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 | 同“之死靡它”。 | 宋·苏辙《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 |
sǐ shuō huó shuō死说活说 | 一定要 | 从维熙《故乡散记》:“她死说活说把几条鱼放在锅台上。” |
sǐ wáng zhěn jiè死亡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 | 朱自清《执政大屠杀记》:“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 |
bù shēng bù sǐ不生不死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 | 《入楞伽经》第八卷:“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 |
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不到黄河心不死 |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
fù sǐ rú guī赴死如归 | 形容不怕牺牲。 | 东汉·班固《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栾布哭彭越,田叔随张敖,赴死如归,彼诚知所处,虽古烈士,何以加哉!” |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
qī shēng qī sǐ七生七死 | 见“七死七生”。 | |
tān shēng pà sǐ贪生怕死 | 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 | 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它 | 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 《诗经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 |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
huó bù huó,sǐ bù sǐ活不活,死不死 | 指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活不活,死不死,则要你一则一,二则二。” |
sǐ bù sǐ,huó bù huó死不死,活不活 | 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才好。 | 元·刘庭信《折枉令·忆别》曲:“正是好不好恶不恶的姻缘,正撞着死不死活不活的时节。” |
wàng shēng shě sǐ忘生舍死 | 忘却性命,不怕牺牲。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呀,可怎生帐前空挂着虎皮袍,枉了你忘生舍死立唐朝。” |
shēng sǐ yǒu mìng生死有命 | 生死;生存和死亡。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指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 | 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药物,所能损益。” |
sǐ zhū gé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走生仲达 | 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用死人吓唬活人。 | 《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
tì sǐ guǐ替死鬼 | 指代人受难或承担罪责的人。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他拉出李歪鼻就是要找个替死鬼。” |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 |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 《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
sǐ bù yào liǎn死不要脸 | 指没有害羞的意思 | 曲波《林海雪原》:“真他妈的吊死鬼擦粉,死不要脸。” |
sǐ yǒu yú xié死有余僇 | 犹死有余辜。 | 明·沈德符《野获编·世宗废后》:“至杀无辜,如文臣李梦阳、内臣何文鼎辈所奏,真死有余僇。” |
hú sǐ shǒu qiū狐死首丘 |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 战国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 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
wǔ rén bù xī sǐ武人不惜死 | 惜:吝惜。指武官不怕死。 | 《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
zhǔ rǔ chén sǐ主辱臣死 | 主:君主。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 | 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
yào sǐ yào huó要死要活 | 形容闹得很凶。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婆娘索性抓破脸皮,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让。” |
sǐ méi dèng yǎn死眉瞪眼 | 形容呆滞,表情冷漠。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偏偏那日人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 |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xiǔ mù sǐ huī朽木死灰 |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嘘,安能到此。” |
wéi chén sǐ zhōng,wéi zǐ sǐ xiào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 为:作为。为臣的应不惜生命忠于帝王,为子的应不惜生命孝顺父母。 | 明·吾丘瑞《运甓记·父子死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孩儿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阵。” |
sǐ bìng wú liáng yī死病无良医 | 死病:不治之症。比喻无法挽救。 | 《孔丛子·执节》:“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日死病无良医。” |
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 |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宁死 | 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 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
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士为知己者死 |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 《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nìng sǐ bù qū宁死不屈 | 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 | 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
shēng guān sǐ jié生关死劫 | 泛指生和死。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二 | 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 鲁迅《华盖集 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
qǐ sǐ huí shēng起死回生 |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 | 《太平广记 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
sǐ duì tóu死对头 |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
shān kū shí sǐ山枯石死 | 极言年代久远。 | 明·刘基《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
zì xún sǐ lù自寻死路 | 指自己走上毁灭的道路。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7回:“话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 |
yú sǐ wǎng pò鱼死网破 |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 | 《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捕鱼,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
shì sǐ zhī jǐ士死知己 |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sǐ bù kāi kǒu死不开口 |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 老舍《四世同堂》:“别跟我装蒜了,死不开口。打开天窗说亮话,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
kè sǐ tā xiāng客死他乡 |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
bù dào wū jiāng xīn bù sǐ不到乌江心不死 | 乌江:项羽兵败的地方。比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乌江心不死,今已到了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 |
shì sǐ rú guī视死如归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
shēng jì sǐ guī生寄死归 | 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 | 《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 |
