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shí rì wàn qián食日万钱 | 每天饮食要花费上万的钱。形容饮食极奢侈。 | 《晋书 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
| fù shí xíng shuǐ赋食行水 | 赋:给予;行:奉。指送饭送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礼。” |
| gōng kǔ shí dàn攻苦食啖 | 见“攻苦食淡”。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
| qì zhī kě xī,shí zhī wú wèi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 指抛弃觉得可惜,但吃起来没有味道。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 |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 xiān yī hǎo shí鲜衣好食 | 华丽的服装,珍美的饮食。形容生活优裕。 | |
| niǎo wéi shí wáng鸟为食亡 | 鸟儿为了吃食而死。比喻人为了名利而丧失生命。 |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13回:“‘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话,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 |
| chún jū kòu shí鹑居鷇食 | 鷇:待母哺食的幼鸟,它不挑拣食物。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象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 | 《庄子·天地》:“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 |
| jiàn yē fèi shí见噎废食 | 比喻遇到偶然挫折就停止应作的事。 | 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此皆见噎废食之说,究竟书可竟弃,仕可尽废乎?” |
| záo yǐn gēng shí凿饮耕食 | 指百姓乐业,天下太平。 | 汉 王充《论衡 感虚》:“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
| dào tīng ěr shí道听耳食 |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 |
| è yī shū shí恶衣蔬食 | 同“恶衣菲食”。 | 晋·葛洪《神仙传·孔元方》:“元方仁慈,恶衣蔬食。” |
| rì zhōng zé zè,yuè yíng zé shí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 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 shí bù chōng kǒu食不充口 | 见“食不餬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
| jié yī sù shí节衣素食 | 节:节减;素:蔬菜类食物。省吃俭用,生活节俭。 | 《新华日报》1994.1.8:“节衣素食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 |
| zú bīng zú shí足兵足食 | 见“足食足兵”。 | 宋·胡錡《耕禄稿·代田万顷到任谢表》:“秉戈执耒,宜为足兵足食之思;牧马饭牛,盍讲且战且耕之政。” |
| yì yī ér chū,bìng rì ér shí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易:换;并日:两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谁外出就换上,两天吃一天的饭。形容非常贫穷。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 yáo wěi qiú shí摇尾求食 | 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
| fěi yī è shí菲衣恶食 | 菲:微,薄。简单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 《宋史·李韶传》:“九重菲衣恶食,卧薪尝胆,使上下改虑易听,然后可图。” |
| cǎo yī mù shí草衣木食 | 木:树。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 |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这出家无过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 shí wéi mín tiān食为民天 | 谓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
| shí bù jiān wèi食不兼味 | 见“食不二味”。 | 《韩诗外传》第八卷:“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 |
| shí bù xiá bǎo食不暇饱 | 暇:空闲。没有空好好吃饭。形容整日忙碌,连吃饭也没空。 | 宋·司马光《进五规状·保业》:“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 |
| hú jiāng dān shí壶浆箪食 | 浆:汤;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食物。用箪盛饭,用壶盛汤,犒劳军队。形容百姓欢迎军队 | 宋·苏轼《新渠诗》序:“予方为旅人,不得亲执壶浆箪食,以与侯劝逆四方之来者。” |
| dān shí piáo yǐn箪食瓢饮 |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 měi shí gān qǐn美食甘寝 | 甘:美好。吃得好,睡得香。形容生活舒适安逸。 | 唐·陈翰《异闻集·庐江冯媪》:“媪不之异,又久困寒饿,得美食甘寝,不复言。” |
| shí zū yī shuì食租衣税 | 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下》:“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 |
| liè dǐng ér shí列鼎而食 | 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 《孔子家语 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
| shí zhǐ dà dòng食指大动 |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
| zì shí qí guǒ自食其果 | 自己吃自己种下的恶果。形容自己做坏事;自己受害。 | 茅盾《〈呼兰河传〉序》:“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 |
|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shì sh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 饱:吃足;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 |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九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地主阶级,品质却是最恶劣的。” |
| yì zǐ ér shí易子而食 | 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
| shī lù sù shí尸禄素食 | 尸:居位;尸禄:受禄而不尽职。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 | 三国·魏·曹丕《上书三禅让》:“昔有蘧敖逃禄,传载其美,所以浊世,励贪夫,贤于尸禄素食之人也,故可得而小。” |
| shí zhǐ zhòng duō食指众多 | 食指:比喻家庭人口。家庭人口多。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食指众多,赡畜非易。” |
