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biàn běn jiā lì变本加厉 | 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厉害;猛烈。原指比原来的情况更加发展。现也形容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 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 sān jù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不离本行 | 本行:个人从事的行业。形容一说话总要讲到自己从事的行业。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冊来送给人看。”清 颐琐《黄绣球》第十回:“我是业医的,你们不要笑我三句不离本行。” |
| kān jiā běn lǐng看家本领 | 指特别擅长的技能。 | 茅盾《清明前后》第三幕:“为民兄,您再教它几句您的看家本领。” |
| bù xī xuè běn不惜血本 | 为了达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费的代价。 |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为了不让顾客恐惧,我们是不惜血本。” |
| zhuī běn qiú yuán追本求源 | 本:树根。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 |
| jiàng běn liú mò降本流末 | 犹言舍本逐末。 | 明·何景明《<武功县志>序》:“人才则由实而虚,文教则由振而委,亡弗降本流末暌正趋弊者矣!” |
| běn xiàng bì lù本相毕露 | 原形完全显露了出来。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第三种人’杜衡辈,标榜超然,实为群丑,不即本相毕露,知耻者皆羞称之,无待这里多说了。” |
| duān běn qīng yuán端本清源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 宋·朱熹《答龚参政书》:“端本清源,立经陈纪,使阴邪退听。” |
| qiáng běn jié yòng强本节用 | 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 | 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 zhú mò wàng běn逐末忘本 | 追求细枝末节,忘记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 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今题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咏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过也。” |
| qì běn zhú mò弃本逐末 |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它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汉书 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
|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 yuán yuán běn běn元元本本 | 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原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细。后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 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
| qì mò fǎn běn弃末返本 | 见“弃末反本”。 | 《晋书·食货志》:“使四海之内,弃末而返本,竞农务功。” |
| tàn běn qióng yuán探本穷源 | 探:求索。本:树根。穷:探寻。源:水源。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亦作“探本溯源”。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一来可以扩扩眼界,长长见识。二来也可以把这工艺一项探本穷源。” |
| yī běn zhèng jīng一本正经 | 正经:庄重;正派。形容态度规矩而庄重。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 mín yǐ shí wéi běn民以食为本 | 民众以粮食为根本。 | 明·无名氏《拔宅飞升》第一折:“常言道大富由天,小富由勤,民以食为本。” |
| mín wéi bāng běn民为邦本 | 邦:国家。人民是立国之本。 | 春秋·鲁·孔丘《论语·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 tuī zōng míng běn推宗明本 | 推:推求;明:阐明。指推求阐明宗旨。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5卷:“其道经焉,推宗明本,穷玄极妙,总众枝于真根,摄万条于一要。” |
| yī běn wàn lì一本万利 | 用很少的资本去取得很大的利润。形容本钱少;利润大。 | 清 姬文《市声》:“这回破釜沉舟,远行一趟,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 |
| guī zhèng fǎn běn归正返本 | 归:回返。返归于根本之源。 | 晋·常璩《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上书劝寿归正返本,释帝称王。” |
| tàn běn sù yuán探本溯源 | 探:求索。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 | 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第五章第三节:“它对词语的探本溯源工作,作得还不到家。” |
| chú è wù běn除恶务本 | 铲除恶势力,必须杜绝根本。 | 《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蔡沈集传:“去恶则务绝根本。” |
| bào běn fǎn shǐ报本反始 | 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 | 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
| běn mò dào zhì本末倒置 | 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 金 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
| jiāng shān kě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可改,本性难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 | 曾朴《孽海花》第21回:“若说要我改邪归正,啊呀!江山可改,本性难移。” |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 |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
| fǎn běn hái yuán返本还元 | 犹言返本还源。 | 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那时着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直至人间点化柳翠,返本还元,同登佛会。” |
| dé běn cái mò德本财末 |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 语出《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
| gēn shēn gù běn根深固本 | 固:坚守。指根茎深厚牢固。 | 《晋书·伏滔传》:“所以杜其萌际,重其名器,根深固本,传之百世。” |
