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惊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惊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jīng gōng zhī niǎo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niǎo jīng shǔ cuàn鸟惊鼠窜见“鸟骇鼠窜”。《明史·艾万年传》:“贼衣食易尽,生理一绝,鸟惊鼠窜。”
xīn jīng shòu pà躭惊受怕犹言担受惊吓。
yóu yún jīng lóng游云惊龙形容书法精妙。《晋书·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bǐ chàng bù jīng匕鬯不惊匕:羹匙;鬯:古时用郁金草酿黑黍而制成的祭祀用的香酒。匕鬯:借指祭祀。原指宗庙祭祀不受惊扰。唐 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出身事主,元良永固于万邦;束发登朝,匕鬯不惊于百里。”
jīng shé rù cǎo惊蛇入草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唐 韦续《书诀墨薮》:“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
jīng xīn liè dǎn惊心裂胆见“惊心破胆”。茅盾《子夜》:“他来上海也已经有两三天了,然而在前线炮火中的惊心裂胆,以及误陷入敌阵被俘那时候的犹疑委屈,还不曾完全从他脑膜上褪去。”
xīn jīng dǎn liè心惊胆裂同“心惊胆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先锋将魄散魂飞,合后兵心惊胆裂。”
dān jīng shòu kǒng担惊受恐见“担惊忍怕”。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yī jīng fēi xiǎo一惊非小受到的惊恐不小。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6回:“灯笼灭了,包袱也不见了,这一惊非小。”
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jīng jiàn hài wén惊见骇闻见“惊耳骇目”。清·刘大櫆《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dǎ yā jīng yuān yāng打鸭惊鸳鸯比喻打甲惊乙。也比喻株连无罪的人。宋 梅尧臣《打鸭》诗:“莫打鸭,打鸭惊鸳鸯。鸳鸯新自南池落,不比孤洲老秃鸧。”
xīn jīng dǎn hán心惊胆寒同“心惊胆战”。明·李日华《南西厢记·飞虎授首》:“心惊胆寒,浑身上淋漓雨汗。”
dǎ yā jīng yuān打鸭惊鸳见“打鸭惊鸳鸯”。明·梅鼎祚《昆化奴》第二折:“我不是要害你性命也,则怕打鸭惊鸳,打草惊蛇。”
xīn jīng dǎn shè心惊胆慑慑:恐惧。指人内心惊惧害怕。《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怀中履孝,道广德新,合力义亏,仁者心惊胆慑。”
dǎ cǎo shé jīng打草蛇惊见“打草惊蛇”。《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惊恐万状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jīng tān dòng dì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惊动上天;震动大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影响极大。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jīng xīn hài mù惊心骇目同“惊心骇瞩”。达时《夫已氏之支那观》:“不学如余,固不能直揭其隐,亦聊为读者惊心骇目,不为所惑之一助云尔。”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惊惶万状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bèi chǒng ruò jīng被宠若惊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jīng cái jué yàn惊才绝艳见“惊才绝艳”。清·王晫《今世说·企羡》:“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刘英初编修》:“英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
jīng shì zhèn sú惊世震俗见“惊世骇俗”。宋·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
jīng fēng chě huǒ惊风扯火形容大惊小怪,自相惊扰。沙汀《在祠堂里》:“总是惊风扯火的!请问,搜查也搜查了,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去枪毙么?不会的。”
yī míng jīng rén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píng shēng bù zuò kuī xīn shì,yè bàn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鲁迅《天花的蔷薇》:“‘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怎能给恐吓呢?”