| rì gàn bù shí日旰不食 | 同“日旰忘食”。 | 唐·皮日休《忧赋》:“故王之忧国者日旰不食,士之忧位者载贽出疆。” |
| bāng gǒu chī shí帮狗吃食 | 比喻帮坏人作坏事。同“帮虎吃食”。 | 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这个万瞎子……专给保长溜须拍马,对穷人却是敲诈勒索,最能帮狗吃食。” |
| xì ér bù shí系而不食 | 系:结。光挂着却不吃。指中看不中吃的东西。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吾岂綔瓜也哉!鄢能系而不食。” |
| gǒu zhì bù shí狗彘不食 | 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
| shí tú wò jí食荼卧棘 | 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艰苦。 | 清·王夫之《老庄申韩论》:“老庄乱之也,然而心犹人之心,天下则已异乎食荼卧棘之天下矣。” |
| zì shí qí yán自食其言 | 食:吞掉。自己把自己说出的话吞食了。形容说了话不算数。 | 宋 欧阳修《穴一居士传》:“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
| fēng yī zú shí丰衣足食 | 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 | 五代 齐已《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
| yī shí fù mǔ衣食父母 | 穿的和吃的都靠父母提供;指赖以为生的人。 |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
| yī shí suǒ ān衣食所安 | 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 fén kū shí dàn焚枯食淡 | 烤干鱼,食薄味。形容生活清苦。 | 清·钱谦益《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焚枯食淡,斋厨萧然。” |
| yì jǐn shí ròu衣锦食肉 | 穿锦绣衣裳,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足。亦借指居官食禄。 | 《商君书 算地》:“刑人有列,则君子下其位;衣锦食肉,则小人冀其利。”《前汉书平话续集》卷上:“信(韩信)望衣锦食肉,谁指望夺印怀仇,不似芒荡山下累求良士。” |
| lín shí fèi zhù临食废箸 | 临:到,将要;箸:筷子。临到吃时却丢掉筷子。形容心神不宁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6回:“此用之所以卧不安席,临食而废箸者也。” |
| bì yī dān shí弊衣箪食 | 破旧的衣服和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 《周书 儒林传论》:“其沉默孤微者,亦笃志于章句,以先王之道,饰腐儒之姿,达则不过侍讲训胄,穷则终于弊衣箪食。” |
| shèng shí lì bīng盛食厉兵 | 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 《商君书·兵守》:“壮男之军,使励食厉兵,陈而待敌。” |
| xī shí dōng mián西食东眠 | 在西家吃饭,在东家睡觉。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别人知道是性命交关的事,又谁敢多嘴,倒放骥东兼收并蓄,西食东眠,安享一年多的艳福了。” |
| shí gān qǐn ān食甘寝安 | 见“食甘寝宁”。 | 《北史·恩幸传·赵默》:“及诉将获罪,默因构成以诛之,然后食甘寝安,志于职事。” |
| tuì shí zì gōng退食自公 | 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 | 《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
| shí wèi fāng zhàng食味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问》:“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 |
| shí bù hú kǒu食不糊口 | 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艰难。连粥都喝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 | 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复,贫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赡农。” |
| zhōng shí zhī jiān终食之间 | 吃完一顿饭的时间。 |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 bēi gōng fěi shí卑宫菲食 | 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 语出《论语 泰伯》:“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
| zhāo chèn mù shí朝趁暮食 | 白天挣了钱,晚上才有饭吃。形容生活十分贫困。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人都叫我王小二……家中穷窘,朝趁暮食。” |
| jǐng xiè bù shí井渫不食 | 亦作“井渫莫食”。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 | 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 |
| shé shí jīng tūn蛇食鲸吞 | 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 隋·薛道衡《老氏碑》:“天齐地轴之所,蛇食鲸吞;铜陵、玉垒之区,狼顾鸱跱。” |
| yǐn bīng shí bò饮冰食檗 | 喝冷水,吃苦味的东西。形容生活清苦,为人清白。 | 唐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
|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说话,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 |
| quē shí wú yī缺食无衣 | 缺少吃的和穿的。形容饥寒交迫的生活。 | 明 无名氏《贫富兴衰》第一折:“先主在独树楼桑受困危,织履编席,缺食无衣,到处寻觅,挽菜挑虀。” |
| ěr shí zhī tán耳食之谈 |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 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
| yǐn shí nán nǚ饮食男女 | 泛指人的本性。 |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 yǐn bīng shí niè饮冰食蘖 | 谓生活清苦,为人清白。亦作“饮冰茹檗”。 | 语出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
| lóng kǒu duó shí龙口夺食 | 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 | 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
| bàn shí zhōng shū伴食中书 |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 《宋史 胡铨传》:“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 |
|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 先秦 孔子《论语 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 hǔ kǒu duó shí虎口夺食 | 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国内出产,全国人民不吃,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 |
