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í bù guǒ fù食不果腹 | 果:充实。吃不饱肚子。 | 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bèi huì shí yán背惠食言 | 指忘恩失信。 | 《周书 杨荐传》:“荐至蠕蠕,责其背惠食言,并论结婚之意。” |
hú jiāng dān shí壶浆箪食 | 浆:汤;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食物。用箪盛饭,用壶盛汤,犒劳军队。形容百姓欢迎军队 | 宋·苏轼《新渠诗》序:“予方为旅人,不得亲执壶浆箪食,以与侯劝逆四方之来者。” |
cǎo yī mù shí草衣木食 | 木:树。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 |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这出家无过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lóng kǒu duó shí龙口夺食 | 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 | 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
jiān shí xiān shí艰食鲜食 | 艰食:指人力耕种的五谷粮食;鲜食:指鸟兽鱼鳖等鲜货。指五谷粮食和鱼鲜。 | |
shí wú qiú bǎo食无求饱 | 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shí bù zhōng wèi食不终味 | 同“食不甘味”。 | 三国·魏·曹植《释愁文》:“坐不安席,食不终味,遑遑汲汲,或憔或悴。” |
shí bù zhī wèi食不知味 | 同“食不甘味”。 | 唐·白居易《初授给遗献书》:“臣所以授官已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
hè yī shū shí褐衣蔬食 |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 | 《史记·游侠列传》:“故季次、原宪终年空室蓬户,褐衣蔬食。” |
mín yǐ shí wéi běn民以食为本 | 民众以粮食为根本。 | 明·无名氏《拔宅飞升》第一折:“常言道大富由天,小富由勤,民以食为本。” |
bì yī shū shí弊衣疏食 | 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 《周书 柳虬传》:“弊衣疏食,未尝改操。” |
jī wù zhēng shí鸡鹜争食 |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
hǔ bù shí ér虎不食儿 |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 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
qiáng shí zì ài强食自爱 | 劝慰人的话。谓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 东汉·班固《汉书·匡衡传》:“专精神,近医药,强食自爱。” |
gōng kǔ shí dàn攻苦食淡 | 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淡),其可背哉。” |
xī shí dōng mián西食东眠 | 在西家吃饭,在东家睡觉。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别人知道是性命交关的事,又谁敢多嘴,倒放骥东兼收并蓄,西食东眠,安享一年多的艳福了。” |
tuì shí zì gōng退食自公 | 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 | 《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
zì shí qí lì自食其力 | 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yì jǐn shí ròu衣锦食肉 | 穿锦绣衣裳,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足。亦借指居官食禄。 | 《商君书 算地》:“刑人有列,则君子下其位;衣锦食肉,则小人冀其利。”《前汉书平话续集》卷上:“信(韩信)望衣锦食肉,谁指望夺印怀仇,不似芒荡山下累求良士。” |
gǒu zhì bù shí qí yú狗彘不食其余 | 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极其卑鄙龌龊。 | 《汉书·元后传》:“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 |
mì yī qiú shí觅衣求食 | 觅:寻找。寻找穿的和吃的。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看你既不是官员赴任,又不是买卖经商,更不是觅衣求食,究竟有什么要紧的勾当?” |
měi shí gān qǐn美食甘寝 | 甘:美好。吃得好,睡得香。形容生活舒适安逸。 | 唐·陈翰《异闻集·庐江冯媪》:“媪不之异,又久困寒饿,得美食甘寝,不复言。” |
zì shí qí guǒ自食其果 | 自己吃自己种下的恶果。形容自己做坏事;自己受害。 | 茅盾《〈呼兰河传〉序》:“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 |
shí ér bù huà食而不化 | 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六》:“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 |
zú yī zú shí足衣足食 | 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 《敦煌变文集 丑女缘起》:“我佛当日为救门徒六道轮回,犹如舟船,般运众生,达于彼岸。此时总得见佛,今世足衣足食。” |
shí àn fāng zhàng食案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高台极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谓孝。” |
zhuì shí tài cāng赘食太仓 | 指无功受禄。 | 宋洪迈《容斋三笔人当知足》:“予年过七十,法当致仕……乡衮赵子直不妨使绝禄粟,俾之因任,方用赘食太仓为愧,而亲朋谓予爵位不逮二兄,以为耿耿。” |
shí wéi mín tiān食为民天 | 谓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shì sh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 饱:吃足;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 |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九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地主阶级,品质却是最恶劣的。” |
zú shí fēng yī足食丰衣 |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 清·嬴宗季女《六月霜·恤纬》:“劝夫人省可闲愁绪,足食丰衣无所虑,何况俺爷贵胄都时誉。” |
tóng pán ér shí同盘而食 |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 | 《魏书 杨椿传》:“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
qiáng shí mí jiǎo强食靡角 | 指饱食而角力求胜。 | 《列子·说符》:“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殷敬顺释文:“《韩诗外传》云:‘靡,共也。’《吕氏春秋》云:‘角,试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轻道,唯食而已,亦犹禽兽饱食而相共角力以求胜也。”一说,靡读为摩,谓以角相摩。见俞樾《诸子平 |
