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ì sì pāng duò
基本解释见“涕泗滂沱”。
出处《南齐书·孔稚珪传》:“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祖道隆,位侍中。父灵产,泰始中罢晋安太守。有隐遁之怀,于禹井山立馆,事道精笃,吉日于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沲。”
成语 | 历史出处 |
---|---|
破涕为笑 | 晋 刘琨《答卢湛书》:“时复相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欢。” |
涕泗横流 | 《世说新语·言语》:“陶公疾笃”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临书振腕,涕泗横流。” |
悲愁垂涕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
大雨滂沱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 |
涕泗纵横 | 宋 王禹偁《谢加朝请大夫表》:“非小臣稽古之力,乃陛下好文之心,涕泗纵横,乱于縻绠。” |
泫然流涕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酆都御史》:“念母老子幼,泫然流涕。” |
滂沱大雨 | 《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
涕零如雨 | 《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
感激涕零 | 宋 黄庭坚《谢黔州安置表》:“罪深责薄,感激涕零。” |
涕泪交零 | 汉 无名氏《安平相孙根碑》:“同胞恻怆,涕泪交零,呱呱竖子,号咷失声。” |
感极涕零 | 宋·黄庭坚《谢黔州安置表》:“罪深责薄,感极涕零。” |
泣涕如雨 | 《诗经 邶风 燕燕》:“瞻泪弗及,泣涕如雨。” |
涕泗滂沱 | 《诗经 陈风 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
痛哭流涕 | 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
涕泪交下 | 《魏书 临淮王谭传》:“彧闻乐声,歔欷,涕泪交下,悲感傍人,衍为之不乐。” |
涕泗交颐 | 宋 陈亮《祭徐子宜内子宋氏恭人文》:“男抛未下,女失所依。矧姑钟爱,涕泗交颐。” |
拾人涕唾 | 宋 严羽《沧浪诗话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
可歌可涕 | 清·汪琬《计甫草<中州集>序》:“幸得追随其步趋,而相与上下往复其议论,无不动心骇魄,可歌可涕。” |
破涕成笑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阮龙光》:“纵李兄言太刻毒,适足破涕成笑,何须芥蒂。” |
垂涕而道 |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他们垂涕而道,能这样安有不愿之理?” |
涕泪交集 | 《五灯会元·东土祖师》:“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 |
噫呜流涕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安传》:“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 |
涕泗交流 | 北齐 魏收《魏书 元顺传》:“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遂令换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夏,四月,甲申,郭子仪辞还邠州,复为上言边事,至涕泗交流。” |
恸哭流涕 | 宋·陈亮《祭朱寿之文》:“今子之死,乃独有感于余心而兴不幸之叹,至于恸哭流涕不能自已。” |
感激流涕 | 唐·刘禹锡《王公神道碑铭》:“尝阅《诗》至《蓼莪》篇,感激流涕,故其志如刃始淬。” |
感激涕泗 | 《新唐书·薛收传》:“命舆疾至府,亲举袂抚之,论叙生平,感激涕泗。” |
凄怆流涕 | 《孔丛子·儒服》:“未知后会何期,凄怆流涕。” |
怆然涕下 | 唐 陈子昂《登幽州古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