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hè hè shēng míng赫赫声名 |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 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
shēng shì xuǎn hè声势烜赫 | 声势:声威气势;烜赫:显耀盛大。声势显耀盛大。 |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第一卷:“有文觉禅师者出都,声势烜赫,骑从如云,道出袁浦,兖豫二州方便大僚率属郊迎恐后。” |
xuē tiě wú shēng削铁无声 | 形容刀剑锋利。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刃儿薄,尖儿长,靶儿短,削铁无声,吹毛过刃。” |
qì ruò shēng sī气弱声嘶 | 弱:微弱;嘶:声音沙哑。气息微弱,声音沙哑。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宝玉生来未经过这样苦楚,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哽咽不出。” |
làng shēng làng qì浪声浪气 | 怪声怪调。 | 清·无名氏《隔帘花影》第四回:“没的浪声浪气、放屁拉臊,精扯淡的话!” |
gǒu mǎ shēng sè狗马声色 | 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 宋·张孝祥《宣州新建御书阁记》:“谓虽极天下之贵,而退朝燕息,从容娱乐者,独在于是,狗马声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
zhì dì yǒu shēng掷地有声 |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zhú yǐng fèi shēng逐影吠声 | 形容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 宋·陈善《扪虱新话·唐宋文章皆三变末流不免有弊》:“至今学文之家,又皆逐影吠声,未尝有公论,实不见古人用心处,予每为之太息。” |
jīn shēng yù zhèn金声玉振 | 用钟发声;用磬收韵;集六音之大成。形容声音动听。也比喻德行高尚;才学卓绝;比喻文辞优美。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
shēng míng hè yì声名赫奕 | 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声显赫。 | 宋·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声名赫奕动夫子,家世富贵连椒房。” |
shēng shēng shì zhǎng声生势长 | 声:声誉;势:权势。声望越高,势力越大。 | 唐·韩愈《曹成王碑》:“法成令修,治出张施,声生势长。” |
yǎ kǒu wú shēng哑口无声 |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同“哑口无言”。 | 《再生缘》第三九回:“话说孟夫人听了这些言语,只气的哑口无声。” |
pō shēng làng qì泼声浪气 | 泼:泼辣;浪:放浪。泼辣的声调放浪的声势。形容撒泼的神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
diāo shēng làng qì刁声浪气 | 形容说话装腔作势,语调轻浮。 | |
jīn shēng yù sè金声玉色 | 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 | 《尚书大传》第四卷:“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 |
jīn shēng yù fú金声玉服 | 见“金声玉色”。 | 战国·宋·墨翟《墨子·经说》:“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 |
bǎi kǒu tóng shēng百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时已亭午,小珠跌坐坟下,哭个不住。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大众百口同声,小珠方停了哭,谢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秃头家来。” |
bǎi zhuàn qiān shēng百啭千声 | 形容鸟鸣声婉转多样。 | 宋 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shēng jià bǎi bèi声价百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董其昌》:“碑碣铭志之石,非公笔不重,断楮残煤,声价百倍。” |
jīn shēng zhì dì金声掷地 | 谓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 《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dōng shēng xī jī东声西击 |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 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 |
fēng chén zhī shēng风尘之声 | 指蜚短流长的言语。 | 《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诸所谮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
suí shēng shì fēi随声是非 | 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 |
suí shēng zhú xiǎng随声逐响 | 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东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此随声逐响之过也。” |
yí shēng yú jià遗声馀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
yí shēng yú jià遗声余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实》:“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
yí shēng zhuì xù遗声坠绪 | 指行将绝灭的诗歌创作传统。 |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我朝唯纳兰公子,深入北宋唐奥。遗声坠绪,二百年后,乃为足下拾得,是何神术,钦佩钦佩!” |
yǐn hèn tūn shēng饮恨吞声 | 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 南朝 梁 江淹《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气 |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píng qì tūn shēng屏气吞声 | 犹言忍气吞声。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
tūn shēng yǐn hèn吞声饮恨 |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dù kǒu tūn shēng杜口吞声 |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
shēng tūn qì rěn声吞气忍 | 吞:咽下。形容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出声抗争。 | 明·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 |
tūn shēng yǐn qì吞声饮泣 | 形容不出声地悲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泣 | 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
tūn shēng rěn lèi吞声忍泪 | 形容强忍悲伤。 | 《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
yǐn qì tūn shēng饮气吞声 | 谓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 | 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
yǐn qì tūn shēng饮泣吞声 | 泣:无声的哭;吞声:不敢出声。不敢放声大哭。 | 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第二卷:“怅然惨,娇魂怨,饮泣吞声。” |
guài shēng guài qì怪声怪气 | 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 鲁迅《二心集 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
huì shēng huì sè绘声绘色 |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
qì bù chéng shēng泣不成声 |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
ài shēng tàn qì嗳声叹气 |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
shēng qíng bìng mào声情并茂 |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 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 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
qì duàn shēng tūn气断声吞 |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
lì jié shēng sī力竭声嘶 | 嗓子喊哑了,力气用尽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 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结论》:“度未有不索然气沮,力竭声嘶,一蹶再蹶,而吾丧我者。” |
míng shēng guò shí名声过实 | 名声超过实际。指虚有其名。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豨传赞》:“及为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 |
chén shēng jìng qì沉声静气 | 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 冰心《到青龙桥去》:“他沉声静气的问:‘你是那里的,要往那里去?’” |
huì shēng huì yǐng绘声绘影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五卷:“绘声绘影,字字阴森,绿人毛发,真乃笔端有鬼。” |
