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rén bù kě mào xiàng,hǎi shuǐ bù kě dǒu liáng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相:估量,评价。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别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hé qīng hǎi yàn河清海宴 | 见“河清海晏”。 | 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垂衣而治,际河清海宴之期;乘钺有虔,鼓雷厉风飞烈。” |
xué hǎi wú biān学海无边 | 学海:知识;边:边际。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 |
jiāng fān hǎi dǎo江翻海倒 | 犹江翻海沸。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9回:“虎踞深林,顷刻里江翻海倒;蜂屯三澨,一霎时火烈烟飞。” |
shān yáo hǎi cuò山肴海错 | 犹言山珍海味。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当下山肴海错,不记其数。” |
qíng tiān jià hǎi擎天驾海 | 擎天:支撑上天。形容本领大,能力非凡。 | 元·孔文卿《东床事犯》第一折:“陛下,你便似砍折条擎天驾海紫金梁。” |
hǎi kuò tiān gāo海阔天高 | 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 | 唐·刘氏瑶《杂曲歌辞·暗别离》:“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
hǎi nèi dàn rán海内澹然 | 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 |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
dàng hǎi bá shān荡海拔山 | 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 | |
hǎi nà bǎi chuān海纳百川 |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四海之内皆兄弟 |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shī shān xuè hǎi尸山血海 | 形容杀人之多。 | 《三国志平话》中卷:“两壁相并,把长安变为尸山血海。” |
hǎi kū jiàn dǐ海枯见底 | 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 | 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
hǎi wū chóu tiān海屋筹添 | 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 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
hǎi fèi hé fān海沸河翻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 清 洪昇《长生殿 合围》:“抵多少雷轰电转,可正是海沸河翻。” |
qún hóng xì hǎi群鸿戏海 | 鸿:鸿雁;海:指大湖。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形容书法遒劲灵活。 |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王羲之书如群鸿戏海。” |
hǎi yá tiān jiǎo海涯天角 | 犹言天涯海角。谓僻远的地方。 | 明·刘基《声声慢·咏愁》词:“雨冷云昏日暮,海涯天角轻衾。” |
shān zhēn hǎi cuò山珍海错 |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 唐 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炮羔如折葵。” |
xuè hǎi shī shān血海尸山 | 血海:形容杀人很多。血流成海,尸积如山。形容伤亡十分惨重。 | 明·无名氏《王马破曹》第二折:“杀的他血海尸山人马亡,似败叶,狂风荡。” |
hé hǎi qīng yàn河海清宴 | 见“河清海晏”。 | 清·纳兰性德《金山歌》:“河海清宴,中外乐康。” |
cāng hǎi yī sù沧海一粟 | 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也作“大海一粟”。 | 宋 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shí tóu dà hǎi石投大海 | 石投海中迅速没入,比喻毫无反响或杳无音信。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0回:“吕岳闻杨瑨之言,如石投大海,半晌无言。” |
hǎi fèi shān bēng海沸山崩 | 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摇”。 |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 |
hé qīng hǎi yàn河清海晏 | 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 唐 顾况《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 |
lián shān pái hǎi连山排海 | 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 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咸丰六年》:“初八日,得大雨四五寸,河水深一尺,蝗仍连山排海而来,不知内地受伤否?” |
qíng shēn sì hǎi情深似海 | 形容情爱像海一样深厚。亦作“情深如海”。 | 明·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
hǎi shuǐ nán liáng海水难量 | 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 《淮南子 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dào shān xué hǎi道山学海 |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
kǔ hǎi wú yá苦海无涯 | 苦海:比喻极困苦的环境。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 金·长筌子《百宝妆》词:“苦海无涯,生灭甚时彻。” |
shān bēng hǎi xiào山崩海啸 |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 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
fǎ hǎi wú biān法海无边 |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 |
hǎi shuǐ sāng tián海水桑田 |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 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
yǐ lǐ cè hǎi以蠡测海 | 以:用;蠡:贝壳;利用贝壳当瓢;测:量。用贝壳来量海水。比喻观察或了解得很狭窄、片面;也比喻知识浅薄。 | 汉 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
shān bāo hǎi huì山包海汇 | 包:包容;汇:众水会合。汇聚。比喻包罗万象。 | 明·胡应麟《少皇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山包海汇,各适厥用。” |
hé bēn hǎi jù河奔海聚 | 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 元 刘壎《隐居通议 理学二》:“与朱文公往复辩论,每书辄倾竭浩荡,河奔海聚。” |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负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 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
jiāng hǎi shì江海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 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
hǎi cuò jiāng yáo海错江瑶 | 海错:海味;江瑶:江河蚌类。泛指珍馐美味。 | 清·孔尚任《桃花扇·访翠》:“有海错江瑶玉液浆。” |
qíng tiān jià hǎi檠天架海 | 形容本领大,能力非凡。 | 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一折:“我是个出水金精兽,稳情取檠天架海梁。” |
dà hǎi yī zhēn大海一针 |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无从寻觅。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王本立天涯求父》:“这王珣踪迹无方,分明大海一针,何从捞摸。” |
hóu mén sì hǎi侯门似海 | 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遂。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 | 唐·崔郊《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shí chén dà hǎi石沉大海 | 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 |
rì yuè jīng tiān,hé hǎi dài dì日月经天,河海带地 | 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
hǎi kuò tiān kōng海阔天空 | 阔:辽阔。像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没有边际。指天地宽广无边。原比喻人心胸开阔;无拘无束。现常用来形容漫无边际的议论或随意漫谈;没有中心。 | 唐 刘氏瑶《暗别离》:“朱弦暗断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空不知处。” |
niè hǎi qíng tiān孽海情天 | 孽:罪孽。罪孽的渊海,情欲的天国。指青年男女深溺于爱情造下的罪孽境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着四个大字‘孽海情天’。” |
yí shān huí hǎi移山回海 | 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 | 《南宫词纪 题情 琥珀猫儿坠》:“移山回海,招赘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 |
hé lián hǎi yí河溓海夷 | 犹言河清海晏。 | 《宋书·礼志三》:“故精纬上灵,动殖下端,诸侯轨道,河溓海夷。”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噬 |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 |