| 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 jí běn qióng yuán极本穷源 | 谓彻底地推究本源。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伊川言极本穷源之性,乃是对气质之性而言。” |
| zhú běn shě mò逐本舍末 | 逐:追求。抓住根本,放弃次要的东西。 | |
| zhèng jīng bā běn正经八本 | 见“正经八百”。 |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八章:“可是,我们干革命,只要正经八本地干,哪有不忙的时候儿?” |
| 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 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
| qù běn jiù mò去本就末 | 谓弃农经商。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
| zhāng běn jì mò张本继末 | 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 《宋书·礼志一》:“[《左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 |
| shě běn cóng mò舍本从末 | 舍:放弃,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自己亲族贫乏,尚不肯周济分文,到得此辈募缘,偏肯整几两价布施,岂不是舍本从末的痴汉!” |
| zhú mò shě běn逐末舍本 | 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 《隋书·礼仪志四》:“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 |
| lí běn yī mò离本依末 | 见“离本趣末”。 | 《晋书·刑法志》:“然而律文烦广,事比众多,离本依末。” |
| juān běn zhú mò捐本逐末 | 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 | 《北史 李谔传》:“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
| bāng yǐ mín wéi běn邦以民为本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 《尚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 lí běn qū mò离本趣末 |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 汉 徐幹《中论 考伪》:“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离本趣末,事以伪成。” |
| bù ān běn fèn不安本分 | 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 |
| qiáng zhī ruò běn强枝弱本 | 喻地方势力强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 | 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玄宗》:“强枝弱本,千古同患。同姓犹然,况犬羊乎?” |
| běn zhī bǎi shì本枝百世 | 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 见“本支百世”。 |
| jī jī shù běn积基树本 | 缔造基础,树立根本。 | 晋 干宝《晋纪总论》:“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 |
| mù běn shuǐ yuán木本水源 |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
| zhèng běn sù yuán正本溯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溯:寻找。从根本上整顿和寻找原因。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 |
| bá běn sè yuán拔本塞源 |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 《晋书 慕容垂载记》:“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
| běn xiǎo lì wēi本小利微 | 微:薄。本钱小,利润薄。指买卖很小,得利不多。 |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小贩不论肩挑叫卖,或街畔摊售,总之本小利微,吃着不够。” |
| jǐn běn xiáng shǐ谨本详始 | 谓事情一开始就要谨慎严格。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 |
| bù xī gōng běn不惜工本 | 指舍得出本钱。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 |
| fǎn běn cháo yuán返本朝元 | 犹言返本还源。 | 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一折:“便着铁拐李岳直至下方,度脱此二人,走一朝去,还归正道,返本朝元。” |
| qù běn qū mò去本趋末 | 见“去本就末”。 | 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高诱注:“……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 |
| gēn shēn běn gù根深本固 | 指根基深厚牢固。 | 《淮南子 泰族训》:“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 |
| běn gù bāng níng本固邦宁 | 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 | 《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 |
| jiāng běn qiú lì将本求利 | 用本钱谋求利润。 | 元·无名氏《朱砂担》楔子:“孩儿待将些小本钱到江西南昌地面做些买卖,一来是躲避逃灾,二来是将本求利。” |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
| qiáng běn ruò zhī强本弱支 | 见“强本弱枝”。 | 《新唐书·高季辅传》:“强本弱支,自古常事。” |
| chéng yuán zhèng běn澄源正本 | 澄:澄清。清理水的源头,扶正树的根。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 宋·陈亮《附朱熹<寄陈同甫书>》:“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为异时发挥事业之地者,盖光大而高明矣。” |
| shě běn wèn mò舍本问末 | 舍:舍弃。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岂舍本而问末者耶?” |
| zhěng běn dà tào整本大套 | 谓有计划、有条理、全面。 | 老舍《赵子曰》第十七:“如今叫我整本大套的去和女怪交际,你想想,端翁,我老赵受得了受不了?!”又《文博士》三:“中国的老事儿有许多是合乎科学原理的,不过是没有整本大套的以科学始,以科学终而已。” |
| qì běn qiú mò弃本求末 | 见“弃本逐末”。 | 清·恽敬《答邓鹿耕书》:“惟小人弃本求末,不务修德,止求吉葬。” |
| qīng yuán zhèng běn清源正本 | 谓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文史知识》:“对每一种文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需要客观地分析,清源正本,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 |
| péi běn mǎi mài赔本买卖 | 亏损的生意。泛指吃亏的事。 | 林予《雁飞塞北》第33章:“经验证明,生荒地头年不长粮食,那是赔本买卖。” |
