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tiě wàn rén wù铁腕人物 | 用意志或性格的力量或军事手段进行领导或控制的人。 |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大都觉得工人们被陆明挑逗起来的不满情绪随着铁腕人物甩出的那个清脆见血的耳光,基本上算是烟消云散了。” |
jiǎo qíng zhèn wù矫情镇物 | 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 | 《晋书 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
àn shì qiú wù暗室求物 | 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 《朱子语类辑略 总论为学之方》:“如暗室求物,把火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费尽心力,只是搜索不见。” |
wù huá tiān bǎo物华天宝 | 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bù shī jiù wù不失旧物 | 旧物:旧的典章制度或原有的东西。指恢复原有的事业或山河。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
yī wù bù zhī一物不知 |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 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
jiàn wù bù qǔ,shī zhī qiān lǐ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 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 | 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
bǐ wù zhǔ shì比物属事 | 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 汉 枚乘《七发》:“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
wù shèng zé shuāi物盛则衰 | 事物繁盛到极点就会衰败。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 |
kǒng zāo wù yì恐遭物议 | 物:这里指人;议:议论。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 《梁书·谢几卿传》:“时左丞庚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既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
jiā dài rén wù夹袋人物 | 旧指当权者的亲信或存记备用的人。 | 《宋史·施师点传》:“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 |
ài rén lì wù爱人利物 | 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 |
wù jìn qí yòng物尽其用 |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 马烽《典型事例》:“这倒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
jià lián wù měi价廉物美 | 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 《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回:“苏州有个朋友写信来,要印一部书。久仰贵局的价廉物美,所以特来求教。” |
wù yǐ lèi jù物以类聚 | 类:同一类。同类的事物常聚集在一起;现在多指坏人互相勾结在一起。 | 《周易 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yǐn wù lián lèi引物连类 | 谓引证或引喻某一事物,而连带及于同类的其它事物。 | 唐·韩愈《送权秀才序》“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宋·苏轼《〈居士集〉叙》:“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 |
rén mín ài wù仁民爱物 | 仁:仁爱,同情、爱护或帮助。爱众人,进而爱护万物。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chù wù xīng huái触物兴怀 |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 |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月泉吟社》:“触物兴怀言不尽,春来非是爱吟诗。” |
mín bāo wù yǔ民胞物与 |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 宋 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lěng xuè dòng wù冷血动物 |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 钱钟书《围城》:“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
zhú wù bù hái逐物不还 | 谓沉湎于世俗。语本《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 语出《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八:“流代难寤,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
chái tiān gǎi wù柴天改物 | 指改朝换代。改物,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 | 《宋书 武帝纪赞》:“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感熙之末。” |
zhěng gōng shuài wù整躬率物 | 整饬自身做出榜样,以为下属示范。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为此拿定了主意,想把这些做官的先陶熔到一个程度,好等他们出去,整躬率物,出身加民。” |
dà gān wù yì大干物议 | 干:冒犯;物议:众人的议论。引起众多的议论或引起舆论的不满。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恐怕他摆出老前辈的架子来,那是大干物议的。” |
wù xī wéi guì物稀为贵 | 见“物以稀为贵”。 |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盖物稀为贵,理应然也。” |
qiān qiū rén wù千秋人物 | 名垂后世的人物。 | 清·赵翼《赤壁》诗:“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
yù wù chí píng遇物持平 | 谓对待人和事持公正态度。 | 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王公行状》:“苟遇物持平,轻重判然于中矣。” |
chēng wù píng shī称物平施 | 称:通“秤”,计重;施:给予。根据物品的多寡来平均分配。 | 《周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
fǔ shì chóu wù抚世酬物 | 谓治政理事,待人接物。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后之君子,穷而讲道明理,达而抚世酬物,谨无着一能读书之心横在胸中也哉!” |
sǔn jǐ lì wù损己利物 | 损:贬损;物:自己以外的人。克制自己,利于别人。 | 《周书·孝义传序》:“则温枕扇席,无替于晨昏;损己利物,有助于名教。” |
