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yī shēng jiǔ sǐ一生九死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明·刘道开《畴昔》诗:“畴昔干戈里,飘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两代六朝人。”
shǐ sǐ bù èr矢死不二矢:同“誓”,发誓;二:二心。立誓到死不改变意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瑥得鸦头,横施楚惊。既北绽,又欲夺其志,女矢死不二,因囚置之。”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贰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盆城,誓死不贰。”
yú sǐ wǎng pò鱼死网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捕鱼,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sǐ ér fù sū死而复苏复:又,再;苏:醒过来。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宋·洪迈《夷坚丙志·九圣奇鬼》:“地狱百毒,汤镬锉硾,随索随见,鬼形糜碎,死而复苏屡矣。”
sǐ rì shēng nián死日生年“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的缩语。指感人的恩德。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shì sǐ yóu guī视死犹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晋·葛洪《抱朴子·弭讼》:“夫不伏之人,视死犹归,血刃之祸,于是将起。”
xiōng féi dì jí兄死弟及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sǐ jì yìng bèi死记硬背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
chū sǐ duàn wáng出死断亡谓效死捐生。《荀子·富国》:“故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其所是焉诚美,其所得焉诚大,其所利焉诚多。”
bàn sǐ bàn huó半死半活半死:接近死亡。不死不活,形容被折磨得很惨或死气沉沉,没有生气。清·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刊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半活的人,都收监了。”
qiǎng sǐ qiǎng huó强死强活比喻非常勉强。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西门庆还把他强死强活拉到李瓶儿房内,下了一盘棋,吃了一回酒。”
qiáng sǐ lài huó强死赖活同“强死强活”。谷峪《三十张工票》:“大国强死赖活地把她拉到地里。”
jiǔ sǐ wèi huǐ九死未悔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shí sǐ yī shēng十死一生形容生命非常危险。汉 贾谊《新书 匈奴》:“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将至。”
tān shēng pà sǐ贪生怕死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tù sǐ quǎn jī兔死犬饥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明·张居正《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鸟尽弓藏,兔死犬饥,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亦未可尽以为然也。”
qiú sǐ bù dé求死不得得:能够。想死也不能。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0卷:“璞流汗惊惧,因成疮疾,遍身有疮,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
sǐ ér wú yuàn死而无怨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shēng sǐ lún huí生死轮回轮回:流转。佛教认为众生各依所做的善恶而在生死世界中循环不已,像车轮回旋不停一样。明·无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到来日修,每日去频发愿,过今年捱到来年,担阁了修行仙道远,则这生死轮回怎遣!”
sǐ qǐ bǎi lài死乞百赖见“死乞白赖”。梁斌《播火记》:“他只好年有年礼,节有节礼,死乞百赖巴结上冯老兰。”
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老而不死是为贼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论语 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shě sǐ wàng shēng舍死忘生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sǐ qù huó lái死去活来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活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xiǔ mù sǐ huī朽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嘘,安能到此。”
sǐ shēng táo qì死声淘气见“死声咷气”。明·冯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曲:“死声淘气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dǐ sǐ mán shēng抵死瞒生见“抵死漫生”。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三折:“我安排着脱身利己的机谋,正中这抵死瞒生的手策。”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宁死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zhuǎn sǐ gōu hè转死沟壑谓弃尸于山沟水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zhǔ rǔ chén sǐ主辱臣死主:君主。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shēng tuō sǐ zhuāi生拖死拽形容强行拖扯。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shì tóng shēng sǐ誓同生死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nìng sǐ bù qū宁死不屈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bǎi sǐ yī shēng百死一生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北齐书 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shēng sǐ guān tóu生死关头非生即死的紧急关头。明·高攀龙《讲义·仁远乎哉章》:“此一转念,是生死关头,千圣都从此做成。”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l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sǐ xīn tā dì死心塌地死心:不变心;塌地:指心里塌实。原指心里塌实;不再做别的打算。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或心甘情愿。元 乔孟符《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shēng sǐ wèi bǔ生死未卜或生或死结果尚难测定。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5回:“急的是母亲生死未卜,深怕见了面不能说话,仍和不见一般,岂不可痛!”
