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qiān lǐ jì é máo千里寄鹅毛 |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同“千里送鹅毛”。 | 宋·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 |
| xué rú niú máo,chéng rú lín jiǎo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 |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第13卷:“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出蒋之《万机论》。” |
| tiāo máo jiǎn cì挑毛拣刺 | 故意挑剔毛病。 | |
| xuě bìn shuāng máo雪鬓霜毛 | 同“雪鬓霜鬟”。 |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四折:“只要他休泄漏俺这萍跟浪脚,那知道翻断送他雪鬓霜毛。” |
| chuī máo lì rèn吹毛利刃 | 将毛、发置于刀或剑刃上,用力一吹即可削断毛发。形容刀剑极为锋利。 | |
| chuí máo shù jié吹毛数睫 | 比喻目光短浅,只注意微末细节。 | 《明史·黄道周传》;“自古迄今,决无数米量薪,可成远大之猷;吹毛数睫,可奏三五之治者。” |
| mǎ máo wèi zhé马毛蝟磔 | 蝟,同“猬”。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 南朝 宋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
| xǐ suǐ fá máo洗髓伐毛 | 清洗骨髓,削除毛发。比喻彻底涤除自身的污秽。有脱胎换骨的意思。 | 明 程登吉《幼学琼林 身体》:“汉张良蹑足附耳,东方朔洗髓伐毛。” |
| jiàn tǔ shí máo践土食毛 | 指蒙受君恩;亦泛指起居生活。毛,泛指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等植物。 | 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
| shí máo jiàn tǔ食毛践土 |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
| guā máo guī bèi刮毛龟背 | 刮:用锋刃平削。从乌龟背上刮下毛。比喻事情很难成功 | 宋·苏轼《东坡》:“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
| yáng máo chū zài yáng shēn shàng羊毛出在羊身上 |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 明 唐顺之《公移 牌》:“稍稍借贷度日,有收之年送还田主。谚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
| ài xī yǔ máo爱惜羽毛 | 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 西汉 刘向《说苑 杂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 |
| zhòng máo cuán qiú众毛攒裘 | 攒:聚;裘:皮衣。聚集许多小块皮毛,能够缝成一件皮衣。比喻积少成多。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常言道:‘众毛攒裘。’” |
| jǔ rú hóng máo,qǔ rú shí yí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 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 《汉书·梅福传》:“举秦如鸿毛,拾楚若拾遗。” |
| jiá shàng sān máo颊上三毛 |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
| sān máo qī kǒng三毛七孔 |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
| tù jiǎo guī máo兔角龟毛 | 兔生角,龟长毛。都是没有的事。比喻有名无实。 | 《大智度论》第12卷:“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 |
| yǐn xuè rú máo饮血茹毛 | 茹:吃。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 | 《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
| bá máo jì shì拔毛济世 | 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 语出《列子 杨朱》:“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
| chuī máo suǒ cī吹毛索疵 | 同“吹毛求疵”。 | 《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 |
| fèng máo jī dǎn凤毛鸡胆 | 凤的羽毛,鸡的胆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
| tún máo bù biàn屯毛不辨 |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
| yī máo bù bá一毛不拔 | 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 máo fà sǒng lì毛发悚立 | 毛发:头发和汗毛;耸:竖起。头发与汗毛竖起。形容非常恐惧。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迄今思之,尚毛发悚立也。” |
| máo fà sī sù毛发丝粟 | 比喻十分细小的事物。 | 宋 欧阳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 |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
