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ī kuāng tiān xià一匡天下 | 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
tiān xià lǎo guā yī bān hēi天下老鸹一般黑 | 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众人笑道:‘这更奇了!天下老鸹一般黑,岂有两样的?’” |
shēng lèi jù xià声泪俱下 | 俱:都。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其悲痛、哀伤的样子。 | 《晋书 王彬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
xià tà liú bīn下榻留宾 | 下榻:住宿。泛指留宾客住宿。 | 南朝·梁·沈约《和谢宣城》诗:“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绿樽。” |
qī shàng bā xià七上八下 |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 | 宋 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
xià luò bù míng下落不明 | 下落:着落,去处。指不知道要寻找的人或物在什么地方。 | 马识途《清江壮歌》尾章:“我的女儿,从此下落不明。” |
bù zài huà xià不在话下 | 原多用于旧小说中;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转入别的情节。现多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用不着说。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 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
xià bǐ rú shén下笔如神 | 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 | 《旧唐书 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
wéi kǒng tiān xià bù luàn唯恐天下不乱 | 恐:恐怕。指希望天下大乱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种混乱状况确实给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活动,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利条件。” |
wú tiān yú shàng,wú dì yú xià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 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 | 《尉缭子 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主於后,无敌於前。” |
xià chē zuò wēi下车作威 | 原指封建时代官吏一到任,就显示威风,严办下属。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一点厉害。 | 《汉书·序传》:“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
xià qiáo rù yōu下乔入幽 | 原指鸟儿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山谷。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
shàng xià tóng mén上下同门 |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 |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
shǒu xià kāo gāo首下尻高 | 头向下,屁股翘起。跪拜磕头的样子。 |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走官阶下,首下尻高。” |
shàng yuán xià tuī上援下推 | 上面牵引下面推。比喻推荐引进。 | 《礼记·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
dī shǒu xià xīn低首下心 | 首:头;下心:屈服于人。形容屈服顺从。 | 唐 韩愈《祭鳄鱼文》:“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 |
dī shēng xià qì低声下气 | 形容说话时恭顺卑微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这里只苦了袭人,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的伏侍劝慰。” |
shàng xià jiāo kùn上下交困 | 指上面(政府)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 《清史稿 食货志一》:“以中国所有财产抵借外债,积数十年不能清偿。摊派加捐,上下交困。” |
xià mǎ zuò wēi下马作威 | 指官吏到任故意用严法处理下属树立威风。泛指先给对方一点厉害。 |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郡,畏其下马作威,吏民竦息。” |
bù shàng bù xià不上不下 | 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
fēng qiáng qiāo xià丰墙硗下 | 垣墙高大,而基址峻峭。喻根基不固。 | |
xià jǐng tóu shí下井投石 | 见人掉进井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井里仍石头。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多,晓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说他的坏话。”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ō zhuī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无立足之地。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mǎi shàng zhǔ xià买上嘱下 | 见“买上告下”。 | 《水浒传》第一○三回:“当下龚正寻个相识,将些银两,替王庆到营差拨处买上嘱下的使用了。” |
xià bǎn zǒu wán下阪走丸 | 阪:斜坡;丸:弹丸。在斜坡上往下滚弹丸。比喻说话敏捷流利。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 先秦 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xià qíng shàng dá下情上达 | 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 语出《管子 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
tóu shí xià jǐng投石下井 | 见“投阱下石”。 | 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日复来,仍旧先咬老实人开手,‘投石下井’,无所不为。” |
tiān xià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 清 顾炎武《日知录 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guī lǎo lín xià归老林下 | 指回到幽雅处所,度过晚年。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大业已归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携佳孙美妇归,喜如获宝。” |
yī rén lí xià依人篱下 | 依:依附,依靠;篱:篱笆。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指依靠他人生活。 | 《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
