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zhì dì yǒu shēng掷地有声 |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yīng shēng qī rén英声欺人 | 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 明 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
nuò nuò lián shēng喏喏连声 | 喏喏:答应的声音。一声接一声地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 | 元 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诞诞邓邓,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前来,喏喏连声。” |
shēng yīn xiào mào声音笑貌 | 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 《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
xián gē zhī shēng弦歌之声 | 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
huān shēng léi dòng欢声雷动 | 欢呼声像雷声一样响。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宋先锋大喜,传谕各门将佐,统领军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无犯,欢声雷动。” |
dǎng yán zhí shēng谠言直声 | 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 唐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
shēng sè bù dòng声色不动 |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动:变动。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非常镇静。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火样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声色不动,化做一杯雪水。” |
yī kǒu yī shēng一口一声 | 犹口口声声。 |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
shēng jià bǎi bèi声价百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董其昌》:“碑碣铭志之石,非公笔不重,断楮残煤,声价百倍。” |
yī shǒu dú pāi,suī jí wú shēng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 |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shēng qíng bìng mào声情并茂 |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 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 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
shēng qì xiāng qiú声气相求 | 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
shēng lèi jù fā声泪俱发 | 俱:都。指边说边哭,形容极其悲恸、哀伤的样子。 | 唐·裴度《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每一言一誓,声泪俱发。” |
qiú mǎ shēng sè裘马声色 | 衣轻裘,乘肥马,醉心歌舞,迷恋女色。谓贪图享受,生活糜烂。 | 明 归有光《宋史论赞 诸王总论》:“宋诸王咸以文雅自饬,工笔札,喜《诗》《书》,不专溺于裘马声色之间,盖其风流自上被之也。”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声切响 | 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
huān shēng xiào yǔ欢声笑语 | 欢乐的说笑声。 | |
shēng jià shí bèi声价十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这大人们伯乐一顾,便声价十倍,何愁那州县不极力奉承。” |
xiāo shēng nì jì消声匿迹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tōu shēng xì qì偷声细气 | 轻声轻气。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啥话?看你偷声细气的样子!” |
jí shēng dà hū疾声大呼 | 疾:急速。急促而大声的呼喊,以引起注意。 | 《宋史·辛弃疾传》:“咸淳间史馆校勘谢坊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呼其不平。” |
lì jié shēng sī力竭声嘶 | 嗓子喊哑了,力气用尽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 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结论》:“度未有不索然气沮,力竭声嘶,一蹶再蹶,而吾丧我者。” |
mò bù zuò shēng默不作声 | 一句话也不说。 |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
è shēng è qì恶声恶气 | 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小不顺眼,还要发脾气,恶声恶气地骂人,也骂鸡和猪和牛。” |
shēng dòng liáng chén声动梁尘 | 形容歌声嘹亮动人。 | 汉·刘向《别录》:“汉兴,鲁人虞公善雅乐,发声尽动梁上尘。” |
xīn yín zhī shēng新淫之声 | 淫:淫荡。新制作的淫靡颓废的歌曲。 | 汉·刘向《列女传·孽糪传》:“新淫之声,北鄙之曲。” |
zàn shēng bù jué赞声不绝 | 连续不断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七:“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
hòu shí xiān shēng后实先声 | 声:声势。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武力打击在后。 | 明·陶宗仪《辍耕录·檄》:“一战乘胜而渡江,诸将列降而献土,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实先声,易如破竹,昭天顺人信之助,成我风行草偃之功。”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厉声 |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shēng sè bìng lì声色并厉 | 声色:声音和脸色。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便从己。” |
jí shēng lì sè疾声厉色 |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 | 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 |
rú wéi qí shēng,rú jiàn qí rén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 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gē shēng rào liáng歌声绕梁 |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shū shēng lǎng lǎng书声朗朗 |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
bù shēng bù xiǎng不声不响 | 不说话,不出声。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
tūn shēng yǐn qì吞声饮气 | 犹吞声忍气。 | 《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shēng wén guò qíng声闻过情 | 名声超过实际。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气 |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泣 | 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
sǐ shēng huó qì死声活气 | 阴阳怪气的声音。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鹊噪檐前不肯休,死声活气没来由。” |
tūn shēng yǐn hèn吞声饮恨 |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huì shēng huì sè绘声绘色 |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
tóng shēng xiāng qiú同声相求 |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 唐·萧颖士《江有归舟》:“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 |
