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kuáng fēng è làng狂风恶浪 | 恶浪:凶猛的浪头。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危急。也比喻敌人险恶的破坏活动。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一章:“对敌斗争,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你怕它,不行。” |
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tōng fēng bào xìn通风报信 | 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 清 颐琐《黄绣球》第20回:“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
chūn fēng fèng rén春风风人 |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 汉 刘向《说苑 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
shǔn fēng shǐ chuán顺风使船 | 顺着风势驾船。比喻趁着有利条件做事,容易成功。也指借机行事。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但是凡那下坡走马顺风使船以至买好名儿戴高帽儿的那些营生我都不会作。” |
shī jiǔ fēng liú诗酒风流 | 作诗饮酒。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 | 金·元好问《鹧鸪天》词:“身外虚名一羽轻,封侯何必胜躬耕。田园活计浑闲在,诗酒风流属老成。” |
nòng yǐng tuán fēng弄影团风 | 形容心魂不定。 | 明·汤显祖《牡丹亭·诊崇》:“须不是依花附木廉纤鬼,咱做的弄影团风抹媚痴。” |
fēng liú xiāo sǎ风流潇洒 | 英俊有才华,气度超脱。 | 明 徐复祚《红梨记 投雍》:“素娘,似你这般风流潇洒,如花似玉,向在东尘,知心有几。” |
yǔ suō fēng lì雨蓑风笠 | 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 宋 李曾伯《沁园春 丙辰归里和八窗叔韵》词:“天教狂虏灰飞。更莫问儿郎存血衣。把雪裘霜帽,绝交楚徼,雨蓑风笠,投老吴矶。” |
fēng píng bō xī风平波息 | 风和波浪都没有。比喻平静无事。 | 《四海记·祖师复下凡间救苦》:“武当山祖师大显威灵,逢难救难,遇危救危,四海风平波息,发感神威。” |
fēng qǐ quán yǒng风起泉涌 | 涌:冒出。比喻事物大量迅速地涌现。 | 邹韬奋《萍踪寄语》:“现在本国的工程师人材已风起泉涌,随处都是本国的人材。” |
qīng fēng gāo jié清风高节 | 喻人品格纯洁,节操高尚。 | 唐·牟融《题赵友》诗:“我有清风高节在,知君不负岁寒交。” |
mǎn miàn chūn fēng满面春风 | 春风:春天温暖的风。本指春风拂面;温暖宜人。现指心情喜悦;满脸笑容。也用以形容和蔼热情的面容。 | 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得胜归来喜笑浓,气昂昂,志卷长虹,饮千钟,满面春风。” |
qīng fēng míng yuè清风明月 | 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 《南史 谢譓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 |
fēng yún chì zhà风云叱咤 | 叱咤:发怒吆喝。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 明·吾丘瑞《运甓记·广州运甓》:“我军威宣播,风云叱咤呼。” |
fēng qián yuè xià风前月下 | 指良辰美景。 | 唐 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诗:“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 |
zhān fēng rě cǎo沾风惹草 | 比喻卖弄风流,挑逗、勾引异性。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左右街坊,有几个奸诈浮浪子弟,晙见了武大这个老婆,打扮油样,沾风惹草,被这干人在街上,撒谜语,往来嘲戏。” |
měng fēng zhòu yǔ猛风骤雨 | 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3回:“忽见乌云陡暗,猛风骤雨,冰雹如阵一般打来,打得那些丁夫,跌跌倒倒,往后退避。” |
zhāo fēng lǎn huǒ招风揽火 | 比喻招惹是非。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地方轻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门前窥瞰,招风揽火。” |
zhāo fēng rě cǎo招风惹草 | 比喻招惹是非。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你只会怨我顾前不顾后,你怎么不怨宝玉外头招风惹草的呢?” |
fēng xíng cǎo yǎn风行草偃 | 行:过;吹过;偃:卧倒;倒伏。风吹过来;草就倒伏。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下级一律绝对服从。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jí fēng sǎo luò yè疾风扫落叶 | 疾:急速,猛烈。比喻力量强大,进展迅速,所向无阻。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
wù luò fēng chén误落风尘 | 误:不是有意的;风尘:娼妓生活。指被迫从事娼妓生活。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可僯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
kuáng fēng zhòu yǔ狂风骤雨 | 原形容大风大雨。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 | 《武王伐纣平话》下卷:“我是龙身,去处有狂风骤雨。” |
