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ì hǎi dǐng fèi四海鼎沸 |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升平 |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
sì bǎi sì bìng四百四病 | 谓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 《三国志平话》上卷:“学究用手揭起匣盖,只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 |
tiāo sān bō sì挑三拨四 | 见“挑三豁四”。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
wǔ líng sì sàn五零四散 | 形容零星涣散。 | 郭沫若《恢复 怀亡友》诗:“你的生命不消说会长留在天地之间,但我们的革命势力呀已经是五零四散。” |
sì fēn wǔ liè四分五裂 |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
sì hǎi chéng fēng四海承风 |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 《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
yī qiān sì yì一谦四益 |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
diào sān huò sì调三惑四 | 见“调三斡四”。 | 《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
sì jiǎo jù quán四角俱全 | 比喻完美无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
gù sān bù gù sì顾三不顾四 | 顾:照顾。顾到这儿顾不了那儿。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以后可还再顾三不顾四的不了?以后可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娘的话不了?” |
qún shān sì yìng群山四应 |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 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
páng huáng sì gù彷徨四顾 | 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神情。 | 宋·陈亮《酌古论四·崔浩》:“数日之间,众未及聚,谋未及生,彷徨四顾,而莫知所以为御。” |
shì tú sì bì室徒四壁 |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 《魏书·阳固传》:“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
sì hǎi piāo líng四海飘零 |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
láng yān sì qǐ狼烟四起 |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 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
sì dé sān cóng四德三从 |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 |
zhāo sān mù sì朝三暮四 |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
sì shū wǔ jīng四书五经 |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 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
sì lín bā shè四邻八舍 | 指左右邻居。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动了诸亲百眷、四邻八舍,送人情,斗分子,虽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苟。” |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hào qì sì sāi浩气四塞 | 浩气:浩然正气;塞:充满。正气充满四面八方。 | 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浩气四塞。” |
qiān wǔ guà sì牵五挂四 | 谓接连不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
sì miàn pèng bì四面碰壁 | 比喻遇受阻碍或遭到拒绝。也指事情行不通或达不到目的。 | |
bǎn bǎn liù shí sì板板六十四 | 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 清 范寅《越谚 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
wén fáng sì hòu文房四侯 |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chá sān fǎng sì察三访四 | 察:考查;访:探查。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
sì fēn wǔ pōu四分五剖 |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 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
xié tiān zǐ yǐ zhēng sì fāng挟天子以征四方 | 挟:挟制。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wǔ zhōu sì hǎi五洲四海 | 泛指世界各地。 | 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
wēi jī sì fú微机四伏 |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
jiē gān sì qǐ揭竿四起 |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 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
sì hǎi jiǔ zhōu四海九州 | 指全中国。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
sì chōng bā dá四冲八达 | 同“四冲六达”。 |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 |
wēi jī sì fú危机四伏 |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
wén fáng sì shì文房四士 | 见“文房四宝”。 | 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
tiáo sān wō sì条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
sì jiāo duō lěi四郊多垒 | 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
héng sān shù sì横三竖四 | 犹言横七竖八。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
yán sān yǔ sì言三语四 |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 |
qī sān mán sì欺三瞒四 | 一再欺骗隐瞒。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
sì zhī bǎi tǐ四肢百体 | 见“四肢百骸”。 |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 |
bā sān lǎn sì巴三览四 |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 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
sì fāng fú còu四方辐辏 |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 《汉书 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
sì tōng wǔ dá四通五达 |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
chī sì fāng fàn吃四方饭 | 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 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 |
sì shí chōng měi四时充美 |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 |
sān fǎn sì fù三反四覆 | 反复无常。 | 清·蒋士铨《空谷香·杀舱》:“阿呀!这厮三反四覆,可恼,可恼。” |
sān bìng sì tòng三病四痛 | 谓病痛很多。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到老没个儿女,设或三病四痛,没个贴体亲人,那时要茶无茶,要饭没饭,便是活受地狱,何须定要变得牛马!” |
