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huō rén ěr mù豁人耳目 |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 |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
zhǔ yuán yǒu ěr属垣有耳 | 有人靠着墙偷听。 | 《诗经·小雅·小宛》:“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
ěr wén yǎn dǔ耳闻眼睹 |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
gé shě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0回:“正是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公子听得仔细,即心中转道:‘奇怪,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
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
jiàn mù guì ěr贱目贵耳 |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
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 |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 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耳闻不如面见 |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 汉朝刘向《说苑 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ěr biān fēng耳边风 | 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我说的乃是金玉之言,外交秘诀,你老哥千万不要当做耳边风” |
fāng miàn dà ěr方面大耳 | 方脸盘,大耳朵。旧指富贵相。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ěr biān zhī fēng耳边之风 | 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 |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东风吹马耳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fēng chuí mǎ ěr风吹马耳 | 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 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茧巴,他都当成风吹马耳。” |
miàn hóng guò ěr面红过耳 | 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
fù ěr mì tán附耳密谈 |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 茅盾《动摇》:“胡国光远远地看见王荣昌站在一家小杂货铺前和一个人附耳密谈。” |
yōng ěr sú mù庸耳俗目 | 指学识浅薄的人。 | 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
zhèn ěr yù lóng震耳欲聋 |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黄耳传书 |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 |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
lài yǒu cǐ ěr赖有此耳 | 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 《晋书·石勒载记》:“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
mù shí ěr shì目食耳视 |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
ěr mǎn bí mǎn耳满鼻满 | 满耳朵满鼻子都是。形容听得烂熟。 |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 |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捷雷不及掩耳 | 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 | 《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 |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疾雷不及塞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疾雷不及掩耳 |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 《六韬 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 |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疾雷不暇掩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晋 傅玄《傅子 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贯耳 | 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迅雷不及掩耳 |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 《晋书 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
hōng léi guàn ěr轰雷贯耳 | 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 |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
zhuā ěr náo sāi抓耳挠腮 | 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
miàn hóng ěr rè面红耳热 | 见“面红耳赤”。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
qiū fēng guò ěr秋风过耳 |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kǔ kǒu nì ěr苦口逆耳 | 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 | 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xiǎng dāng rán ěr想当然耳 | 耳:而已,罢了。凭主观推断,应该是这样。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
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 |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
ěr bìn sī mó耳鬓撕磨 |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撕:同“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 | 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顺手拉了彩云的手,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不知不觉两股热泪,从眼眶中直滚下来。” |
qīng ěr yuè xīn清耳悦心 | 耳为之清宁,心为之欢喜。形容乐曲美妙动人。 | 宋·张耒《鸣蛙赋》:“春露初霭,朝华始敷,文羽清喙,飞鸣自如,若奏琴筝而和笙竽,清耳悦心,听者为娱。” |
mù jī ěr wén目击耳闻 |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耳闻不如目见 | 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 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fǎ bù chuán liù ěr法不传六耳 | 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
liù ěr bù tóng móu六耳不同谋 | 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 | 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 | 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
nì ěr lì xíng逆耳利行 |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 《旧唐书·王晙传》:“臣蒙天泽,叨居重镇,逆耳利行,敢不尽言。” |
wéi yǎn xiāng ěr嵬眼澒耳 | 亦作“嵬目鸿耳”。犹言动人观听。 | 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虚明茫茫,嵬眼澒耳,可大客旅钟鼓乐。” |
mù rǎn ěr rú目染耳濡 | 见“目擩耳染”。 |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
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
qīng ěr shì mù倾耳拭目 | 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 | 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
ěr rú mù jí耳濡目及 |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
liǎng ěr sāi dòu两耳塞豆 |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
zhuā ěr róu sāi挝耳揉腮 | 挝:敲击;揉:来回擦或搓。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 | 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二折:“挝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头抬。” |
