻华美。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
| xū jīng yī cháng虚惊一场 | 指事后才知道是不必要的惊慌。 | 王朔《痴人》:“我坚信我会被稠密的气流托住,托不住也会在坠落过程中倏地醒来,在床上虚惊一场。” |
| jīng shì zhèn sú惊世震俗 | 见“惊世骇俗”。 | 宋·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 |
| ròu chàn xīn jīng肉颤心惊 |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 《三国演义》第九回:“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
| jīng ròu shēng bì惊肉生髀 | 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
| mào bù jīng rén貌不惊人 | 指相貌平常,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1回:“看你这般人不出众,貌不惊人,有何本事,要想做状元么?” |
| jīng xǐ jiāo jiā惊喜交加 | 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又惊又喜。 | 金 董解元《西厢记》卷四:“生闻之,惊喜交集。” |
| ròu tiào shén jīng肉跳神惊 |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 老舍《神拳》第三幕:“知县肉跳神惊坐立不安。” |
| dān jīng shòu pà担惊受怕 |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
| yǔ bù jīng rén sǐ bù xiū语不惊人死不休 | 语:言语。形容作诗或写文章极力追求寻觅惊人的佳句。 |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 miào yǔ jīng rén妙语惊人 |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 |
| gǒu fèi zhī jīng狗吠之惊 | 谓小惊忧。 |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 |
| jīng xīn xuàn mù惊心眩目 |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 | 《隋书·经籍志四》:“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 |
| jiàn shàn ruò jīng见善若惊 | 善:善良,美好;惊:震动。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忠果正直,心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如仇。” |
| jīng huáng shī sè惊惶失色 |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 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
| yī zuò jìn jīng一坐尽惊 | 谓满座皆惊服。 |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
| jīng huāng shī cuò惊慌失措 |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 jīng fēng chě huǒ惊风扯火 | 形容大惊小怪,自相惊扰。 | 沙汀《在祠堂里》:“总是惊风扯火的!请问,搜查也搜查了,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去枪毙么?不会的。” |
| 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 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半夜敲门不吃惊 |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 zì xiāng jīng rǎo自相惊扰 | 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 | 《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
|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惊惶万状 |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
| xīn jīng dǎn pà心惊胆怕 | 内心惊惧害怕。 | 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 |
| jīng kǒng shī sè惊恐失色 |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
| wàng yáng jīng tàn望洋惊叹 |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 | 清·杭世骏《<李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
| jīng rén zhī jǔ惊人之举 | 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5章:“他过去在学校里的一些小小的‘惊人之举’,完全出于性格本身所致。” |
| bèi chǒng ruò jīng被宠若惊 |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 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
| jīng xīn chǐ pò惊心褫魄 | 见“惊心丧魄”。 | 明·焦竑《焦氏笔乘·支谈下》:“世方惊心褫魄,我独燕处超然。” |
| jí jīng fēng zhuàng zhe màn láng zhōng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医生。比喻缓慢的行动赶不上紧急的需要。 | 《晚清文学丛钞·瞎编奇闻》第五回:“这真是急惊风撞着慢郎中了,我家里死在床上,我如何等得急你呢?” |
| gǒu fèi bù jīng狗吠不惊 | 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 《后汉书·岑熙传》:“(熙)迁魏郡太守,……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氂。’” |
| jīng hún shī pò惊魂失魄 | 同“惊魂丧魄”。 | 《抗日歌谣·歌颂八路军》:“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 |
| hún jīng pò luò魂惊魄落 | 形容极度惊恐。 | 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此本一上,这厮不独削籍清朝,抑且置身圜土,使众人魂惊魄落,舌结口钳。” |
| jī quǎn wú jīng鸡犬无惊 | 见“鸡犬不惊”。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17回:“城中兵不血刃,鸡犬无惊,百姓大悦。” |
| dà jīng xiǎo guài大惊小怪 | 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 | 宋 朱熹《答林择之书》:“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
| jīng shì jué sú惊世绝俗 | 谓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 | 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公之所为,必将惊世绝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胆裂。” |
| léi jīng diàn rào雷惊电绕 | 雷鸣电闪。比喻落笔如飞的笔画。 | 宋·何蘧《春渚纪闻·赵德麟跋太白帖》:“虽自九天分派,不与万李同林。步处雷惊电绕,空余翰墨窥寻。” |