wǔ jiǎng sì měi五讲四美 |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满面通红地后躲,左右张望:‘别别,五讲四美。’” |
sān lǎo sì shǎo三老四少 |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 |
sān cóng sì dé三从四德 |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准 | 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诸四海而皆准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 《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jiē sān lián sì接三连四 | 接连不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
sān fān sì fù三翻四复 |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 |
sì tōng bā dá四通八达 | 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
bǎn bǎn liù shí sì版版六十四 |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 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古执不活动,呵为‘版版六十四’。此钱居中语也。” |
zhāng sān lǚ sì张三吕四 |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诗:“晓来狗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
yǎn kōng sì hǎi眼空四海 |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 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
sān fān sì fù三番四覆 | 番:次;覆: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
piān sān xiàng sì偏三向四 | 谓偏向、袒护某方。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
shuāng quán bù dí sì shǒu双拳不敌四手 | 一个人打不过众人。指寡不敌众。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常言道,双拳不敌四手。” |
dǎo sì diān sān倒四颠三 | 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
zhāo sì mù sān朝四暮三 |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
liù tōng sì dá六通四达 | 犹四通八达。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 |
pián sì lì liù骈四俪六 | 骈体文每句四字、六字排比对偶。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
liù tōng sì pì六通四辟 |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
sì jiǎo cháo tiān四脚朝天 | 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1回:“老和尚上前来争,被觉空一推,跌个四脚朝天。” |
zhì zài sì fāng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
tiáo sān wō sì调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 |
diào sān wò sì调三斡四 | 挑拨是非。 |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 |
sì yīn jiǔ qī四姻九戚 | 比喻亲戚极多。 | |
bì yǒu sì zhǒu臂有四肘 | 比喻不凡的相貌。 | 《幼学琼林 卷二 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 wú cóng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 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四海之内皆兄弟 |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sān lín sì shè三邻四舍 | 泛指邻居。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三老闻知此事,率了三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
tuī sān zǔ sì推三阻四 |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 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应难造次。” |
sì tíng bā dāng四停八当 | 见“四亭八当”。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1卷:“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 |
sì shí bā jié四时八节 |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 唐 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
jiǔ zhōu sì hǎi九州四海 |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tuī sān dàng sì推三宕四 | 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
pà sān pà sì怕三怕四 | 这也怕,那也怕。比喻顾虑太多,不能做出决定。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昌叫你写,就是说你行,叫你拿主张。你怕三怕四干什么。” |
náng kuò sì hǎi囊括四海 |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sì tǐ bǎi hái四体百骸 | 见“四肢百骸”。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3回:“胎一成,则四体百骸气随欲至,如珠滚荷盘,如烟含柳缕,无不可到之处也。” |
sì bù niù liù四不拗六 |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 明 杨慎《鲁之郊禘辨》:“古语云‘三占从二’,今谚云‘四不拗六’,言贵从众也。” |
kuáng sān zhà sì狂三诈四 | 多方欺诈。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
fàng zhū sì yì放诸四裔 | 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
tiāo sān huō sì挑三豁四 | 谓挑拨是非。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我们这个搅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长的舌头,谁家着的他罢?” |
mài sì fāng bù迈四方步 |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 |
sān cháng sì duǎn三长四短 | 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若再有三长四短,叫为兄的回去,怎生见你令尊令堂之面?” |
sì zhì bā dào四至八道 |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
sì chōng liù dá四冲六达 | 四通八达的要道。 | 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 |
hú kǒu sì fāng餬口四方 | 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
chā sān cuò sì差三错四 | 颠倒错乱。 | 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
hǒu sān hè sì吼三喝四 | 大声吆喝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四回:“维持会这些人,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纸烟不离嘴,见人开口就是‘妈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 |
sì mǎ cuán tí四马攒蹄 | 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则道是孤鸿伴影,几时吃四马攒蹄。” |
tiāo sān xián sì挑三嫌四 | 见“挑三拣四”。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