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ù xuàn hún yáo目眩魂摇 | 眩:眼花;摇:摆动。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明·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顾盼之间,目眩魂摇。” |
mù bù jǐ shì目不给视 | 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 | 宋·周邦彦《汴都赋》:“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无所不有。” |
chēng mù ér shì瞠目而视 | 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 | 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
zhòng mù gòng shì众目共视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 | 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言一出则万口争传,众目共视,虽欲为私,其势不可。” |
mù liàng yì yíng目量意营 | 以目测量,用心经营。形容精心勘测设计。 | 《明史·宦官传·阮安》:“阮安有巧思,奉成祖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划,工部奉行而已。” |
shén yáo mù xuàn神摇目眩 | 摇:摆动;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清·陆次云《费宫人传》:“每升御坐,辄神摇目眩,见白衣人长数丈者在前立。” |
nù mù zhēng méi怒目睁眉 | 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但见赵云怒目睁眉,只待厮杀。” |
zhí méi nù mù直眉怒目 | 形容发怒的样子。 |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直眉怒目骂他。” |
nù mù héng méi怒目横眉 | 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 | 五代 后蜀 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 |
nù mù xiāng shì怒目相视 | | |
zhòng mù suǒ guī众目所归 | 归:归附,趋向。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一处。形容一致赞赏。 | 《宣和画谱·道释·辛澄》:“澄尝于蜀中大圣寺画僧伽及诸变相,士女倾城邑往观焉,……兹乃众目所归,不待较而可得矣。” |
miàn mù quán fēi面目全非 | 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
fán xīn juàn mù烦心倦目 | 烦:烦躁,烦恼;倦:厌倦。烦闷的心情,倦怠的眼睛。 |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穴。” |
zhē yǎn ěr mù遮掩耳目 | 见“遮人眼目”。 |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
dào lù cè mù道路侧目 | 侧目:侧目而视。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谈,以目示意。形容政治黑暗暴虐。 | 《元史·阿鲁诨萨理传》:“所在囹圄皆满,道路侧目,无敢言者。” |
hài mù zhèn xīn骇目振心 | 见“骇目惊心”。 | 陈田《明诗纪事丁签·何景明》:“一以为霆惊电煜,骇目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 |
zhòng suǒ zhǔ mù众所瞩目 | 瞩目:注视。为大家所注视。 | 克非《春潮急》:“最近在这块小天地里,虽然又成了众所瞩目的人物,但到底还没经历过大场面,主持过像今天这样上百人的会议。” |
guò mù bù wàng过目不忘 | 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强;也形容给人的印象深刻。 | 《晋书 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
jǔ shǒu dài mù举首戴目 | 举:抬起;戴目:仰视的样子。形容望着远处而有所期待或殷切期待。 | 宋·王安石《上田正言书》:“天下举首戴目,属心执事者,难以一二计。” |
mù bié huì fēn目别汇分 | 指分门别类。 | 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
zhù wǒ zhāng mù助我张目 | 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 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 |
mù bù rěn shì目不忍视 |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
mù mù xiāng qù目目相觑 | 同“面面相觑”。 |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
yī mù shù xíng一目数行 | 犹一目十行。 | 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
mù zhù xīn níng目注心凝 | 犹言全神贯注。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目注心凝,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 |
yuè xīn yú mù悦心娱目 | 悦:愉快,喜悦。使眼睛感到舒适,使心情感到欢娱。指看见美好的事物感到身心愉快。 | 清·郑燮《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吾弟为文,须想春江之妙境,挹先辈之美词.令人悦心娱目,自尔利科名,厚福泽。” |
mù guāng rú dòu目光如豆 | 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 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六章:“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 |
shāng xīn cǎn mù伤心惨目 | 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 | 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
mù jié zhī lùn目睫之论 | 比喻肤浅的见解。 | 宋·陈善《扪虱新话·扬子<法言><太玄经>》:“雄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吴楚谮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 |
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庐山真面目 |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mù dìng kǒu dāi目定口呆 | 同“目瞪口呆”。 |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睁口呆 | 亦作“目瞪口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
fū qī fǎn mù夫妻反目 |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 《周易·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 |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mù yǔ é shùn目语额瞬 | 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 | 明·王志坚《表异录·邑里》:“目语额瞬,言市人精黠也。” |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耳闻不如目见 | 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 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lìn ěr yōng mù赁耳佣目 |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 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
lóng méi fèng mù龙眉凤目 | 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 |
chù mù jǐng xīn触目警心 | 看到某种情况,心中引起警觉。 |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第六章一》:“如为子而必诚于孝,触目警心,自有许多痛痒相关处。” |
huī huáng duó mù辉煌夺目 | 夺目:耀眼。形容光彩耀眼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只见四壁排列的,都是周彝商鼎,奇巧玩物,辉煌夺目。” |
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结 | 同“目瞪口呆”。 |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
yuǎn zài qiān lǐ,jìn zài mù qián远在千里,近在目前 | 认为远的话就远在千里,认为近的话就近在眼前。指对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观认识而转移。也指要寻找的事物就在眼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0回:“素臣喜道:‘厅上所贴的对联,有刘夏文臣四字,不知所谓,毕竟指著何人。’玉麟笑道:‘远在千里,近在目前。’” |
héng méi lì mù横眉立目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
mù duàn hún xiāo目断魂消 | 因望不到而内心伤悲。形容离别的悲伤愁苦。 | 明·无名氏《精忠记·辞母》:“只今别去,山长水遥,意匆匆远离膝下,目断魂消。” |
mù bù jiāo jié目不交睫 | 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 汉 荀悦《汉纪 文帝纪上》:“陛下在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 |
jīng xīn hài mù惊心骇目 | 同“惊心骇瞩”。 | 达时《夫已氏之支那观》:“不学如余,固不能直揭其隐,亦聊为读者惊心骇目,不为所惑之一助云尔。” |
mù dèng shé jiàng目瞪舌彊 |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 |
mù bù gǒu shì目不苟视 | 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 | 明·李贽《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 |