| jīng huáng shī cuò惊惶失措 |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 yī míng jīng rén一鸣惊人 |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 jīng xīn dào dǎn惊心悼胆 |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 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释言》上卷:“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
| láng gù jūn jīng狼顾麇惊 | 狼顾:狼行走时常回头后顾,比喻后顾之忧;麇:獐子。比喻惊恐万状。 | 《新唐书·岑文本传》:“大王诚纵兵剽系,恐江岭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麇惊。” |
| láng gù qiān jīng狼顾麕惊 | 比喻惊恐万状。 | |
| ròu tiào xīn jīng肉跳心惊 |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
| jīng fēng hài làng惊风骇浪 | 喻使世俗震动、极不寻常。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据地保那张报单,五路通详上去,奉到宪批,批了‘如详办理’四个大字,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 |
| hài làng jīng tāo骇浪惊涛 | 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 唐 田颖《玉山堂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
| fèn fēng jīng làng愤风惊浪 | 狂风骇浪。 | 《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武帝]便投劾星弛,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
| chǒng rǔ ruò jīng宠辱若惊 |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 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
| jīng jiàn hài wén惊见骇闻 | 见“惊耳骇目”。 | 清·刘大櫆《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
| yóu yún jīng lóng游云惊龙 | 形容书法精妙。 | 《晋书·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
| jīng tān dòng dì惊天动地 | 惊:惊动;动:震撼。惊动上天;震动大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影响极大。 | 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
| què fǎn luán jīng鹊反鸾惊 | 同“鹊返鸾回”。 | |
| niǎo jīng shǔ cuàn鸟惊鼠窜 | 见“鸟骇鼠窜”。 | 《明史·艾万年传》:“贼衣食易尽,生理一绝,鸟惊鼠窜。” |
| 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 jīng shé rù cǎo惊蛇入草 |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 唐 韦续《书诀墨薮》:“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 |
| dǎn jīng xīn chàn胆惊心颤 | 惊:惊惧,害怕;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 金·王吉昌《永遇乐》词:“知剑刚锋,百魔剿退,胆惊心颤。” |
| jīng xǐ jiāo jí惊喜交集 | 交集:不同感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又吃惊;又高兴。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此刻忽然的骨肉团圆,惊喜交加。” |
| jīng xīn bēi pò惊心悲魄 | 谓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 | 《宋书·周朗传》:“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魄恸哭太息者。” |
| jīng xīn hài shén惊心骇神 | 谓内心感到十分震惊。 |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闻说,惊心骇神,渴仰之情,不离心腑。” |
| jīng xīn chù mù惊心怵目 | 同“惊心骇瞩”。 | 季新《红楼梦新评》:“如今批了出来,准科学的学理,以指中国家庭的种种症结,使人阅之,惊心怵目。” |
| jīng huāng shī sè惊慌失色 | 见“惊惶失色”。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
| shòu chǒng ruò jīng受宠若惊 | 宠:赏识。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 宋 欧阳修《辞特转吏部侍郎表》:“受宠若惊,况被非常之命,事君无隐,敢倾至恳之诚。” |
| jīng xīn pò dǎn惊心破胆 | 谓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 汉·王符《潜夫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也,必使是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
| jīng shì hài sú惊世骇俗 |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 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
| xīn jīng ròu tiào心惊肉跳 |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
| zǒu yǐn jīng shé走蚓惊蛇 | 蚓:蚯蚓。跑着的蚯蚓,惊走的蛇。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 | 元·汤式《一枝花·赠明时秀》套曲:“锦绣额赠新题走蚓惊蛇,丹青帧摸巧样回莺舞鹤。” |
| gǔ chàn ròu jīng骨颤肉惊 | 颤:发抖。形容惊恐万状。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 |
| jīng tāo hài làng惊涛骇浪 | 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 | 唐 田颖《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
| jīng yuán tuō tù惊猿脱兔 | 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
| jīng cái fēng yì惊才风逸 | 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
| yī zuò jiē jīng一座皆惊 | 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 |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
| dà chī yī jīng大吃一惊 | 形容非常吃惊。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
| bǐ chàng bù jīng匕鬯不惊 | 匕:羹匙;鬯:古时用郁金草酿黑黍而制成的祭祀用的香酒。匕鬯:借指祭祀。原指宗庙祭祀不受惊扰。 | 唐 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出身事主,元良永固于万邦;束发登朝,匕鬯不惊于百里。” |
| jīng hún dòng pò惊魂动魄 | 形容十分恐惧。 | 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
| niǎo jīng yú hài鸟惊鱼骇 | 像鸟、鱼那种受惊的样子。 | 明·张居正《答蜀中开府谭二华书》:“其民犷悍易动,大抵绥之则靖,扰之则乱,怠则顿网诡衔,急则鸟惊鱼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