shí sù xiāng jiān食宿相兼 | 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 汉 应劭《风俗通 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
shí zhǐ dà dòng食指大动 |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
gǒu zhū bù shí qí yú狗猪不食其余 | 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
jǐng xiè mò shí井渫莫食 | 见“井渫不食”。 | 汉·王粲《登楼赋》:“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
měi yī yù shí美衣玉食 | 玉食:比喻珍异的食物。华丽的服装,珍美的饮食。形容生活优裕。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5回:“所谓君者,受尊号,享荣名,美衣玉食,崇阶华宫,乘高车,驾上驷,府库充盈。” |
cán shí jīng tūn蚕食鲸吞 | 食:吃;吞:整个儿咽下去。像蚕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来;或像鲸鱼吃食一样大口大口吞。比喻强国用逐步侵占或一举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国领土。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汝先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 |
è yī lì shí恶衣粝食 | 粝: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 | 宋·苏轼《礼义信足以成德论》:“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为百工。” |
èr xún jiǔ shí二旬九食 |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 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
shí gǔ bù huà食古不化 | 学了古代的知识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现代情况理解运用古代的文化知识。 | 清 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
rì yuè jiāo shí日月交食 | 比喻作对,相斗。 | 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爷!怪事,怪事!只见日月交食,不曾见辘轴退皮。” |
fēng yī zú shí丰衣足食 | 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 | 五代 齐已《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
shí bù chōng jī食不充饥 | 犹言食不果腹。 | 南朝·宋·刘彧《立晋熙王嗣诏》:“而诸孙纩不温体,食不充饥,付之姆你之手。” |
mǐ yī tōu shí靡衣偷食 | 靡:华丽;偷:苟且。美衣甘食,苟且偷生 | 东汉 班固《汉书 韩信传》:“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偷食,倾耳以待命者。” |
shí bù qiú bǎo食不求饱 | 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 | 东汉·班固《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
dōng shí xī sù东食西宿 | 比喻贪婪的人唯利是图。 | 汉 应劭《风俗通》:“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女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
zì shí qí yán自食其言 | 食:吞掉。自己把自己说出的话吞食了。形容说了话不算数。 | 宋 欧阳修《穴一居士传》:“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
yī shí bù zhōu衣食不周 | 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我今衣食不周,无力婚娶,何不俯就他家,一举两得?” |
záo yǐn gēng shí凿饮耕食 | 指百姓乐业,天下太平。 | 汉 王充《论衡 感虚》:“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
shí bì fāng zhàng食必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宋书·刘穆之传》:“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
bì yī dān shí弊衣箪食 | 破旧的衣服和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 《周书 儒林传论》:“其沉默孤微者,亦笃志于章句,以先王之道,饰腐儒之姿,达则不过侍讲训胄,穷则终于弊衣箪食。” |
fèng shí luán qī凤食鸾栖 | 鸾凤非竹实不食,非悟桐不栖。比喻高位或帝位。 | 明·张凤翼《红拂记·髯客海归》:“我想起那李公子呵,所事撑达,与他争甚么凤食鸾栖。我自向碧梧中别寻支节。” |
jǐn yī ròu shí锦衣肉食 | 见“锦衣玉食”。 | 明·李东阳《生日邃庵太宰贶以长律用韵自述并答雅怀》:“锦衣肉食非吾乐,藁操冰心岂自坚。” |
cū yī lì shí粗衣粝食 | 粗:粗劣;衣:衣服;粝:差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 唐 李翱《左仆射傅公碑》:“夫人粗衣粝食,与兵士妻女均好恶,用助公事。” |
xí yī jiān shí袭衣兼食 | 袭:全套衣服;兼:加倍。成套衣服,多盘菜肴。比喻生活富裕。 | 明·何景明《徐太母潘氏墓志铭》:“居家甚勤俭,无袭衣兼食,然施族仁下,不有所害。” |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 先秦 孔子《论语 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shèng shí lì bīng盛食厉兵 | 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 《商君书·兵守》:“壮男之军,使励食厉兵,陈而待敌。” |
hǎo yī měi shí好衣美食 | 美:美好。指吃好的,穿好的。 | 唐·马周《请崇节俭及制诸王疏》:“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 |
chǐ yī měi shí侈衣美食 | 侈衣,华美的衣服;美食,鲜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 《吕氏春秋·精通》:“今夫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 |
mín yǐ shí wéi tiān民以食为天 | 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 东汉 班固《汉书 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
è yī è shí恶衣恶食 |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bǎo shí nuǎn yī饱食暖衣 | 吃的饱;穿的暖;生活富足;无忧无虑。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shí gān qǐn ān食甘寝安 | 见“食甘寝宁”。 | 《北史·恩幸传·赵默》:“及诉将获罪,默因构成以诛之,然后食甘寝安,志于职事。” |
è gāng duó shí扼吭夺食 | 扼:用力掐着;亢:咽喉。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 | 《元史·陈祖仁传》:“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其食,以速其毙乎?” |
míng zhōng shí dǐng鸣钟食鼎 | 见“鸣钟列鼎”。 |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