| máo tóu máo nǎo毛头毛脑 | 形容年轻人的鲁莽冒失或很着急的样子。 | 徐光耀《平原烈火》:“三个战士正毛头毛脑没有办法,见他回来了,眼里又放出光彩。” |
| máo jǔ xì shì毛举细事 | 毛举:列举琐碎的事情。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 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 |
| máo fā sǒng rán毛发悚然 | 亦作“毛发耸然”。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戴监生偷听到两个鬼的一番议论,议论中居然提到他。戴骤聆至此,毛发悚然。” |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耸然 |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 |
| máo jǔ xì wù毛举细务 |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 | 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 |
| zhòng máo fēi gǔ众毛飞骨 | 指众多轻物能掀起重物。 | 唐 李白《雪谗诗赠友人》:“群轻折轴,下沉黄泉;众毛飞骨,上凌青天。” |
| qiān lǐ é máo千里鹅毛 | 比喻情深义重的微小礼品。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今日华诞,特备的几件菲仪,聊表千里鹅毛之意。” |
| máo fà jìn shù毛发尽竖 |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1回:“黑蛮龙听了,不觉腮边火冒,毛发尽竖。” |
| máo máo léng léng毛毛楞楞 | 慌手慌脚。 | |
| méi máo hú zi yī bǎ zhuā眉毛胡子一把抓 | 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七章:“你们真个胡子眉毛一把抓,人人眼里插棒槌。” |
| máo fà sēn shù毛发森竖 |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 | 宋·岳珂《桯史·馆娃浯溪》:“余忽心动,毛发森竖,乃迹故步,还至水浒。” |
| yáo é máo shàn摇鹅毛扇 | 传说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后世舞台上出现的一些军师也多执羽扇。因以“摇鹅毛扇”比喻出谋画策。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大家都说他是一个摇鹅毛扇的,是一个唱傀儡戏的提线的人。” |
| lín fèng yī máo麟凤一毛 | 比喻好东西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了。 | 唐·张怀谨《书议》:“麟凤一毛,龟龙片甲,亦无所不录。。” |
| dài jiǎo pī máo戴角披毛 | 戴:顶着;披:覆盖在肩上。指兽类或变为牲畜。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孙谨后日倘有异心,天诛地灭,万劫戴角披毛。” |
| yīng jī máo zhì鹰击毛挚 | 击:搏击;挚:凶猛。鸷鸟扑击其他动物时,羽毛都张着。比喻严酷凶悍。 | 《史记·酷吏列传》:“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
| qiān lǐ sòng é máo千里送鹅毛 |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 《路史》:“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
| chuī máo qǔ xiá吹毛取瑕 | 瑕:玉上的疵点,缺点,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呵,吹毛取瑕,次骨为戾。” |
| fù bèi zhī máo腹背之毛 | 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 |
| zhān shàng tuō máo毡上拖毛 | 毡为毛制,在毡上拖毛,则涩滞难行。用以形容脚步畏缩不前。 |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着你去呵,似弩箭离弦,叫你回来呵,便似毡上拖毛。程婴,你则道我不认的你哩!”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鲁智深窟里拔蛇……宋公明似毡上拖毛。” |
| jiàn jì yī máo见骥一毛 | 骥:千里马。只看见千里马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只了解事物的局部。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
| máo máo xì yǔ毛毛细雨 | 毛:小,细碎。形容雨下得很细。 | 《刘胡兰传》:“那天恰好是个阴天,还落着毛毛细雨。” |
| yǔ máo fēng mǎn羽毛丰满 | 小鸟的羽毛已经长全。比喻已经成熟或力量相当强大了。 | 先秦 管仲《管子 水池》:“形体肥大,羽毛丰茂。” |
| jiǎn sī niú máo茧丝牛毛 | 形容功夫细密。 | 明 郎瑛《七修续稿 诗文》:“茧丝牛毛,充栋汗牛,字书之繁也;道听涂说,井蛙瓮鸡,学识之拘也。” |
| pī máo qiú xiá披毛求瑕 | 见“披毛求疵”。 | 《北史·崔浩传》:“是以妄张贼势,披毛求疵,冀得肆心。” |
| máo fā sǒng rán毛发耸然 | 见“毛发悚然”。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 |
| máo fā bù shuǎng毛发不爽 | 犹毫发不爽。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二卷:“四至八到,方方凑合,求其毛发不爽难矣。” |