mù yǔ zhì fēng沐雨栉风 | 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 | 三国 魏 曹丕《黎阳作》诗:“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
fēng yǔ rú pán风雨如盘 | 盘: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 | 宋 孙光宪《兆北琐言 逸文 丁秀才奇术致物》:“诗僧贯休《侠客》诗云:\'黄昏风雨黑如盘,别我不知何处去?\'” |
fēng qǐ yún yǒng风起云涌 | 涌:水腾跃。大风刮起来;乌云涌上来。比喻新生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也用以形容自然景象不断变化;雄伟壮观。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诸侯作难,风起云蒸。” |
pī fēng mò yuè批风抹月 | 犹言吟风弄月。指诗人以风花雪月为吟诵的题材以状其闲适。 | 元·乔吉《绿玄遍·自述》:“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
xú niáng bàn lǎo,fēng yùn yóu cún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
fēng yùn yóu cún风韵犹存 | 风:风度、风采;韵:神情、韵致:犹:还;依然;存:保留着。风采依然还存在。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 清 王韬《淞隐漫录》:“ 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
fēng chéng huà xí风成化习 | 习:习惯。指形成风气与习俗。 | 晋·葛洪《抱朴子·逸民》:“纷扰日久,求竞成俗,或推货贿以龙跃,或阶党援以凤起,风成化习,大道渐芜。” |
lán fēng zhàng yǔ阑风长雨 | 阑珊的风,冗多的雨。指夏秋之际的风雨。泛指风雨不已。 | 唐 杜甫《秋雨叹》:“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
fēng yuè wú yá风月无涯 | 见“风月无边”。 | 宋·邵雍《世上吟》:“光阴有限同归老,风月无涯可慰颜。”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tíng树欲静而风不停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 《孔子家语·致思》:“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
ěr hòu shēng fēng耳后生风 | 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 | 《梁书·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
jí fēng zhòu yǔ急风骤雨 | 急剧的风雨。常用以形容声势浩大而迅猛。 | 章炳麟《五无论》:“至于神话,希腊、印度皆立男女二神,而急风骤雨则群指为天神战斗之事。” |
kàn fēng xíng chuán看风行船 | 看:观察。比喻做事随机应变。 | 清·孔尚任《桃花扇》:“俺看这位皇帝不像享福之器,况北兵过江,人人投顺,元帅也要看风行船才好。” |
yí shuǐ chūn fēng沂水春风 | 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领略些沂水春风乐趣,自然上下与天地同流了哇!” |
fēng mǎ yún chē风马云车 | 指神灵的车马。 | 唐 柳宗元《雷塘祷雨文》:“风马云车,肃焉徘徊。” |
xí yù tóu fēng檄愈头风 | 檄:檄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讨伐等的文书;愈:超过;头风:头痛病。比喻檄文尖锐辛辣。 | 《典略》:“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
fēng fēng yùn yùn风风韵韵 | ①形容韵致、意态美好。②声音悠长婉转的样子。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好风风韵韵,捻捻腻腻,济济楚楚。” |
xún fēng zhuō yǐng寻风捉影 | 犹捕风捉影。喻说话做事毫无根据。 |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女辩继母诬陷疏》:“又不曾经获某人,乃以数句之诗,寻风捉影,陷臣死罪。” |
tuī bō zhù lán,zòng fēng zhǐ liáo推波助澜,纵风止燎 | 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扩大影响。 | 隋·王通《文中子·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
fēng qǐ làng yǒng风起浪涌 | 涌:向上升起,冒出。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 | 《晋书·谢安传》:“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
fēng liú bó làng风流博浪 | 风流:风度。风流浪荡。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9回:“文嫂便把怎的说念林氏,夸奖老爹人品家道,怎样结识官府,又怎的仗义疏财,风流博浪。” |
rèn píng fēng làng qǐ,wěn zuò diào yú chuán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四:“我们有在不同革命时期经过考验的这样一套干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有这个信心。” |
fēng liú shuǐ xìng风流水性 | 性情风流浮荡,如水一样随势而流。比喻妇女爱情不专一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0回:“这贵妃又是个风流水性,他也不必以貌取人,只是爱少年,喜壮士。” |
chōng fēng pò làng冲风破浪 | 形容在水道中迅猛前进。 | 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日之艟楼船,不敌今日之铁甲飞轮冲风破浪也。” |