qiǎo lì míng mù巧立名目 |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
cháng mù fēi ěr长目飞耳 | 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 管仲《管子 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
mù xiù méi qīng目秀眉清 | 目:眼睛;秀:秀丽;眉:眉毛;清:清新。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 |
tóu xuàn mù hūn头眩目昏 | 同“头昏眼花”。 | 明·袁宏道《锦帆集·尺牍》:“连日头眩目昏,呕血数斗,恐逐不能起,未免以墓文累大笔也。” |
kǒu fèi mù chì口沸目赤 |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
mù zhēng xīn hài目眐心骇 |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 | 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 |
mù guāng duǎn qiǎn目光短浅 |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
zòng mù yuǎn wàng纵目远望 | 纵目:放眼远望。放眼向远处眺望。 | 唐·杜甫《登充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
míng mù fán duō名目繁多 | 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
yàn sè yào mù艳色耀目 | 颜色鲜艳,光彩耀眼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莫非玉羁、金勒、宝艠、花鞢、艳色耀目,香风袭人。” |
nù méi zhēng mù怒眉睁目 | 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 | 茅盾《大泽乡》:“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
shì mù ér dài拭目而待 |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 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
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mù zhǐ qì shǐ目指气使 | 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 | 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
mù jiàn ěr wén目见耳闻 |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shì mù yǐ guān拭目以观 | 拭目:擦眼睛。擦亮眼睛看。指仔细观看。 |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15卷:“公既在位,中外咸喜,信在言前,拭目以观。” |
yī mù zhī shì一目之士 |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志雅堂杂抄》:“此书成于元代,道学之风甚盛,而能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yī mù liǎo rán一目了然 |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
shì mù ér guān拭目而观 |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 | 宋·杨万里《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天下方拭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栻也。” |
zài rén ěr mù在人耳目 | 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 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
mù nì ér sòng目逆而送 |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mù bù gěi shǎng目不给赏 |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 清·戴名世《雁荡记》:“环左右前后而列者,争奇献怪,目不给赏。” |
shǔ rén ěr mù属人耳目 | 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 |
mù shí ěr shì目食耳视 |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mù bù bié shì目不别视 | 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
chù mù jīng xīn触目惊心 |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 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
hài xīn dòng mù骇心动目 | 犹言惊心动目。 | 宋·苏轼《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祷于神,愿复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 |
mù xuàn shén duó目眩神夺 |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 |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 | 《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
hé mù hǎi kǒu河目海口 |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 《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
shǎng xīn yuè mù赏心悦目 | 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 《宋史 范镇传》:“凡可以荡心悦目,不宜有加于旧。” |
mù dòng yán sì目动言肆 | 谓神色不安,语调失常。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二年》:“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 |
luàn rén ěr mù乱人耳目 | 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 | 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
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 | 指避免走漏消息。 | |
jīng xīn chù mù惊心怵目 | 同“惊心骇瞩”。 | 季新《红楼梦新评》:“如今批了出来,准科学的学理,以指中国家庭的种种症结,使人阅之,惊心怵目。” |
mù jiāo xīn tōng目交心通 | 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 | 宋·无名氏《鬼董》第二卷:“卜居西湖,邻邸有白衣少妇来寓,艳冶而慧,始见犹自匿,稍久,目交心通。” |
guì ěr jiàn mù贵耳贱目 |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
mù wú xià chén目无下尘 | 下尘:下风,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高傲,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
liǎng yè yǎn mù两叶掩目 |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 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
chù mù bēng xīn触目崩心 |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 《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缅寻遗烈,触目崩心。” |
ěr cōng mù míng耳聪目明 | 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 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
mù kōng yī qiè目空一切 | 空: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但他恃着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
zhòng mù zhāo zhāng众目昭彰 |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见得轻放过了你。” |
guì mù chù xīn刿目怵心 | 刿:刺伤;怵:惊动。指触目惊心。 | 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駘宕,刿目怵心。” |
dào lù yǐ mù道路以目 | 人们在路上相遇;只是相互看看;心里有怒怨;可什么话也不敢说。形容反动统治暴虐;社会上没有言论自由。 | 《国语 周语上》:“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mù niú yóu rèn目牛游刃 | 游刃:刀刃游行于空隙之间。看到牛后游刃有余。比喻技艺精湛。 | 《东阳夜怪录》:“诸公清才绮靡,皆是目牛游刃。” |
yǎn mù bǔ què掩目捕雀 |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
hàng mù shí jiān蒿目时艰 | 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 庄周《庄子 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
yú mù hùn zhēn鱼目混珍 | 见“鱼目混珠”。 | 《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
yú mù hùn zhū鱼目混珎 | 见“鱼目混珠”。 | |
jiù tóu shēn mù臼头深目 | 形容相貌丑陋。 | 汉·刘向《新序·杂事》:“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 |
mù wú sān chǐ目无三尺 |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 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