yōng ěr róu sāi撧耳揉腮 | 见“撧耳挠腮”。 | 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 |
zài rén kǒu ěr在人口耳 | 指被人们所称道、传颂 | 清·汪琬《答王进士书》:“相距几千百年,犹昭灼在人口耳。” |
tuǒ shǒu tiē ěr妥首帖耳 | 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 |
juē ěr náo sāi撧耳挠腮 | 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这般撧耳挠腮,可又便怎生。” |
ěr shì mù shí耳视目食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 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qīng ěr dài mù倾耳戴目 | 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戴目:仰视。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 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 |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
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钟 |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zhuā sāi wā ěr抓腮挖耳 | 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为好。 | 茅盾《林家铺子》:“大家喝了一会闷酒,抓腮挖耳地想不出好主意。” |
yǎn ěr cù è掩耳蹙頞 | 蹙:皱起;頞:鼻梁。捂着耳朵,皱着鼻子。形容极其厌恶。 | 唐·柳宗元《河间妇传》:“自是虽戚里为邪行者,闻河间之名,则掩耳蹙頞,皆不欲道之。” |
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lì lì zài ěr历历在耳 | 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 | 宋 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 |
xǔ yóu xǐ ěr许由洗耳 | 许由:远古时代人名。许由洗自己的耳朵,指不想当官。 |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 | 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 | 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
mǐ ěr shòu jiào弭耳受教 | 弭耳:温驯的样子。形容非常听话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且等我收伏了这个贯索奴,作个引线,不怕那条孽龙不弭耳受教。” |
fù ěr dī yán附耳低言 |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 |
qiáng fēng bì ěr墙风壁耳 | 墙透风,壁有耳。比喻秘密容易泄露。 | 清·华伟生《开国奇冤·逮捕》:“你想墙风壁耳,万一传了出去,说我窝藏徐锡麟的党羽,叫我如何吃得罪起?” |
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锺 | 见“掩耳盗钟”。 | |
zhuó yīng xǐ ěr濯缨洗耳 | 濯缨:洗涤冠缨;洗耳:不愿与闻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 | 《魏书·刘献之传》:“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
chuí shǒu tiē ěr垂首帖耳 | 垂:低下;帖:同“贴”,顺从,服帖。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 | 元·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 |
mǐ ěr fǔ fú弭耳俯伏 | 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 | 《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
fǔ shǒu mǐ ěr俯首弭耳 | 见“俯首帖耳”。 | 《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其虎见勤自励到来,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有声,似有乞怜之意。” |
gé chuāng yǒu ěr隔窗有耳 | 隔着窗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泄漏。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蝴蝶过墙,隔窗有耳,莲花瓣卸,堕地无踪。” |
yòu rú chōng ěr褎如充耳 | 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 |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
hé tóu shēng ěr禾头生耳 | 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 | 唐·张鷟《朝野佥载》:“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舟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
dōng fēng guò ěr东风过耳 | 见“东风射马耳”。 |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
zhuā ěr náo sāi挝耳挠腮 | 挝:敲击。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那李瓶儿挝耳挠腮,一头撞在地下,哭的昏过去。” |
shǔ rén ěr mù属人耳目 | 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 |
guò ěr qiū fēng过耳秋风 | 刮过耳边的秋风。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 |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yóu xīn hài ěr游心骇耳 | 发人遐想,动人听闻。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以游心骇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
fù ěr dī yǔ附耳低语 |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 茅盾《幻灭》:“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附耳低语道……” |
féi tóu pàng ěr肥头胖耳 | 见“肥头大耳”。 | 《何典》第八回:“识宝太师的女儿,叫做畔方小姐,生得肥头胖耳,粗手大脚。” |
ěr rè yǎn huā耳热眼花 |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 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
dǐng chēng yǒu ěr鼎铛有耳 |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
dòng xīn hài ěr洞心骇耳 | 形容使人震惊。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
zhuā tóu wā ěr抓头挖耳 | 形容竭力思索。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7回:“谡如见大家都不依,只得抓头挖耳的思索。” |
qiè zhōng yǎn ěr窃钟掩耳 | 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欺欺人。 | 《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
dào líng yǎn ěr盗铃掩耳 |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盗钟掩耳”。 | 清 伤时子《苍鹰击 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锺 |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 |
xiù shǒu chōng ěr袖手充耳 | 袖手:藏手于袖中;充耳:塞住耳朵。指不闻不问,漠然置之。 | 清·夏燮《中西纪事·江上议款》:“既不能誓师讨贼,视其力之所能为,则当袖手充耳,姑听命于发踪指示之人。” |
dào tīng ěr shí道听耳食 |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 |
xǐ ěr gǒng tīng洗耳拱听 | 见“洗耳恭听”。 |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哥哥才学,与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名书,前皇后代,哥哥讲说些儿,小官洗耳拱听。” |
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ěr wén yǎn jiàn耳闻眼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
bì mù sè ěr闭目塞耳 |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 《隋书 东夷传 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
guó ěr wàng jiā国耳忘家 | 见“国而忘家”。 | 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钟 | 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yǎo ěr duǒ咬耳朵 | 指耳语。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又同管家大爷咬耳朵,说他自己不敢冒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