píng dì fēng bō平地风波 | 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 唐 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fēng qīng bì jué风清弊绝 | 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 宋 周敦颐《拙赋》:“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
lín fēng duì yuè临风对月 | 面对清风明月。形容所处的景色非常容易引发人的思绪。 | 元·丘处机《沁园春·示众》词:“向碧岩古洞,完全性命,临风对月,笑傲希夷。” |
yí fēng píng sú移风平俗 | 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 《吕氏春秋 侈乐》:“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
mài nòng fēng qíng卖弄风情 | 故意装出娇媚的姿态诱惑人。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7回:“又见金钟儿不住的卖弄风情,将全副精神都用在何公子身上,毫无一点照应到自己,那里还坐得住?” |
rén shēng rú fēng dēng人生如风灯 | 人的生命短暂而微弱,像风前的灯随时都可能熄灭。 | 《辽史·耶律和尚传》:“‘顾人生如风灯石火,不饮将何为。’晚年沉湎尤甚,人称为‘酒仙’云。” |
tán yì fēng shēng谈议风生 | 见“谈论风生”。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生素豪,谈议风生,孝儿亦倜傥。” |
fēng chén biǎo wù风尘表物 |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晋书·王戎传》:“王衍神恣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 |
fēng jī diàn hài风激电骇 | 形容势猛。同“风激电飞”。 | 《南史 梁纪上 武帝》:“凭险作守,兵食兼资,风激电骇,莫不震叠。” |
niè yǐng zhuī fēng蹑影追风 | 形容速度极快。 | 《梁书 王僧孺传》:“入班九棘,出专千里,据操撮之雄官,参人伦之显职,虽古之爵人不次,取士无名,未有蹑影追风,奔骤之若此者也。” |
gāo jié qīng fēng高节清风 | 高节:高尚的气节;清风:清廉的作风。气节高尚,作风清廉。比喻人品高洁。 | 明·孙明儒《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高节清风今已矣,英雄须识时宜。” |
fēng tián yuè lǎng风恬月朗 | 恬:平静,安适;朗:明亮。风静月明。形容夜色宁静幽美。比喻清白高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尔夜风恬月朗。” |
liú fēng huí xuě流风回雪 | 轻逸飘摇貌。 |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鹞兮若流风之回雪。” |
jīng fēng nù tāo惊风怒涛 | 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 | 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回思三十年前,惊风怒涛,恍如梦寐。” |
cān fēng sù yǔ餐风宿雨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 清 许思湄《谢清苑县李贺母寿并请追失银》:“别后餐风宿雨,儿歌行路之难。而芳草斜阳,又来孤馆,自叹春光九十,不属劳人也。” |
yān huā fēng yuè烟花风月 | 指男女情爱之事。 | 吴梅《风洞山·游湖》:“咳!弘光啊!都是些烟花风月担误了你也!” |
xiào zhà fēng yún啸咤风云 | 同“叱咤风云”。 | |
suǒ xiàng fēng mǐ所向风靡 | 风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比喻畏惧强敌,闻风溃败。 | 《晋书·王浚传》:“臣自达巴丘,所向风靡。” |
shā fēng jǐng杀风景 | 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 | 宋 晏殊《煮茶》诗:“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 |
fēng liú làng zǐ风流浪子 | 风流成性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 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七卷:“姓汪名琦,生得清秀,是个风流浪子。” |
dà fēng dà làng大风大浪 | 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 |
fēng jǔ yún fēi风举云飞 | 凭借风云飞腾而上。同“风举云摇”。 | 《宋史 乐志七 》:“神驾来思,风举云飞。” |
wēi fēng lǐn lǐn威风凛凛 | 形容威严可畏;气势逼人。威风:使人敬畏的气势或气派;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 元 费唐臣《贬黄州》:“见如今御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 |
fēng qǐ shuǐ yǒng风起水涌 |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 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
bù zhèng zhī fēng不正之风 |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
fēng mǐ yún zhēng风靡云蒸 | 风靡:风行;蒸:上升。比喻事物迅速而普遍地出现。 | 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 |
fēng fēi yún huì风飞云会 | 会:会合,聚合。比喻有才能的人遭逢时会或君臣遇合。 | 元·揭傒斯《与尚书右丞相书》:“一旦风飞云会,加之百官之上,立于庙堂之内,以数尺之身,任天下之责,方寸之心,关天下之虑。” |