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jī quǎn bù jīng鸡犬不惊连鸡狗都没受到惊扰。形容行军纪律严明;也指相安无事。宋 彭龟年《寿张京甲十首(其八)》:“翁见一笑大欢足,鸡犬不惊仁意多。”
dà jīng xiǎo guài大惊小怪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奇怪。宋 朱熹《答林择之书》:“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hún jīng pò luò魂惊魄落形容极度惊恐。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此本一上,这厮不独削籍清朝,抑且置身圜土,使众人魂惊魄落,舌结口钳。”
jīng xīn diào pò惊心吊魄见“惊心动魄”。清·无名氏《惧内供状》:“将登山临水,总是惊心吊魄之场。”
chù mù jīng xīng怵目惊心惊:震惊。看见事态严重,心里感到震惊。闻一多《龙凤》:“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
jīng kǒng shī cuò惊恐失措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都德《柏林之围》:“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léi jīng diàn rào雷惊电绕雷鸣电闪。比喻落笔如飞的笔画。宋·何蘧《春渚纪闻·赵德麟跋太白帖》:“虽自九天分派,不与万李同林。步处雷惊电绕,空余翰墨窥寻。”
dòng dì jīng tiān动地惊天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jīng qún dòng zhòng惊群动众见“惊师动众”。明·袁宏道《与黄平倩书》:“凡事只平常去,不必惊群动众。”
jīng hún dòng pò惊魂动魄形容十分恐惧。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jīng xīn pò dǎn惊心破胆谓内心十分震惊、恐惧。汉·王符《潜夫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也,必使是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dǎn jīng xīn chàn胆惊心颤惊:惊惧,害怕;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金·王吉昌《永遇乐》词:“知剑刚锋,百魔剿退,胆惊心颤。”
ròu chàn xīn jīng肉颤心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三国演义》第九回:“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hún jīng dǎn chàn魂惊胆颤形容惊恐万分。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3回:“薛举一枝画戟神出鬼没,若舞梨花,遍身解数。官军看了,个个魂惊胆颤。”
dǎn chàn xīn jīng胆颤心惊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gǔ chàn ròu jīng骨颤肉惊颤:发抖。形容惊恐万状。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
xīn jīng dǎn chàn心惊胆颤见“心惊胆战”。《秦并六国平话》上卷:“城前发喊,惊得赵王心惊胆颤,文武诸将仓皇无计。”
yǔ bù jīng rén语不惊人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ǎn zhàn xīn jīng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chǒng rǔ wú jīng宠辱无惊宠:宠爱;辱:羞辱。受宠受辱都不感到惊讶、无动于衷。指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dān jīng shòu pà耽惊受怕担受惊吓。元 刘致《端正好 上高监司》:“受官差在旅途,耽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
piān ruò jīn hóng翩若惊鸿翩:轻快;轻盈。轻快得像惊飞的鸿雁;形容姿态轻盈。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fèn fēng jīng làng愤风惊浪狂风骇浪。《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武帝]便投劾星弛,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jī quǎn wú jīng鸡犬无惊见“鸡犬不惊”。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17回:“城中兵不血刃,鸡犬无惊,百姓大悦。”
chǒng rǔ ruò jīng宠辱若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jīng xīn chù mù惊心怵目同“惊心骇瞩”。季新《红楼梦新评》:“如今批了出来,准科学的学理,以指中国家庭的种种症结,使人阅之,惊心怵目。”
jīng rén zhī jǔ惊人之举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5章:“他过去在学校里的一些小小的‘惊人之举’,完全出于性格本身所致。”
jīng huáng wú cuò惊惶无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幺办才好。《北齐书 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wàng yáng jīng tàn望洋惊叹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清·杭世骏《<李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jīng shén qì guǐ惊神泣鬼形容震动很大,十分感人。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文事》:“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耷之嘹亮。”
jīng huáng shī sè惊惶失色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jīng xīn dòng pò惊心动魄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jīng tāo hài làng惊涛骇浪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唐 田颖《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dān jīng shòu pà担惊受怕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yòu jīng yòu xǐ又惊又喜既惊讶又高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
hài làng jīng tāo骇浪惊涛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唐 田颖《玉山堂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wén chǒng ruò jīng闻宠若惊犹言受宠若惊。南朝·梁·殷芸《小说》第二卷:“恐泊泥以浊白水,飘尘以乱清风,是以承命倾筐,闻宠若惊。”
chù mù jīng xīn触目惊心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yī zuò jìn jīng一座尽惊座:指在座的人。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少君及言与人大夫游猎处,老人为儿时识其家处,一座尽惊。”
xīn jīng ròu zhàn心惊肉战见“心惊肉跳”。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jīng fēng hài làng惊风骇浪喻使世俗震动、极不寻常。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据地保那张报单,五路通详上去,奉到宪批,批了‘如详办理’四个大字,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
jiàn guàn bù jīng见惯不惊经常看到,习以为常。宋·邵雍《首尾吟135首》:“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
jīng cǎi jué yàn惊采绝艳谓文采惊人,辞藻华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mào bù jīng rén貌不惊人指相貌平常,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1回:“看你这般人不出众,貌不惊人,有何本事,要想做状元么?”