dǎo jié sǐ yì蹈节死义蹈:履行,实行。坚守节操,以身殉义。《晋书·元帝纪》:“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斧钺之诛。”
bàn sǐ là huó半死辣活指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参见“半死半生”。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形容事物没有生气。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sǐ shēng qì kuò死生契阔契阔:久别的情怀。指生死离合。《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sǐ ér bù huǐ死而不悔悔:悔恨,懊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唐·赵蕤《反经·是非》:“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sǐ dì qiú shēng死地求生求:寻取。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求取生存。《新唐书·赵孇传》:“士贵建功立名节,今虽众寡不敌,男子当死地求生,徒惧无益也。”
yǔ sǐ fú shāng与死扶伤与: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辅助受伤的人。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属肠,与死扶伤。”
sǐ ér hòu yǐ死而后已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yǐ sǐ jì zhī以死继之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不可动摇。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sǐ ér fù shēng死而复生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sǐ shēng róng rǔ死生荣辱指死亡,生存,荣耀,耻辱。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论威》:“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它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诗经 墉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wǔ rén bù xī sǐ武人不惜死惜:吝惜。指武官不怕死。《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sǐ chán yìng mó死缠硬磨指一味不休的纠缠某人或某事。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要不然张彪怎么会死缠硬磨不肯放过她呢!”
cháng shēng bū sǐ长生不死生命长存,永不死亡。晋·葛洪《抱朴子·辨问》:“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
huó bù huó,sǐ bù sǐ活不活,死不死指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活不活,死不死,则要你一则一,二则二。”
tóng shēng sǐ 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我党在根据地内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较之过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rèn sǐ kòu ér认死扣儿坚定地认为;固执己见。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shēng sǐ gǔ ròu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深厚。唐·颜真卿《谢户部侍郎表》:“生死骨肉,受赐已深。”
shēng lí sǐ bié生离死别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同患难共生死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八节:“罗马虽属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难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将有所为。”
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方志敏《狱中纪实》:“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正在国民党监狱内,挨日子。”
sǐ ér bù xiǔ死而不朽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sǐ bù yào liǎn死不要脸指没有害羞的意思曲波《林海雪原》:“真他妈的吊死鬼擦粉,死不要脸。”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说话,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
lǎo ér bù sǐ老而不死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suǒ死无葬身之所葬:埋葬。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鲁迅《而已集·答有桓先生》:“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
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sǐ bìng wú liáng yī死病无良医死病:不治之症。比喻无法挽救。《孔丛子·执节》:“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日死病无良医。”
zhāo wén xī sǐ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sǐ zhōng qiú huó死中求活死中求生。宋·王质《上皇帝书》:“今日刃侵于胸,火逼于肤,死中求活,法当寻出奇之计。”
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魏书 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zuì sǐ mèng shēng醉死梦生见“醉生梦死”。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陈涉、吴广起田间,农民之中今在否?一笔,全勾,醉死梦生俦!”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他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zhuāng sǐ mài huó装死卖活耍死狗,耍赖。高玉宝《高玉宝》第七章:“起来,别躺在炕上装死卖活的了!”
chuí sǐ zhēng zhá垂死挣扎垂:快要;接近。接近死亡时的拼命支撑、抵抗。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他这会儿真的熬到了垂死挣扎的时刻。”
qiú shēng bù dé,qiú sǐ bù néng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时慕政弄得没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sǐ yú fēi mìng死于非命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wàn sǐ yóu qīng万死犹轻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极言罪大。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qī sǐ qī shēng七死七生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wàn sǐ bù cí万死不辞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yī sǐ yī shēng一死一生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史记·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qī shēng qī sǐ七生七死见“七死七生”。
sǐ huī fù liáo死灰复燎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又;燎:燃烧。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清·豚庐《童子军·逼狱》:“这个使不得,若非斩草除根,全消祸种,定要死灰复燎,自惹飞灾。”
yī bǎ sǐ ná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老舍《骆驼祥子》八:“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
wàn sǐ yī shēng万死一生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qī sǐ bā huó七死八活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qǐ sǐ rén 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sǐ méi dèng yǎn死眉瞪眼形容呆滞,表情冷漠。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偏偏那日人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
jué yī sǐ zhàn决一死战拼死一战以决胜负。《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níng sǐ bù rǔ宁死不辱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二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鲁迅《华盖集 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wèi sǐ tān shēng畏死贪生畏:害怕。害怕死亡,贪恋生存。明·陆采《明珠记·吐衷》:“古人然诺处,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贪生不向前。”
qì shēng qì sǐ气生气死气:气恼。气得死去活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回:“那妇人气生气死,和他合了几场气。”
shēng jì sǐ guī生寄死归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
tóng shēng gòng sǐ同生共死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