qiě tīng xià huí fēn jiě且听下回分解 | 分解:叙述。宋元以来章回小说结束语。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毕竟史进与三个头领怎地脱身,且听下回分解。” |
shǒu xià liú qíng手下留情 | 下手处理事情时;留些情面;不把事做绝。 | 《庚子风云》:“在这几个当口,赵三多明明可以乘虚而入,将王成德击倒,他却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让过了。” |
shàng bù zhān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 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 《八十一梦·第72梦》:“住在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所在。” |
tā xià kū lóng塌下窟窿 | 比喻欠下了债。 | 阮章竞《赤叶河》:“今年你娶了媳妇,塌下十块钱窟窿。” |
lèi xià rú yǔ泪下如雨 | 泪水如同雨水一样流下来,形容十分悲伤。 | 《敦煌变文集 搜神记》:“姑忆念新妇,声彻黄天,泪下如雨。” |
shàng qín xià shùn上勤下顺 | 勤:勤奋。顺:顺从,服从。作领导的勤奋工作,下面的人就会顺从他的领导。 | 唐·韩愈《郓州豀堂诗》:“惟所令之不亦顺乎,上勤下顺遂济登兹。” |
pǔ tiān zhī xià普天之下 | 指整个天下;遍天下。 | 《诗经 小雅 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zhù rén xià shí助人下石 | 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 | 鲁迅《三闲集·通信》:“对于他们,攻击的人又正多,我何必再来助人下石呢。” |
huā qián yuè xià花前月下 | 花簇前;月光下。指惹人情思的幽静地方。 | 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瓦舍众伎》:“今又有覆赚,又且花前月下之情及铁骑之类。” |
shàng màn xià bào上慢下暴 | 谓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 《周易·系辞》:“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
sān xià wǔ chú èr三下五除二 |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偶然在家闲一刻,便见他姊妹两个‘三下五除二’的不离手,‘五亩七分半’的不离口。” |
míng xiǎn tiān xià名显天下 | 形容名声极大。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wú dí yú tiān xià无敌于天下 | 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 《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
xià qiáo mù rù yōu gǔ下乔木入幽谷 | 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
huā xià shài kūn花下晒裈 | 裈:有裆裤子。在鲜花下晒裤子。比喻不文雅,煞风景。 | 唐·李商隐《杂纂·杀风景》:“花下晒裈。” |
lèi rú yǔ xià泪如雨下 | 眼泪像下雨似地淌了下来。形容非常悲痛。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
hé fén mén xià河汾门下 | 河:黄河。汾:汾水。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后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 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 |
shàng xià tóng xīn上下同心 | 上下一心。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自成虽然新遭大败,但此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加之重要将领均在,上下同心,亲密无向,又善于整饬军纪,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难。” |
xíng ér shì wèi tiān xià fǎ行而世为天下法 | 行:所作所为;法:效法。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世人作学习榜样。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
yī yè luò zhī tiān xià qiū一叶落知天下秋 |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 《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shàng wú piàn wǎ zhē shēn,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云居膺禅师法嗣》:“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曰:‘莫飘露么。’” |
shān rán lèi xià潸然泪下 | 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泪流不止。 | 宋 马廷鸾《题汪水云诗》:“余展读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读至丙子诸作,潸然泪下。” |
cuī rén lèi xià催人泪下 |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 | 凌力《少年天子》第八章:“实在是万岁爷的祭文催人泪下,奴才们实在忍不住了……” |
wú xià ā méng吴下阿蒙 |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 晋 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pīn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剐: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xià mǎ féng fù下马冯妇 | 以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 | 《孟子 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禺,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 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 鲁迅《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
xià bǐ rú yǒu shén下笔如有神 | 指写文章下笔时如有神力相助。形容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好。 |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qiān yǐ xià shì谦以下士 | 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岂不由重诺好贤、谦以下士得也。” |
wū xià jià wū屋下架屋 |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 |
chǎn shàng jiāo xià谄上骄下 | 谄:讨好、奉承。对上谄媚;对下骄横。 | 汉 扬雄《法言》:“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
