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zhù dǐng xiàng wù铸鼎象物 | 鼎:古代炊器,三足两耳,也指传国重器。禹收集九州金属而铸成的九鼎之上所铸各种物品图像。称颂君王有德。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
xiǎn hè rén wù显赫人物 | 名人,有权势的人物。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1章:“从此,刘麻子就成了双水村一个显赫人物。” |
ào nì wàn wù傲睨万物 | 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 | 宋 黄庭坚《豫章文集 跋俞秀老清老诗颂》第26卷:“清老往与余共学于涟水,其傲睨万物,滑稽以玩世,白首不衰。” |
mín xī wù fù民熙物阜 | 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 | 明·杨柔胜《玉环记·延赏庆寿》:“民熙物阜岁时丰,三边烽火息,四海受恩隆。” |
hù cái jiāo wù怙才骄物 | 犹言恃才傲物。 | 《南史·刘祥传论》:“若夫怙才骄物,公旦其犹病诸,而以刘祥居之,斯亡亦为幸焉。” |
wù fù mín kāng物阜民康 | 物产丰富,人民安康。 | 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大明御极,远绍虞唐,河清海晏,物阜民康。” |
bǐ wù cǐ zhì比物此志 | 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 东汉 贾谊《新书 阶级》:“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谦补注:“物,类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义,则为国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语,正比类此意也。” |
yī wù bù zhī一物不知 |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 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
dì dà wù bó地大物博 |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
chái tiān gǎi wù柴天改物 | 指改朝换代。改物,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 | 《宋书 武帝纪赞》:“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感熙之末。” |
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 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
kǒng zāo wù yì恐遭物议 | 物:这里指人;议:议论。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 《梁书·谢几卿传》:“时左丞庚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既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
wù fù mín ān物阜民安 | 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 《后汉书·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 |
yīng pài rén wù鹰派人物 | 采取好战态度并且拥护直接强硬行动的人。比喻立场强硬,行动直接,且好战、勇猛。 | 陆天明《省委书记》:“贡开宸力排众议,已经任命鹰派人物马扬为大山子的第一把手。” |
yí wù chén yù讬物陈喻 | 借事物设喻。 | |
tǐ wù yuán qíng体物缘情 | 谓诗赋的状物与抒情。语本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语出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fēng pài rén wù风派人物 | 指善于迅速改变自己立场或观点的人。 | 张洁《沉重的翅膀》:“他们又知不知道他是个见风使舵的风派人物?” |
rén mín ài wù仁民爱物 | 仁:仁爱,同情、爱护或帮助。爱众人,进而爱护万物。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yī wù bù chéng,liǎng wù xiàn zài一物不成,两物见在 | 见:通“现”。指一件买卖不成功,但双方钱物仍在,没有损失。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2回:“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jiàn wù bù qǔ,shī zhī qiān lǐ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 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 | 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
yán zhī wú wù言之无物 | 言:言语;言辞;物:指内容。指写文章或讲话空洞;没有具体充实的内容。 | 清 梁启超《<刘蜕集>跋》:“言之无物,务尖险,晚唐之极敝也。” |
chāo rán wù wài超然物外 |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dǔ wù xīng bēi睹物兴悲 | 睹:见;兴:起。见到与故人有关的东西而引起悲伤。 | 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猛然间睹物兴悲,早不觉潸然涕流。” |
gèng wú cháng wù更无长物 | 更:再;长物:多余的东西。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回:“字画不过三五张,俱是法书名绘,几上一块黝黑的大英石,东墙上一张大瑶琴,此外更无长物。” |
wù yǐ qún fēn物以群分 | 见“物以类聚”。 | 《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yī biǎo rén wù一表人物 |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梅香云)姐姐,那王秀才生的一表人物,聪明浪子,论姐姐这个模样,正和王秀才是一对儿。”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 |
fēng liú rén wù风流人物 | 风流:指英俊的;杰出的。通常指对一个时代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旧指好色或轻浮放荡的人。 | 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qīng shì ào wù轻视傲物 | 轻:轻慢;世:世人;傲:傲慢;物:人,公众。对世俗之事一概不放在眼里。 | 明·屠隆《彩毫记·宫禁生谗》:“此人自恃文才,轻世傲物。” |
yuán qíng tǐ wù缘情体物 | 缘:因;体: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 | 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wéi wù zhǔ yì唯物主义 | 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哲学观点。 |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
yī wù kè yī wù一物克一物 |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然而赵守翁竟无奈她何,此谓人生万物,一物克一物。” |
wù jìn qí yòng物尽其用 |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 马烽《典型事例》:“这倒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