fēng qīng yuè míng风清月明 | 微风清凉,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同“风清月朗”。 | 明 刘基《横碧楼记》:“又闻柯亭有美竹,可为笛,风清月明,登楼一吹,可以来凤凰,惊蛰龙,真奇事也。” |
fēng chē yǔ mǎ风车雨马 | 指神灵的车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 | 唐·李商隐《燕台诗·冬》之四:“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独啼红怨天曙。” |
mǒ yuè pī fēng抹月批风 | 抹:细切;批:薄切。用风月当菜肴。指吟啸风月,清高自赏。 | 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贫家何以娱客,但知抹月批风。” |
fēng huán yǔ bìn风鬟雨鬓 | 形容妇女在外奔波劳碌,头发散乱。 | 唐 李朝威《柳毅》:“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 |
fēng mù zhī sī风木之思 |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 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 |
wén fēng ér xīng闻风而兴 | 见“闻风而起”。 | 明·李贽《读史汇·储瓘》:“后泰州有心斋先生,其闻风而兴者欤。” |
fēng yǔ bù cè风雨不测 | 风和云都不可预测。比喻事物或局势像风云变幻那样不可预测。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谁知好事多磨,风云不测,台谏官员看见同佥富贵豪宕,上本参论他赃私,奉圣旨下西台御史勘问,免不得收下监中。” |
fēng yuè zǐ dì风月子弟 | 沉湎于风月场的人。 | |
fēng yuè cháng xīn风月常新 | 风月:清风明月,指美好的景色。指情爱永久不断。 | 唐·张泌《妆楼记·印臂》:“以绸缪记印于臂上,文曰:‘风月常新。’印毕,渍以桂红膏,则水洗色不退。” |
jì qiào piāo fēng济窍飘风 | 语出《庄子·齐物论》:“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谓大风止则所有的窍孔都空寂无声。后比喻毫无影响与作用的事物。 | 语出《庄子·齐物论》:“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
cǎo yǎn fēng xíng草偃风行 | 见“风行草偃”。 | |
yí fēng gǎi sú移风改俗 |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 《宋书 乐志一》:“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 |
kuáng fēng dà zuò狂风大作 | 刮大风。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9回:“初时穿林透树,次后走石飞砂,须臾白浪掀天,顷刻黑云覆地,红日无光,狂风大作。” |
wén cǎi fēng liú文采风流 | ①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②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 |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清·恽敬《同游海幢寺记》:“夫士大夫登朝之后,大都为世事牵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风流、友朋意气相尚。” |
yí fēng yú jiào遗风馀教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
fēng qīng yuè bái风清月白 | 微风清凉,月色皎洁。形容夜景幽美宜人。同“风清月皎”。 | 宋 欧阳修《采桑子》词:“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
yǔ jīn fēng mào雨巾风帽 | 遮蔽风雨的头巾和帽子。常借指浪游之客。 | 宋·朱敦儒《感皇恩·游□□园感旧》词:“主人好事,坐客雨巾风帽。”宋·陈三聘《梦玉人引》词:“雨巾风帽,昔追游、谁念旧踪迹。” |
chí fēng chěng yǔ驰风骋雨 | 犹言乘风驾雨。 | |
yí fēng yì chén遗风逸尘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教和超逸的事迹。 | 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人材》:“至于高蹈物表,远引方外,亦皆清隽卓绝志士,是其遗风逸尘,霑被无极。” |
lín xià fēng dù林下风度 | 称颂妇女娴雅飘逸的风采。 | 沈从文《菜园》:“母亲还是同样的不失林下风度。” |
fù yōng fēng yǎ附庸风雅 | 附庸:依傍;追随;风雅:原始《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偏去结交文人学者;参与文化活动;借以装点门面;扮出有教养;有风度;斯文儒雅的样子。 | 清 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 |
fèng yáng rén fēng奉扬仁风 |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 《晋书·袁宏传》:“时闲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此黎庶。’” |
yún yǒng fēng fēi云涌风飞 | 见“云涌飙发”。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其年《瑞龙吟·春夜见壁间三弦子是云郎旧物感而填词》后半云:‘记得蛇皮弦子,当时妆就……’游丝落絮之情,云涌风飞之笔,亦一时之雄也。” |
lǎo jì sī fēng老骥嘶风 | 嘶:马叫。马老了但雄风犹在,鸣叫的声音还很雄壮。 | 《光明日报》1980.8.18:“‘老骥嘶风,英心不退’,年富力强的青、壮、少年又当如何!” |
xiǔ shuǐ cān fēng宿水餐风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 明·许三阶《节侠记·再贬》:“想当初关山万重,赋闲君今朝堪讽,也强似那宿水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