bā rén xià lǐ巴人下里 | 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 南朝 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故玉微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
shàng chǎn xià dú上谄下渎 | 谄:奉承;渎:轻慢,亵渎。奉承上级,轻慢下属。 | 《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
zhōu shàng yì xià诌上抑下 | 谄:讨好,奉承。讨好上司,压制下级。《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 | 《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 |
chuàng rán tì xià怆然涕下 | 怆然:伤感的样子。伤感地涕泪流洒。 | 唐 陈子昂《登幽州古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xià yú bù yí下愚不移 | 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 《论语 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kuà xià zhī rǔ胯下之辱 | 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tiān xià wéi lóng天下为笼 | 笼:牢笼。旧时比喻为世事所束缚。 | 《庄子·庚桑楚》:“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
yī qí tiān xià一齐天下 | 齐:统一。一统天下。 |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今陛下临制海内,一齐天下,口虽未言,声疾雷电,令虽未发,行化如神。” |
tiān xià dà zhì天下大治 | 指国泰民安。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 |
míng mǎn tiān xià名满天下 |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 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
bǐ xià chāo shēng笔下超生 | 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
tiān xià xiōng xiōng天下匈匈 | 形容局势动荡不安,群情喧扰。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天下匈匈数岁,成败未可知。”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bù kuì xià xué不愧下学 | 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
kuà xià pú fú胯下蒲伏 | 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汉朝韩信年少时有胯下之辱。 | 宋 秦观《人材》:“将如韩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 |
jiǔ jū rén xià久居人下 | 现指处境或职务长期处于他人之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隐士听了,大叫:“妙极!弟每时谓兄必必非久居人下者,……。” |
bù jiàn guān cái bù xià lèi不见棺材不下泪 | 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咱如今将理和他说,不见棺材不下泪,他必然不妥。” |
jiǔ yuán zhī xià九原之下 | 九原:山名,春秋时晋国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即在阴间。 | 苏雪林《玉溪诗谜·引论》:“我们既不能起义山于九原之下而问之,只好付之缺疑了。” |
luò jǐng xià shí落阱下石 | 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 |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tiān xià chéng píng天下承平 | 国家持久太平。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七回:“内无吴蜀东西之忧,外无南北边防之患,天下承平,甲兵不用。” |
xià bǎn zǒu wán下坂走丸 | 在山坡上往下滚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 汉 荀悦《汉纪 高祖纪一》:“则边城皆喜,相率而降,此由以下阪而走丸也。” |
shàng xià tiān guāng上下天光 | 上空与水中碧光一色。形容水中倒影使天水连成一片。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hàn rú yǔ xià汗如雨下 | 汗珠象下雨似的往下掉。形容出汗很多。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十七:“三冬汗如雨。” |
diū xià pá er nòng sào zhǒu丢下耙儿弄扫帚 | 放下这样,又做那样。比喻事情总做不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7回:“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耙儿弄扫帚’。” |
néng shàng néng xià能上能下 | 谓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是真正的战士,能上能下,能与人民共患难,同安乐!” |
mù kōng tiān xià目空天下 | 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炀帝》:“则亿而中,为而成,心无顾恤而目空天下。” |
dié xiè bù xià蹀躞不下 | 谓心里忐忑不安,不能放心。 | 《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这女儿自因阿巧死后,心中好生不快活。自思量道:‘皆由我之过,送了他青春一命。’日逐蹀躞不下。” |
chǎn shàng yi xià谄上抑下 | 讨好上司,欺压下级。 | 《北史 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笃爱厚,不谄上抑下。” |
chéng xià zhī méng城下之盟 |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
jì zài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 既:已经,已然;檐:屋檐。比喻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向对方屈服。指依附或有求于人,只得委曲求全。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 |
tiān xià dà shì天下大势 | 势:形势。指国内外的形势或趋向。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tiān wáng xià jiè天王下界 | 天王:天神;下界:下凡。比喻威严的吏役。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若到乡里愚百姓家,便是天王下界,黑煞神临凡一般。” |
shàng xià yī xīn上下一心 | 上上下下一条心。 | 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与之远举极战,则不可。” |
shí nián chuāng xià十年窗下 |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 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bǎi xià bǎi zháo百下百着 | 犹言百发百中,万无一失。同“百下百全”。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 |
yǔ zé xià zhù雨泽下注 | 雨水往下流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