| qiān lǐ sòng é máo,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情谊深重。 | 吴强《红日》第15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气,吃一点!” |
| chuí máo xǐ gòu吹毛洗垢 | 吹开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寻找他人的过失或缺点。 | 《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游道禀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疮疵人物。” |
| kuài ér bā máo块儿八毛 | 一元钱或不足一元钱。指小钱。 | 老舍《我这一辈子》:“假如从马粮钱里能弄出块儿八毛的来,孩子至少也可以去私塾了。” |
| dé yóu rú máo德輶如毛 | 德轻得象羽毛一样。谓施行仁德并不困难,而在于其志向有否。 | 《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
| máo fā dǎo shù毛发倒竖 |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 |
| lín jí máo cuì鳞集毛萃 | 谓如鱼鸟成群而至。 | 金·王若虚《送王士衡赴举序》:“肩摩踵曳鳞集毛萃。” |
| yàn guò bá máo雁过拔毛 | 雁飞过也要拔下毛来。比喻不放过任何机会;利用手中权力来攫取利益。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话虽如此,他既没那‘雁过拔毛’的本事,就该悄悄儿走。” |
| qīng ruò hóng máo轻若鸿毛 | 见“轻于鸿毛”。 | 《晋书·皇甫谧传》:“轻若鸿毛,重若泥沉,损之不得,测之愈深。” |
| tài shān hóng máo泰山鸿毛 |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 máo sēn gǔ lì毛森骨立 | 森:阴森;立:竖立。阴森可怖,汗毛都竖了起来。 | 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时分了,觉一阵风过,吹的我毛森骨立。” |
| máo rè huǒ là毛热火辣 | 毛:粗率,急躁。形容十分焦急。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周大勇心里毛热火辣地发躁。” |
| guī máo tù jiǎo龟毛兔角 | 乌龟身上生毛,兔子头上长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 | 晋 干宝《搜神记》第六卷:“商纣之时,大龟生毛,兔生角,兵甲将兴之象也。” |
| mǎ máo wèi zhé马毛猬磔 | 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后因以“马毛猬磔”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 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
| xī máo biàn fā晰毛辨发 | 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辩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 |
| jiǔ niú yī máo九牛一毛 | 九:表示多数。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 pī máo suǒ yǎn披毛索黡 | 披:拨开;毛:毛发;索:寻找;黡:黑痣。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 晋 葛洪《抱朴子 接疏》:“成天平地,岂肯称薪而爨,数粒乃炊,并瑕弃璧,披毛索靥哉!” |
| pī máo qiú cī披毛求疵 | 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 《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必披毛求疵,陷于重辟。” |
| máo fà jiē shù毛发皆竖 |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回:“猛然间听的呼呼风响,杨忠觉得毛发皆竖,连忙起身,手掣宝剑。” |
| 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皮不存而毛焉附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然此果足为有命说之根据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则皮不存而毛焉附矣。” |
| guǎn chéng máo yǐng管城毛颖 | 管城、毛颖均为笔的代称。 | 《宣和画谱·墨竹》:“平居之时无所嗜好,独左右图书与管城毛颖相周旋。” |
| máo tóu xiǎo zi毛头小子 | 指年轻人。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1章:“想不到世事一变,这么个毛头小子倒把他像毛头小子一样指教了一番!” |
| lüè zhī pí máo略知皮毛 |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
| fèng máo lín jiǎo凤毛麟角 | 凤;麟:凤凰、麒麟;是传说中珍禽异兽。凤凰身上的羽毛;麒麟头上的犄角。比喻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 |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文》:“康对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凤毛麟角。” |
| niú zhī yī máo牛之一毛 | 牛身上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九牛一毛”。 | 《魏略》:“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无益,死亦何损?” |