dǔ wù sī rén赌物思人 | 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所遗下的物品,就想起该人。 | |
fù cái ào wù负才傲物 | 谓依恃才学,骄傲而看不起旁人。 | 清·许洽《眉叟年谱·康熙五十八年》:“王凤池彦章殂于龙游官署,貌癯猥琐;陈思洛殂于湖广学院署;张自服于徽州馆,皆负才傲物者也。” |
tuō wù yù xīng托物寓兴 |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 《宣和画谱·文同》:“凡于翰墨之间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戏。” |
dǔ wù sī rén睹物思人 | 睹:看见。看到离去的人或死者留下的东西;就联想或怀念起这个人。常用于对死者的追思。 | 唐 斐铏《传奇 颜濬》:“贵妃赠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
bié wú tā wù别无他物 | 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东西。同“别无长物”。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七卷:“伯桃视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 |
jì rén lì wù济人利物 | 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 | 宋·朱熹《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公每清旦辄携粥药造之,遍饮食之而后返,日以为常,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虽倾资竭力无吝色。” |
yīng pài rén wù鹰派人物 | 采取好战态度并且拥护直接强硬行动的人。比喻立场强硬,行动直接,且好战、勇猛。 | 陆天明《省委书记》:“贡开宸力排众议,已经任命鹰派人物马扬为大山子的第一把手。” |
jiǎo shí màn wù矫时慢物 | 矫时,矫正时俗。慢,傲慢。指对现实不满,态度傲慢。 | 《后汉书·弥衡传》:“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
bǐ wù jiǎ shì比物假事 | 假借相类的事物,相进行比较归纳。 | 清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一呼一吸,因事纳谏,比物假事,不辞矫诬之刑。” |
bì nì wù biǎo睥睨物表 |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物表:世俗之外。形容非常高傲,看不起任何人。 | 《宣和书谱·草书·神仙钟离权》:“文身跣足,欣然而立,睥睨物表。” |
yán zhōng wú wù言中无物 | | |
děng xián rén wù等闲人物 |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1回:“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
gēng xìng gǎi wù更姓改物 | 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 《国语 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韦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
wǎng wù nán xiāo枉物难消 | 谓不义之财难于消受,反而招灾惹祸。 | |
tǎng lái zhī wù倘来之物 | 指意外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东西。同“傥来之物”。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这钱财是倘来之物。” |
yìng tiān cóng wù应天从物 | 应:接受。适应天命,顺从人心。 | 《周书·武帝纪》:“朕应天从物,伐罪吊民,一鼓而荡平阳,再举而摧劲敌。” |
zhú wù gǎn huái讬物感怀 | 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 |
tuō wù gǎn huái托物感怀 | 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 清·汪琬《说铃》:“故能托物感怀,缠绵凄恻,若使饥寒切肤,亦未暇尔尔。” |
gǎn wù shāng huái感物伤怀 | 感:感动;伤怀:伤心。因见到某种事物而感动伤心。 | |
náng zhōng qǔ wù囊中取物 | 囊:口袋。从口袋中取东西。比喻办事毫不费力就可以办到。 | 《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
yǐ yán xùn wù以言徇物 | 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 | |
kāi wù chéng wù开物成务 | 开:开通,了解;务:事务。通晓尤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 《周易 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
wù huàn xīng yí物换星移 | 物换:景物改变;星移:星晨的位置移动。景物改变;星辰位置移动;指时序变迁。 | 唐 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
shù jǐ jí wù恕己及物 | 恕:宽恕;物:指人。宽恕自己,推及别人。 | 唐·白居易《策林一·王泽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无他,以心度心,以身观身,推其所为以及天下者也。” |
tuī jǐ jí wù推己及物 | 同“推己及人”。 | 宋·程颢《二程遗书》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
jiàn wù bù jiàn rén见物不见人 | 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 |
nì tiān bào wù逆天暴物 | 违反天意,残害万物。 | 《文子·精诚》:“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乘,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
dǔ wù huái rén睹物怀人 | 睹:看见;怀:想念。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形容深切的怀念。 | 明·汤显祖《还魂记·忆女》:“睹物怀人,人去物华销尽,道的个仙果难成、名花易殒。” |
fēng chén wài wù风尘外物 |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
yǔ wù lián lèi讬物连类 | 见“讬物引类”。 | |
zhì zhī gé wù致知格物 | 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 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bǐ wù chǒu lèi比物丑类 | 指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 《礼记 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郑玄注:“以事相况而为之。丑,犹比也。” |
qiān wù yǐn lèi牵物引类 | 谓援引同类事物作比喻。 | 晋·康法邃《<譬喻经>序》:“《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毅,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 |
zūn xián ài wù尊贤爱物 | 尊敬贤才,爱护人民,指尊重知识,爱护人才。 | 《晋书·皇甫谧传》:“蚕而后衣,耕而后食,先人后己,尊贤爱物,南土人士咸崇敬之。” |
tuō wù yǐn lèi托物引类 | 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 宋 苏轼《答黄鲁直书》:“《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 |