xuàn mù jīng xīn眩目惊心使人眼花心惊。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biān chén bù jīng边尘不惊边:边境;惊:震动。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上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jīng huāng wú cuò惊慌无措同“惊惶失措”。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更深夜静,不提防汉兵直抵矶下,鼓噪而前,惊慌无措。”
jīng xǐ jiāo jí惊喜交集交集:不同感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又吃惊;又高兴。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此刻忽然的骨肉团圆,惊喜交加。”
jīng hún luò pò惊魂落魄同“惊魂丧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3章:“左昆山久历戎行,也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断不会因吃了一次败仗就惊魂落魄,不敢再战。”
jīng hún duó pò惊魂夺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老舍《四世同堂》:“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zì xiāng jīng rǎo自相惊扰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jīng hún shī pò惊魂失魄同“惊魂丧魄”。《抗日歌谣·歌颂八路军》:“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
guǐ kū shén jīng鬼哭神惊形容极度惊恐。《水浒传》第七十回:“张清带住枪杆,去锦袋中摸出一石子。手起处真似流星掣电,石子来吓得鬼哭神惊。”
dà jīng shī sè大惊失色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láng gù qiān jīng狼顾麕惊比喻惊恐万状。
niǎo jīng yú sàn鸟惊鱼散见“鸟散鱼溃”。《旧唐书·契宓何力传》:“贼非有城郭,逐水草以为生,若不袭其不虞,便恐鸟惊鱼散。”
yú jīng niǎo sàn鱼惊鸟散见“鱼溃鸟散”。《陈书·高祖纪上》:“公以国盗边警,知无不为,恤是同盟,诛其丑类,莫不鱼惊鸟散,面缚头悬。”
jīng kǒng shī sè惊恐失色害怕得脸都变了色。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pāi àn jīng qí拍案惊奇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bàn yè qiāo mén xīn bù jīng半夜敲门心不惊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gǒu fèi zhī jīng狗吠之惊谓小惊忧。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
hún jīng pò tì魂惊魄惕形容十分震惊。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予见之而魂惊魄惕,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
fēi niǎo jīng shé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jīng è shī sè惊愕失色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xiāng jīng bó yǒu相惊伯有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无缘无故自相惊扰。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luán qí hóng jīng鸾跂鸿惊比喻书法笔势飞举之态。宋·黄伯恩《法帖刊误·王大令书上》:“才披尺许目增明,鸾跂鸿惊欲飞逝。”
hài mù jīng xīn骇目惊心使人见到非常震惊。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
hún jīng dǎn luò魂惊胆落形容惊恐万分。《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虽是圣人,亦得魂惊胆落。”
jīng xīn bēi pò惊心悲魄谓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宋书·周朗传》:“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魄恸哭太息者。”
jīng tāo nù làng惊涛怒浪同“惊涛骇浪”。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jīng fēng nù tāo惊风怒涛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回思三十年前,惊风怒涛,恍如梦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