è yī fēi shí恶衣菲食 |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 《梁书·太祖张皇后等传序》:“高祖拨乱反正,深鉴奢逸,恶衣菲食,务先节俭。” |
shí bù chóng wèi食不重味 | 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
wǎn shí dàng ròu晚食当肉 | 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 |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
shí zū yī shuì食租衣税 | 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下》:“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 |
shí zhǐ zhòng duō食指众多 | 食指:比喻家庭人口。家庭人口多。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食指众多,赡畜非易。” |
bàn shí zhōng shū伴食中书 |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 《宋史 胡铨传》:“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 |
āi lí zhēng shí哀梨蒸食 |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 |
xiān yī hǎo shí鲜衣好食 | 华丽的服装,珍美的饮食。形容生活优裕。 | |
bāng hǔ chī shí帮虎吃食 | 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4回:“先着了几个赖皮帮虎吃食的生员,在文庙行香的时节,出力讲了一讲。” |
pù bèi shí qín曝背食芹 | 谦言微薄之献。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杨朱》:“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又《列子·杨朱》:“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 |
shí gǔ zài hóu食骨在喉 | 喉:喉咙。小骨头卡在喉咙之间。比喻心里有话,非说出来不可。 | 汉·许慎《说文解字》“鲠”段玉裁注:“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骾之臣。” |
yì kǒu yǐ shí易口以食 | 犹易子而食。口,丁口。 | 《新唐书·逆臣传上·安庆绪》:“城中栈而处,粮尽,易口以食。” |
hǔ kǒu duó shí虎口夺食 | 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国内出产,全国人民不吃,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 |
yǐn shuǐ shí shū饮水食菽 | 见“饮水啜菽”。 | 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 |
wàng qǐn fèi shí忘寝废食 | 寝:睡觉。废:废止,停止。形容专心致志地干谋一件事情,连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 | 宋 司马光《进五规状 远谋》:“臣窃见国家每边境有急,羽书相衔,或一方饥馑,饿莩盈野,则庙堂之上焦心劳思,忘寝废食以忧之。” |
qǐn pí shí ròu寝皮食肉 | ①《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后以“寝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②借指勇武的行为或精神。 |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
shí ròu qǐn pí食肉寝皮 | 吃他们的肉;剥下他们的皮当褥子垫。形容对敌的深仇大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
gōng kǔ shí dàn攻苦食啖 | 见“攻苦食淡”。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
gōng kǔ shí jiǎn攻苦食俭 | 犹攻苦食淡。 |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余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 |
shé shí jīng tūn蛇食鲸吞 | 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 隋·薛道衡《老氏碑》:“天齐地轴之所,蛇食鲸吞;铜陵、玉垒之区,狼顾鸱跱。” |
sān xún jiǔ shí三旬九食 | 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 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晋·陶潜《拟古》诗:“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
ěr shí zhī lùn耳食之论 | 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 |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shí qīn cái hēi食亲财黑 | 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 |
yīng zhì láng shí鹰挚狼食 | 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 |
láng cān hǔ shí狼餐虎食 |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阮家三兄弟让吴用吃了几块,便吃不得了;那三个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
bù shí mǎ gān不食马肝 |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 东汉 班固《汉书 辕固传》:“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
yàn zǐ xián shí燕子衔食 | 喻育子之艰辛。 |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且休说怀耽十月,只从小偎干就湿,儿口气抬举他偌大,恰便似燕子衔食。” |
bù gēng ér shí,bù cán ér yī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 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蚕:养蚕。不种田却有饭吃,不养蚕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而无益于理,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
fén kū shí dàn焚枯食淡 | 烤干鱼,食薄味。形容生活清苦。 | 清·钱谦益《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焚枯食淡,斋厨萧然。” |
hǔ dú bù shí ér虎毒不食儿 | 老虎再歹毒也不会吃掉自己的孩子。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3回:“自古虎毒不食儿,如今朝廷失政,大变伦常,各处荒乱,刀兵四起,天将不祥,祸乱已现。” |
gǒu shǔ bù shí rǔ yú狗鼠不食汝余 | 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
gǒu zhì bù shí rǔ yú狗彘不食汝余 | 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 《明史·李任传》:“汝为大将,不能杀贼,反为贼用,狗彘不食汝余。” |
gǒu zhì bù shí狗彘不食 | 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