hǎi dǐ lāo zhēn海底捞针 |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
cái dà rú hǎi才大如海 | 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 |
sì hǎi dǐng fèi四海鼎沸 |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
xián shā tián hǎi衔沙填海 | 犹言衔石填海。 | 明·何景明《送吕子迁右给事中》诗:“衔沙填海志,炼石补天情。” |
cāng hǎi héng liú沧海横流 | 沧海:大海;横流:水溢出河道四处奔流。海水泛滥;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也作“横流沧海”。 | 《晋书 王尼传》:“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
fàng lóng rù hǎi放龙入海 |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
yǎn kōng sì hǎi眼空四海 |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 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
liàng rú jiāng hǎi量如江海 | 比喻度量非常大。 | 元·董君瑞《般涉调·哨遍》:“你是多少人称赞,道你量如江海,器若丘山。” |
qíng shēn rú hǎi情深如海 | 形容感情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 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堪爱堪爱真堪爱,鸾凤情深如海,携手上阳台,了却相思债。” |
yí shān dǎo hǎi移山倒海 | 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
zhěn shān jīn hǎi枕山襟海 | 靠山依海。 |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
ròu shān jiǔ hǎi肉山酒海 | 肉积得像山一样高,酒像海水一样多。形容丰盛的酒席。 | 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原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
ní niú rù hǎi泥牛入海 | 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
hǎi lì yún chuí海立云垂 | 形容文辞气魄极大。 | 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
kǔ hǎi wú biān,huí tóu shì àn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昇平 | 指天下太平。 | |
cāng hǎi yí zhū沧海遗珠 |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 《新唐书 狄仁杰传》:“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shí qīng hǎi yàn时清海宴 | 时世清平,四方安定。 | 《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时清海宴定风波,恩光六塞,瑞气遍山坡。” |
sì hǎi yī jiā四海一家 |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 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
sì hǎi jiǔ zhōu四海九州 | 指全中国。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
jīn chì bāi hǎi金翅擘海 | 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比喻文辞笔力雄壮。 |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李杜数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 |
jīn zhī bò hǎi金鳷擘海 | 喻诗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彻。 | |
shān méng hǎi shì山盟海誓 | 形容盟誓像山、海一样永世不变。多表示对爱情的坚贞。 | 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
dōng hǎi yáng chén东海扬尘 |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
hǎi fèi shān yáo海沸山摇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 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三折:“小圣啸起大风,刮的来天昏地暗,海沸山摇。” |
sāng tián cāng hǎi桑田沧海 |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
sāng tián bì hǎi桑田碧海 | 同“桑田沧海”。 |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
sì hǎi tā rén四海他人 | 谓没有亲戚关系。 |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
dōng hǎi lāo zhēn东海捞针 | 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 | 元 柯丹丘《荆钗记 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
yí shān zào hǎi移山造海 |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 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
tiān nán hǎi běi天南海北 | ①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②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 杨朔《熔炉》:“他素来最能关心战士,天南海北,不管怎样调皮捣蛋的人,一经他教育改造,都能脱胎换骨。” |
hǎi wài fú yú海外扶余 | 指遥远的外国。 | 清·张岱《与王白岳》:“海外扶余,隐然复有世界。” |
zhū chén cāng hǎi珠沉沧海 |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 明·吾邱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 |
hèn hǎi nán tián恨海难填 | 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比喻怨气难平。 |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hǎi dài qīng shì海岱清士 | 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海内。海内的清廉之士。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
hǎi xiào shān bēng海啸山崩 | 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 |
dāo shān huǒ hǎi刀山火海 | 比喻极其艰险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 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
hào rú yān hǎi浩如烟海 |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 | 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
jiǔ zhōu sì hǎi九州四海 |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shān bāo hǎi róng山包海容 | 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 | 宋·释惠洪《韩廉使奉御赞》:“究其心胸,山包海容,表里不隔,八窗玲珑。” |
shān hū hǎi xiào山呼海啸 | 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 |
bǎi chuān fù hǎi百川赴海 | 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归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 | 《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
tiān yá hǎi jiǎo天涯海角 | 天的边缘;海的尽头。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也指彼此相隔极远。涯:边。 | 唐 吕岩《绝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
hǎi jiǎo tiān yú海角天隅 | 见“海角天涯”。 | 元·张好古《张生煮海》第四折:“海角天隅,须有日再完整。” |
dà dǎn hǎi kǒu大胆海口 | 胆:胆量;海口:说大话。大着胆子夸海口。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 |
fù hǎi yí shān覆海移山 | 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阿修罗众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须弥福德强,平扶日月感神煞。” |
jiǔ zhōu sì hǎi九洲四海 |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tuī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推之四海而皆准 | 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 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诸四海而皆准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 《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cāng hǎi sāng tián沧海桑田 | 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作“桑田沧海”;又简称“沧桑”。 |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
zhàn shān háng hǎi栈山航海 | 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 | 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栈山航海,逾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