jià lián wù měi物美价廉 | 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 清 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回:“苏州有个朋友写信来,要印一部书。久仰贵局的价廉物美,所以特来求教。” |
yí wù yù xīng讬物寓兴 |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 |
biàn wù yù gǎn讬物寓感 |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 |
yī wù yī zhǔ一物一主 | 一件物品有一个主人。指物品有归宿。 |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这披挂一物一主,看有什么人来。” |
bào tiǎn tiān wù暴殄天物 |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 《尚书 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
qiān wù yǐn lèi牵物引类 | 谓援引同类事物作比喻。 | 晋·康法邃《<譬喻经>序》:“《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毅,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 |
yī wù xiáng yī wù一物降一物 |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违了旨意?” |
zhú wù gǎn huái讬物感怀 | 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 |
rén wáng wù zài人亡物在 | 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明 胡文焕《犀珮记 势逼改嫁》:“问何方得来,教我好疑猜,人亡物犹在。” |
jiǎo qíng zhèn wù矫情镇物 | 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 | 《晋书 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
áo shì qīng wù敖世轻物 | 敖,通“傲”。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淮南子·齐俗训》:“敖世轻物,不污于俗。” | 《淮南子·齐俗训》:“敖世轻物,不污于俗。” |
wù zài rén wáng物在人亡 | 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宋·曾会《重登潇湘楼》诗:“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 |
wù lí xiāng guì物离乡贵 |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 明 沈璟《埋剑记 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
yǐn wù lián lèi引物连类 | 谓引证或引喻某一事物,而连带及于同类的其它事物。 | 唐·韩愈《送权秀才序》“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宋·苏轼《〈居士集〉叙》:“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 |
fǔ shì chóu wù抚世酬物 | 谓治政理事,待人接物。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后之君子,穷而讲道明理,达而抚世酬物,谨无着一能读书之心横在胸中也哉!” |
wù gè yǒu zhǔ物各有主 | 主;主人。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 | 宋·苏轼《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
dǔ wù shāng qíng睹物伤情 | 看到东西就因想起它的主人而伤感动情。形容深切的怀念。睹:看见。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今虽年久,尚然记忆。睹物伤情,不觉哀泣。” |
wù jí bì fǎn物极必反 | 极:尽头;反:转向反面。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宋 朱熹《近思录》引宋 程颐曰:“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
nüè rén hài wù虐人害物 | 虐:残暴,侵害。指残害百姓。 | 唐·白居易《杜陵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
wù guī yuán zhǔ物归原主 | 把东西归还原来的主人。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
yī qiē wàn wù一切万物 |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 《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 |
bó wù xì gù薄物细故 | 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匈奴列传》:“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兄弟之欢。” |
yǐ yán xùn wù以言徇物 | 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 | |
shì cái ào wù恃才傲物 | 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 《梁书 萧子显传》:“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
chǒu lèi è wù丑类恶物 | 指坏人。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
zhì zhī gé wù致知格物 | 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 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yí wù shí xīn遗物识心 | 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 晋·陆机《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
wù lùn fèi téng物论沸腾 | 沸腾:水涌起的样子。议论纷纷,指舆论强烈。 | 宋·苏舜钦《诣匦疏·景祐五年》:“降麻之后,物论沸腾,故疾缠其身,灾仍于国。” |
wán wù sàng zhì玩物丧志 | 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 《尚书 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
yán zhōng wú wù言中无物 | | |
diǎn zhāng wén wù典章文物 | 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 《明史·文苑传·徐一夔》:“幸而天历间虞集倣六典法,纂《经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备。” |
yìng tiān cóng wù应天从物 | 应:接受。适应天命,顺从人心。 | 《周书·武帝纪》:“朕应天从物,伐罪吊民,一鼓而荡平阳,再举而摧劲敌。” |
dǔ wù huái rén睹物怀人 | 睹:看见;怀:想念。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形容深切的怀念。 | 明·汤显祖《还魂记·忆女》:“睹物怀人,人去物华销尽,道的个仙果难成、名花易殒。” |
tàn náng qǔ wù探囊取物 |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
tǎng lái zhī wù傥来之物 | 傥来:偶然、意外得来的。无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 | 先秦 庄周《庄子 缮性》:“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