yǔ wù yǐn lèi讬物引类 | 谓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 |
bēi zhōng zhī wù杯中之物 | 杯子中的东西,指酒。同“杯中物”。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一生挣得一副好酒量,闷来时只是饮酒,尽醉方休,日常饭食,有一顿,没一顿,都不计较,单少不得杯中之物。” |
yī wù yī zhì一物一制 |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6回:“法空这等铜筋铁骨,偏遇着文忠臣,更狠似他,真个一物一制。” |
bǐ wù lián lèi比物连类 | 比物:比喻;连:连缀;类:相同的事物。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然其连类比物,有足悲者,亦可谓抗直不挠。” |
wù jí bì fǎn物极必反 | 极:尽头;反:转向反面。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宋 朱熹《近思录》引宋 程颐曰:“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
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 |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wù guī jiù zhǔ物归旧主 | 主:主人。物品归于原来拥有它的主人。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
yù táng rén wù玉堂人物 | 泛指显贵的文士。 | 金·元好问《息轩秋江捕鱼图》诗之三:“玉堂人物今何在,纸尾题诗一慨然。” |
yán bì yǒu wù言必有物 | 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 清·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故凡所录取,皆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为宗。” |
nüè rén hài wù虐人害物 | 虐:残暴,侵害。指残害百姓。 | 唐·白居易《杜陵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
fèi wù lì yòng废物利用 | 废物:无用的东西。让没有用的东西发挥它的作用。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浅识者或当誉为废物利用,而其实乃洪水之祸源,可叹。” |
chāo sú jué wù逴俗绝物 | 犹言超世绝俗。 | 清·周亮工《书影》第五卷:“吾无务为逴俗绝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趋向。” |
suí wù fù xíng随物赋形 | 谓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 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
páng rán dà wù庞然大物 | 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fēng chén wù biǎo风尘物表 |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宋·马永易《实宾录》:“晋王戎目王衍,自然是风尘物表。” |
wéi wù zhǔ yì唯物主义 | 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哲学观点。 |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
wàn wù zhī líng万物之灵 | 万物:泛指天地间的所有生物;灵:聪明、灵巧。世上一切物种中最有灵性的。指人而言。 | |
yī wù yī zhǔ一物一主 | 一件物品有一个主人。指物品有归宿。 |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这披挂一物一主,看有什么人来。” |
bù guǐ bù wù不轨不物 | 轨:轨道,引申为法规;物:典章文物。超出常规和不合乎法则。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
yī wù xiáng yī wù一物降一物 |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违了旨意?” |
chǒu lèi è wù丑类恶物 | 指坏人。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
yǔ wù wú wǔ与物无忤 | 谓处世态度随和,与人无所抵触。 | 《周书·苏亮传》:“宝夤作乱,以亮为黄门侍郎。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及宝夤败,从之者遇祸,唯亮获全。” |
wù jí zé shuāi物极则衰 | 极:尽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衰败。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
wù lí xiāng guì物离乡贵 |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 明 沈璟《埋剑记 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
wù lì wéi jiān物力维艰 | 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 |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wù shì rén fēi物是人非 |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 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
gé wù qióng lǐ格物穷理 | 穷究事物的道理。 |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
wù fù mín ān物阜民安 | 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 《后汉书·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 |
jiǔ liú rén wù九流人物 | 指社会上的各种人物。 | 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炉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
wēi xíng sù wù威刑肃物 | 以严刑使人恭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
biàn wù yù gǎn讬物寓感 |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 |
jiā dài zhōng rén wù夹袋中人物 | 指当权者的亲信或被收揽作备用的人。 |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公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人替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 |
yí wù yù xīng讬物寓兴 |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 |
tuō wù lián lèi托物连类 | 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见“托物引类”。 | 明·王炜《书胡立三先生诗稿后》:“诗之为用,共托物连类,足以寓人不能宣之意。” |
shēn wú cháng wù身无长物 | 除自身外;再没什么别的东西。形容人东西极少。生活简朴或家境贫寒。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