| shài yī suō shí杀衣缩食 | 犹节衣缩食。 | 明·宁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家虽贫,杀衣缩食,葬宗党十余丧。” |
| yī fēng shí bǎo衣丰食饱 | 丰:丰富;足:足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明·无名氏《群仙朝圣》第二折:“你看他衣丰食饱无闲事,齐念禾词大叫呼,端的是壮观皇都。” |
| bù yī shū shí布衣蔬食 | 蔬食:蔬菜和谷类食物。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毛玠传》:“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
| jiān shí xiān shí艰食鲜食 | 艰食:指人力耕种的五谷粮食;鲜食:指鸟兽鱼鳖等鲜货。指五谷粮食和鱼鲜。 | |
| bù gēng ér shí,bù zhī ér yī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 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烧香吃茶。” |
| yī dān shí bó衣单食薄 | 衣裳单薄,食物很少。形容生活困苦。 |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例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军队,待遇最为菲薄,衣单食薄,弹药不继,医疗不备。” |
| shí bù èr wèi食不二味 |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 《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
| yī xiāo shí gàn衣宵食旰 | 指天未明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进食。常用以称谀帝王勤于政事。 | 语出唐太宗《执契静三边》诗:“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
| bù yī shū shí布衣疏食 | 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 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 |
| shí dān jiāng hú食箪浆壶 | 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语本《孟子 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 fěi shí bó yī菲食薄衣 | 菲:微薄。微薄的衣服,粗劣的食物。形容生活十分俭朴。 | 《梁书·武帝纪上》:“其中有可以率先卿士,准的甿庶,菲食薄衣,请自孤始。” |
| zhuì shí tài cāng赘食太仓 | 指无功受禄。 | 宋洪迈《容斋三笔人当知足》:“予年过七十,法当致仕……乡衮赵子直不妨使绝禄粟,俾之因任,方用赘食太仓为愧,而亲朋谓予爵位不逮二兄,以为耿耿。” |
| shí jī xī láo食饥息劳 | 谓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 战国·宋·墨翟《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文子弟兄慈孝。” |
| fèi shí wàng qǐn废食忘寝 | 废:停止;寝:睡觉。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志。 | 唐·王勃《送劼赴太学序》:“废食忘寝,涣然有所成望然。” |
| jī bù xiá shí饥不暇食 | 肚子饿了也没空吃饭。形容全神贯注地忙于事务。 | 晋·葛洪《神仙传·阴长生》:“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 |
| èr xún jiǔ shí二旬九食 |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 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
| shí àn fāng zhàng食案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高台极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谓孝。” |
| gǒu zhì bù shí rǔ yú狗彘不食汝余 | 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 《明史·李任传》:“汝为大将,不能杀贼,反为贼用,狗彘不食汝余。” |
| bù shí rén jiān yān huǒ不食人间烟火 | 食:吃;烟火: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言词清丽。 | 宋·阮阅《诗话总龟》第九卷:“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
| shí bì fāng zhàng食必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宋书·刘穆之传》:“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
| dān sì hú jiǔ箪食壶酒 | 箪:盛饭竹器。一箪食,一壶酒。指少量饮食。 | 明 李东阳《中书舍人徐君寿六十序》:“今以箪食壶酒与人则终身不忘,惟天德帝力广大莫测,故有终身囿之而不知者。 |
| shí bù chóng ròu食不重肉 | 见“食不兼肉”。 |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
| shí zǐ xùn jūn食子徇君 | 谓吃自己儿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 |
| cū yī lì shí粗衣粝食 | 粗:粗劣;衣:衣服;粝:差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 唐 李翱《左仆射傅公碑》:“夫人粗衣粝食,与兵士妻女均好恶,用助公事。” |
| yàn zǐ xián shí燕子衔食 | 喻育子之艰辛。 |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且休说怀耽十月,只从小偎干就湿,儿口气抬举他偌大,恰便似燕子衔食。” |
| shí bù chóng wèi食不重味 | 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
| fěi shí bēi gōng菲食卑宫 | 菲:微薄;卑:低。饮食菲薄,宫室简陋。指不讲究享受,励精图治。 | 《梁书·王僧辩传》:“高祖菲食卑宫,春秋九十,屈志凝威,愤终贼手。” |
| shū shí bù yī蔬食布衣 | 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 《梁书·张嵊传》:“嵊父临青州,为土民所害。嵊感家祸,终身蔬食布衣,手不执刀刃。” |
| gōng kǔ shí jiǎn攻苦食俭 | 犹攻苦食淡。 |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余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 |
| chī bái shí吃白食 | 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况列位在此,无有我不破钞,反吃白食的。” |
| è yī fēi shí恶衣菲食 |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 《梁书·太祖张皇后等传序》:“高祖拨乱反正,深鉴奢逸,恶衣菲食,务先节俭。” |
| bù shí zhōu sù不食周粟 | 粟:小米,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
| hóu fú yù shí侯服玉食 | 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 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荒殖其货。侯服王食,败俗伤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