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 | 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 | 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 |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
hú sǐ tù qì狐死兔泣 |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 《宋史 叛臣传下 李全传下》:“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愿将军垂盼。” |
tù sǐ hú bēi兔死狐悲 | 兔子死了;狐狸很悲伤。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伤感。悲:悲伤。 | 元 汪元亨《折桂令 归隐》曲:“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 |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 |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
sǐ xīn luò dì死心落地 | 犹死心塌地。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安公子这几个头,真是磕了个死心落地的。” |
zuì dāng wàn sǐ罪当万死 | 形容罪恶极大。 | 《汉书 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 |
shēng bié sǐ lí生别死离 | 指亲人之间难以相见的别离和死的永诀 | 明·邵璨《香囊记·寻兄》:“未亡人衔哀惨凄,念一家生别死离,衷情诉与谁!” |
zhì sǐ bù yú至死不渝 |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sǐ xīn tā dì死心塌地 | 死心:不变心;塌地:指心里塌实。原指心里塌实;不再做别的打算。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或心甘情愿。 | 元 乔孟符《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
jiǔ sǐ bù huǐ九死不悔 |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 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sǐ rì shēng nián死日生年 |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的缩语。指感人的恩德。 |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
zuì gāi wàn sǐ罪该万死 | 罪孽深重;判一次死刑还不足以抵罪。(万死:死一万次)。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
zuì yīng wàn sǐ罪应万死 | 形容罪恶极大。 | 《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
shēng sǐ xiāng yī生死相依 | 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 |
miàn ruò sǐ huī面若死灰 |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 西汉·司马迁《史记·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
shēng sǐ lún huí生死轮回 | 轮回:流转。佛教认为众生各依所做的善恶而在生死世界中循环不已,像车轮回旋不停一样。 | 明·无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到来日修,每日去频发愿,过今年捱到来年,担阁了修行仙道远,则这生死轮回怎遣!” |
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 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 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
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 《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
xīn shēng wù sǐ欣生恶死 | 欣:喜悦;恶:憎恨,讨厌。贪生怕死。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8卷:“元始天尊告诸四众:一切众生,贪着有功,欣生恶死。” |
liàn shēng wù sǐ恋生恶死 | 恋:爱慕不舍;恶:厌恶。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4卷:“若恋生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自失正业。” |
tān shēng wù sǐ贪生恶死 | 见“贪生畏死”。 |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ài shēng wù sǐ爱生恶死 | 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
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shēng lái sǐ qù生来死去 | 死接着生,生接着死,轮回不停。 | 《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君不见生来死去,似蚁修还,为衣为食,如蚕作茧。” |
shēng lí sǐ jué生离死绝 | 形容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 | 《晋书·殷仲堪传》:“而一旦幽絷,生离死绝,求之于情,可伤之甚。” |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yǔ bù jīng rén sǐ bù xiū语不惊人死不休 | 语:言语。形容作诗或写文章极力追求寻觅惊人的佳句。 |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wàn sǐ yī shēng万死一生 | 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
wàn sǐ bù cí万死不辞 | 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
bù sǐ bù shēng不死不生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
lín sǐ bù qiè临死不怯 | 怯:胆小,害怕。面临危险而毫不胆怯。 | 宋·洪迈《夷坚乙志》:“为言此人临死不怯,似亦可用。” |
wàn sǐ yóu qīng万死犹轻 | 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极言罪大。 |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
sǐ pí lài liǎn死皮赖脸 | 脸憨皮厚;没羞没臊地缠磨不清。形容不顾羞耻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还亏是我呢,要是别的,死皮赖脸的三日两头儿来缠舅舅,要三升米两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没有法儿呢。” |
bù zhī sǐ suǒ不知死所 | 所:处所。不知道死在那里。 | 宋·孔平仲《续世说·尤悔》:“庄宗迫之出站,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父子俱战没。” |
yǔ sǐ fú shāng与死扶伤 | 与: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辅助受伤的人。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属肠,与死扶伤。” |
lín sǐ bù kǒng临死不恐 | 恐:恐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 西汉·刘秀《新序·义勇》:“吾闻知命之士,见利不动,临死不恐。” |
bù sǐ zhī yào不死之药 | 长生不死的药。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
sǐ zhōng qiú huó死中求活 | 死中求生。 | 宋·王质《上皇帝书》:“今日刃侵于胸,火逼于肤,死中求活,法当寻出奇之计。” |
sǐ zhōng qiú shēng死中求生 | 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 | 《后汉书·公孙述传》:“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
zhuāng sǐ mài huó装死卖活 | 耍死狗,耍赖。 | 高玉宝《高玉宝》第七章:“起来,别躺在炕上装死卖活的了!” |
shēng sǐ yǔ gòng生死与共 | 同生共死;相依为命。形容彼此情谊深重。 | 《深情忆念周伯伯》:“几十年来,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
sǐ gào huó yāng死告活央 | 苦苦恳求。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当下二人死告活央,说的西门庆肯了。” |
shí sǐ jiǔ huó十死九活 | 形容难以幸存。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
yào sǐ bù huó要死不活 | 半死不活。 | |
xīn rú sǐ huī心如死灰 |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冯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
yī bǎ sǐ ná一把死拿 | 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 老舍《骆驼祥子》八:“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 |
yī rì shēn sǐ一日身死 | 一旦自己死亡。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絮驾,故人重之。” |
yī tán sǐ shuǐ一潭死水 | 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潭:深水池。 | 元 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我正忒坎坷,自怨咨,九重天忽有君恩至,正是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