fù shēng fèi yǐng附声吠影 | 比喻盲目附和。 | 清·王韬《洋务上》:“而附声吠影者流,从而嘘其焰,自惜不能置身在洋务中,而得躬逢其盛也。” |
shēng qì xiāng tóu声气相投 | 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自然是声气相投,定行见用于世,各着功名,可胜欣赏。” |
shēng huá xíng shí声华行实 | 声:声誉;华:显耀;行:品行;实:朴实。声望很高,品行朴实。 | 唐·韩愈《举荐张藉状》:“声华行实,光映儒林。” |
shēng wén guò shí声闻过实 | 声闻:名誉。名声超过实际。 |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正所谓声闻过实,君子耻之。” |
rěn qì tūn shēng忍气吞声 | 忍: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不能说出来。 | 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
shě shí tīng shēng舍实听声 | 不察实际,只听虚名。 |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周显拘时,故苏秦;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
bǐ jiān qí shēng比肩齐声 |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 《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
xiū shēng měi yù休声美誉 | 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
xīn yín zhī shēng新淫之声 | 淫:淫荡。新制作的淫靡颓废的歌曲。 | 汉·刘向《列女传·孽糪传》:“新淫之声,北鄙之曲。” |
yǐ lóng biàn shēng以聋辨声 | 用聋的耳朵辨别声音。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 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
shēng sè quǎn mǎ声色犬马 |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
yuàn shēng zài dào怨声载道 | 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的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 |
shēng wēi dà zhèn声威大震 | 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
téng shēng fēi shí腾声飞实 | 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
shēng lèi jù fā声泪俱发 | 俱:都。指边说边哭,形容极其悲恸、哀伤的样子。 | 唐·裴度《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每一言一誓,声泪俱发。” |
wú shēng wú xī无声无息 |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
bù lù shēng sè不露声色 |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
wén shēng xiāng sī闻声相思 | 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 《鬼谷子·内揵》:“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
chǒu shēng yuǎn bō丑声远播 | 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 《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
xiāo shēng nì jì销声匿迹 |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
fèi yǐng fèi shēng吠影吠声 | 吠:狗叫;影:身影;影子。一条狗看见生人叫起来;很多狗听到叫声也跟着叫起来。比喻不察真情;跟着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 清 梁启超《管子传》第一章:“而后之陋儒,并孟子之所以自信者而亦无之,乃反吠影吠声。” |
huì yǐng huì shēng绘影绘声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清 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壹意孤行,为若辈绘影绘声,定一不磨之铁案。” |
rén shēng dǐng fèi人声鼎沸 |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
xiào mào shēng yīn笑貌声音 | 笑貌:表情;声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
dī shēng xì yǔ低声细语 | 形容小声说话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声切响 | 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
léi shēng dà,yǔ diǎn xiǎo雷声大,雨点小 | 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8卷:“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
kōng gǔ chuán shēng空谷传声 |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发出音响;立即可以听到回声。比喻很快有所反响。 | 南朝 梁 萧衍《净业赋》:“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
wú shēng wú xiù无声无臭 |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 《诗经 大雅 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
hān shēng rú léi鼾声如雷 | 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 李汝珍《镜花缘》:“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qiāng shēng dāo yǐng枪声刀影 | 指激烈厮杀的场面。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梁建带着家破人亡的仇恨,带着年青人烫热的心,和战友驰骋在华北平原上的浓烟大火中,枪声刀影里。” |
yā què wú shēng鸦鹊无声 | 形容非常静。同“鸦雀无声”。 | 《痛史》第二回:“此时只觉得静悄悄的鸦鹊无声。” |
shēng míng què qǐ声名鹊起 | 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鹊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 |
shēng yù què qǐ声誉鹊起 | 比喻声名迅速增高。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至洪班则声名鹊起。” |
yǎ què wú shēng雅雀无声 | 形容静默之极。雅,“鸦”的古字。 | 《廿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文樱宣读报告,台下静听,一时雅雀无声的,但闻时钟叮当。” |
niǎo shēng shòu xīn鸟声兽心 | 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战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 |
gē shēng rào liáng歌声绕梁 |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xiàng shēng bèi shí向声背实 |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亲,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
hòu shí xiān shēng后实先声 | 声:声势。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武力打击在后。 | 明·陶宗仪《辍耕录·檄》:“一战乘胜而渡江,诸将列降而献土,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实先声,易如破竹,昭天顺人信之助,成我风行草偃之功。” |
xiān shēng duó rén先声夺人 | 声:声势;夺人:指动摇人心。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
jiāo kǒu tóng shēng交口同声 | 犹言众口一词。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
liǎn shēng bǐng qì敛声屏气 | 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 |
liǎn shēng píng xī敛声屏息 | 见“敛声屏气”。 | 周立波《李大贵观礼》:“三十万军民敛声屏息地倾听领袖庄严洪亮的宣告。” |
yàn guò liú shēng雁过留声 | 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 |
yán wéi xīn shēng言为心声 | 言:语言。语言是表达内心活动的声音。指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 | 汉 扬雄《法言 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
yí shēng xià qì怡声下气 | 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shēng míng láng jí声名狼籍 | 形容名望声誉败坏到了极点,不可收拾。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 |
yú shēng sān rì余声三日 |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yǎn kǒu shī shēng掩口失声 | 谓忍不住笑出声来。 | 明·马愈《马氏日抄·风异》:“众闻予言,将以为诞也,皆掩口失声。” |
āi shēng tàn qì唉声叹气 | 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也写作“哀声叹气”、“嗳声叹气”。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
qiǎo rán wú shēng悄然无声 |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 唐 白居易《琵琶行》诗:“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