dǔ wù xīng qíng睹物兴情 | 见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种感情。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 |
fēng chén wù biǎo风尘物表 |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宋·马永易《实宾录》:“晋王戎目王衍,自然是风尘物表。” |
tǎng lái zhī wù倘来之物 | 指意外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东西。同“傥来之物”。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这钱财是倘来之物。” |
wù jí bì fǎn物极必返 | 见“物极必反”。 | 宋·朱熹《近思录·道体》:“《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之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是。” |
wù shèng zé shuāi物盛则衰 | 事物繁盛到极点就会衰败。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 |
ào shì qīng wù傲世轻物 | 傲世:傲视当世;轻:轻视;物:他人或环境。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指孤高自傲,处世不与一般流俗苟同。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齐俗训》:“傲世轻物,不污于俗。” |
jiǎo shí màn wù矫时慢物 | 矫时,矫正时俗。慢,傲慢。指对现实不满,态度傲慢。 | 《后汉书·弥衡传》:“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
hòu dé zài wù厚德载物 |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 《周易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dǔ wù sī rén睹物思人 | 睹:看见。看到离去的人或死者留下的东西;就联想或怀念起这个人。常用于对死者的追思。 | 唐 斐铏《传奇 颜濬》:“贵妃赠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
lí bì jiān wù篱壁间物 | 篱:篱笆,围墙。指家园内的平常物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德之休明,肃慎负其楛矢;如其不尔,篱壁间物亦不可得也。” |
sǔn jǐ lì wù损己利物 | 损:贬损;物:自己以外的人。克制自己,利于别人。 | 《周书·孝义传序》:“则温枕扇席,无替于晨昏;损己利物,有助于名教。” |
suí wù yīng jī随物应机 | 顺应事物而机变。 |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上卷:“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 |
yǒu wù yǒu zé有物有则 | 谓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 |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
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 |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chāo sú jué wù逴俗绝物 | 犹言超世绝俗。 | 清·周亮工《书影》第五卷:“吾无务为逴俗绝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趋向。” |
bó wù qià wén博物洽闻 |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赞》:“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
bó wù jūn zǐ博物君子 | 指博学多识的人。 | 《史记 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后汉书 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
bó wù duō wén博物多闻 | 博: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指见多识广。 | 南朝 宋 范晔《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夜》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 |
fēng chén wài wù风尘外物 |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
guāng fù jiù wù光复旧物 | 光复:恢复;旧物:旧有的东西。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 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 自治》:“故臣愿陛下姑以光复旧物而自期,不以六朝之势而自卑。” |
tiān zāi wù guài天灾物怪 | 灾:灾祸。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 | 《明史·王家屏传》:“天灾物怪,罔彻宸聪,国计民生,莫关圣虑。” |
fù cái ào wù负才傲物 | 谓依恃才学,骄傲而看不起旁人。 | 清·许洽《眉叟年谱·康熙五十八年》:“王凤池彦章殂于龙游官署,貌癯猥琐;陈思洛殂于湖广学院署;张自服于徽州馆,皆负才傲物者也。” |
gé wù qióng lǐ格物穷理 | 穷究事物的道理。 |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
yóu wù yí rén尤物移人 | 绝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
tiān shēng yóu wù天生尤物 | 指容貌艳丽的女子。 | 明 梅鼎祚《玉合记 砥节》:“看他虽是禅踪,自然冶态,正是那天生尤物,世不虚名。” |
wù huàn xīng yí物换星移 | 物换:景物改变;星移:星晨的位置移动。景物改变;星辰位置移动;指时序变迁。 | 唐 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
bié wú tā wù别无他物 | 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东西。同“别无长物”。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七卷:“伯桃视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 |
qīng zhān jiù wù青毡旧物 | 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 | 《晋书·王献之传》:“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
ē dǔ wù阿堵物 | 钱。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
wù lì wéi jiān物力维艰 | 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 |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gēng xìng gǎi wù更姓改物 | 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 《国语 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韦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
wù jìng tiān zé物竞天择 | 达尔文进化论。谓万物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的发展过程。 | 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