| yàn guò bō máo雁过拨毛 | 大雁从头顶飞过也要拔根羽毛留下来。比喻不放过任何机会去捞取好处。 | 《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他既没那‘雁过拨毛’的本事,就该悄悄儿走,怎么好好儿的把人家拆了个稀烂。” |
| huǒ shāo méi máo火烧眉毛 | 火烧到眉毛了。比喻情势非常紧迫。也作“火烧眉睫”。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蒋山法泉禅师》:“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 |
| jiàn máo biàn sè鉴毛辨色 |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同“鉴貌辨色”。 | 明 汤显祖《还魂记 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
| niú máo xì yǔ牛毛细雨 | 指极细的小雨。 | 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五卷:“牛毛细雨送斜阳。” |
| lín jiǎo fèng máo麟角凤毛 | 麟的角,凤的毛。比喻稀有而又难得之人才或事物。 | 元·王逢《奉寄兀颜子忠廉使》诗:“君侯素是骨鲠臣,麟角凤毛为世珍。” |
| máo suí duò jǐng毛遂堕井 | 《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后用为传闻不实之典。 | 《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 |
| chuī máo suǒ gòu吹毛索垢 | 同“吹毛求疵”。 | 清·顾炎武《记与孝感熊先生语》:“一入此局,即为后世之人吹毛索垢。” |
| cán sī niú máo蚕丝牛毛 | 比喻多而细密。 | 明·宋濂《答郡守聘五经师书》:“苟于孝道有阙,则虽分析经义如蚕丝牛毛,徒召辱耳。” |
| háo máo bù fàn毫毛不犯 | 毫:细毛。一丝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 | 晋·常璩《华阳国志·广汉士女》:“纯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表闻三司。”又《南中志·宁州》:“广汉郑纯,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 |
| qīng yú hóng máo轻于鸿毛 |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微小或毫无价值。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 rú máo yǐn xuè茹毛饮血 | 茹:音如;吃。用来描写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 |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
| jǐn máo shī mào谨毛失貌 | 原指绘画时小心地画出了细微而无关紧要之处,却忽略了整体面貌。后用以比喻注意了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 《淮南子·说林训》:“画者谨毛而失貌。” |
| bù máo zhī dì不毛之地 |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 《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
| máo suì zì jiàn毛遂自荐 |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
| zì xī yǔ máo自惜羽毛 | 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 | |
| yǐ máo xiāng mǎ以毛相马 | 根据毛色判断马的优劣。比喻从表面上看问题,其所得认识往往与实际不符。 | 汉·桓宽《盐铁论·利议》:“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 |
| fá máo xǐ suǐ伐毛洗髓 | 刮去毛发,洗清骨髓。比喻彻底清除自身的污秽。 | 清 黄景仁《浴汤泉》诗:“伐毛洗髓欠福命,尘土肠胃聊湔除。” |
| fū bù shēng máo肤不生毛 | 皮肤上长满了厚茧而长不出毛。形容十分劳苦。 |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文》:“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腠胝无胈,肤不生毛。” |
| yáo yǔ máo shàn摇羽毛扇 | 见“摇鹅毛扇”。 |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小说和戏剧上的诸葛亮,几百年来在群众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形象,即所谓摇羽毛扇的人物。” |
| duō rú niú máo多如牛毛 | 多得像牛身上的毛。形容多得数不清。 | 《北史 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 xìn wài qīng máo信外轻毛 | 佛教语。信心动摇不定,像鸿毛轻飘浮动。 | 《观经玄义分》:“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
| zhòng yú tài shān,qīng yú hóng máo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主峰海拔1524米;鸿毛:大雁的毛。形容意义重大或比大雁的毛还轻,指双重价值 | 高晓声《刘宇写书》:“是的,刘宇要死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刘宇如果死了,究竟算泰山还是算鸿毛,只有天晓得。” |
| máo jǔ lǚ xī毛举缕析 | 毛举:琐碎列举。缕:一条一条,详详细细。缕析:详细地分析。琐细列举,详细地剖析。 | 宋·张孝祥《乞改正迁谪士大夫罪名札子》:“毛举缕析,旁逮知旧,惧其不能废锢,必以赃私罪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