| duān běn chéng yuán端本澄源 | 犹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
| fǎn běn huán yuán返本还源 |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幺?” |
| zhèng běn qīng yuán正本清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
| jí gǔ gé běn汲古阁本 | 版本名。指明毛晋汲古阁的刻本。也称毛本。参见“汲古阁”。 | |
| běn gù zhī róng本固枝荣 | 主干强固,枝叶才能茂盛。比喻事物的基础巩固了,其他部分才能发展。 |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一回:“也有书写‘陶朱事业’及‘本固枝荣’等字,下款俱是士、农、工、商有名之人。” |
| bǐng yào zhí běn秉要执本 | 秉:执,拿着;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
| xìn yǐ wéi běn信以为本 | 信:诚实。以诚实可信作为处世的根本。指言行要遵守信用。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 |
| xiǎo běn jīng yíng小本经营 | 指本钱不多的小商小贩或小手工业者经营的买卖。也指办事的规模有限。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我们小本经营,如何要打短我的?” |
| qióng běn jí yuán穷本极源 | 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本源。 |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所以穷本极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 |
| yī běn huà hú lú依本画葫芦 | 比喻单纯模仿原样照搬或没有改变、创新。同“依样画葫芦”。 | 《朱子语类》卷四二:“仲弓却只是据见本子做,只是依本画葫芦。” |
| běn xìng nán yí本性难移 | 移:改变。指长期形成的癖性习惯;难以改变。 |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 |
| běn tóng mò yì本同末异 |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 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
| wú běn shēng yì无本生意 | 没有成本的买卖。 | 艾煊《大江风雷》第一部:“强盗是官土匪,又是无本生意,连蒋委员长也是嘴上不讲心里暗暗称赞。” |
| shí běn shēng yì蚀本生意 | 赔本的买卖。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
| gè ān běn yè各安本业 | 各:各个。各自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过自己的生活。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35回:“凡尔村乡市镇,不用惊惶,士农工商,各安本业。” |
| bèi běn qū mò背本趋末 |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
| liè guān huǐ miǎn,bá běn sāi yuán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 | 《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 bù yī běn fèn不依本分 | 依:安装;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
| běn běn zhǔ yì本本主义 | 盲目地照搬书本或僵硬地凭上级指示办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作风。 |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 |
| běn wèi zhǔ yì本位主义 |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六)本位主义,一切只知道为四军打算,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是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 |
| mù luò guī běn木落归本 | 犹言叶落归根。 | 东汉·班固《汉书·翼奉传》:“安乐奸邪,辰未主之。”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翼氏《风角》曰:‘木落归本,水流归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衰各得其所,故东也。” |
| qiáng běn ruò mò强本弱末 | 犹强干弱枝。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
| cí bēi wéi běn慈悲为本 |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 《南齐书 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
| chóng běn yì mò崇本抑末 | 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 《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 |
| jìn běn tuì mò进本退末 |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 西汉 桓宽《盐铁论 本议》:“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
| yīng xióng běn sè英雄本色 |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这才是英雄本色。’” |
| tuī běn sù yuán推本溯源 | 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 |
| běn zhī bǎi shì本支百世 | 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 《诗 大雅 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毛传:“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郑玄笺:“其子孙适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 |
| zhào běn xuān kē照本宣科 | 照:按照;本:书本;文本;宣科:原指道士诵读经文。照着本子念条文。比喻不能随意发挥;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书本宣读。 | 元 关汉卿《西蜀梦》:“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 |
| dūn běn wù shí敦本务实 | 崇尚根本,注重实际。 | 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 |
| jī běn qiú yuán积本求原 | 从根本上探求。 | 明 王守仁《与王纯甫书》之三:“后世之学琐屑支离,正所谓采摘汲引,其间亦宁无小补,然终非积本求原之学,句句是,字字合。” |
| xiǎo běn jīng jì小本经纪 | 经纪:经营资产。指资本小的小商贩或小手工业者。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 |
| hái yuán fǎn běn还原反本 | 回复到事物的本来形态。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5回:“毒蝎枉修人道行,还原反本见真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