shēng zhèn lín mù声振林木 | 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fēng shēng hè lì风声鹤唳 |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zhì dì zuò jīn shí shēng掷地作金石声 | 比喻文章词藻优美,声调铿锵。 | 《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xiàng shēng bèi shí向声背实 |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亲,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
yú bó hú shēng鱼帛狐声 | 见“鱼帛狐篝”。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
hú tīng zhī shēng狐听之声 | 指冰下水流之声。 | 《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
shēng míng què qǐ声名鹊起 | 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鹊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 |
jī shēng é dòu鸡声鹅斗 |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 |
róu shēng xià qì柔声下气 | 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 | 清·沈起凤《谐铎·鸡谈》:“愿天下处闺房者,持予雄辩,压彼雌风,毋柔声下气,养同木鸡也。” |
xū shēng dòng xià虚声恫吓 | 虚声:假装出一种声势。用虚张声势来恐吓别人。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勋所谓‘谁敢造反我就去打谁’的一句豪语,不过虚声恫吓,他未尝不知道他的辫子军……并不善于冲锋陷阵。” |
píng shēng jìng qì屏声静气 | 见“屏声敛息”。 | 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门外两个白长衫黑缎子坎肩的仆人,屏声静气的在伺候传递着汤水。” |
yàn yǔ yīng shēng燕语莺声 | 燕子的语音;黄莺的歌声。原形容美好的春光。后形容女子声音宛转动听。 | 元 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
yīng shēng yàn yǔ莺声燕语 |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 元 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
hān shēng rú léi鼾声如雷 | 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 李汝珍《镜花缘》:“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hān shēng rú léi酣声如雷 | 酣:通“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7回:“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léi shēng dà,yǔ diǎn xiǎo雷声大,雨点小 | 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8卷:“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
chuāi gǔ tīng shēng揣骨听声 | 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听其语声,以判贵贱。后以喻牵强附会,妄加评判。 |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
shēng xī wèi dàn声希味淡 | 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
jiǎ yù chí shēng假誉驰声 | 指传播虚假的名声。 | 《旧唐书 薛登传》:“比来举荐,多不以才,假誉驰声,互相推奖。” |
tūn shēng rěn lèi吞声忍泪 | 形容强忍悲伤。 | 《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
wú shēng wú xiù无声无臭 |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 《诗经 大雅 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
dōng shēng xī jī东声西击 |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 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 |
niǎo shēng shòu xīn鸟声兽心 | 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战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 |
yí shēng xià qì怡声下气 | 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suí shēng shì fēi随声是非 | 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 |
shēng yù dà zhèn声誉大振 | 声望、名誉大大提高。 | |
qiǎo wú rén shēng悄无人声 |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人的声音。指非常寂静。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6回:“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
qiǎo wú shēng xī悄无声息 |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 | 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 |
qiǎo rán wú shēng悄然无声 |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 唐 白居易《琵琶行》诗:“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
xiāo shēng nì yǐng销声匿影 | 见“销声避影”。 |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南汇李高士》:“又不见遗民尚有叶与熊,弃家削发空王宫,销声匿影将毋同。” |
zhì dì jīn shēng掷地金声 |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yǎ què wú shēng雅雀无声 | 形容静默之极。雅,“鸦”的古字。 | 《廿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文樱宣读报告,台下静听,一时雅雀无声的,但闻时钟叮当。” |
xiāo shēng bì yǐng销声避影 | 犹言销声匿迹。 | 唐·孙揆《令应传》:“妾又以夫族得罪于天,未蒙上帝昭雪,所以销声避影,而自困如是。” |
huì shēng huì yǐng绘声绘影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五卷:“绘声绘影,字字阴森,绿人毛发,真乃笔端有鬼。” |
xū zhāng shēng shì虚张声势 |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 | 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
mēn shēng bù xiǎng闷声不响 | 不言不语,一声不响。 | 梁实秋《吸烟》:“我没有选择黄道吉日,也没有诹访室人,闷声不响的把剩余的纸烟一古脑儿丢在垃圾堆里。” |
shēng míng láng jí声名狼藉 | 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
yuàn shēng yíng lù怨声盈路 | 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 | 《魏书·高肇传》:“肇既当衡轴,每事任己,本无学识,动违礼度,好改先朝旧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黜勋人。由是怨声盈路矣。” |
shě shí tīng shēng舍实听声 | 不察实际,只听虚名。 |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周显拘时,故苏秦;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
bēi shēng zài dào悲声载道 | 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 | 太平天国 洪秀全《誓师檄文》:“妇叹童呼,悲声载道;酷刑厚敛,怨气冲天。” |
zài dào yuàn shēng载道怨声 | 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 | 清·感惺《断头台·受献》:“笑雌黄舌饶,黑符心骄,绿豆儿眼小,博得个载道怨声碧汉高。” |
sòng shēng zǎi dào颂声载道 | 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不但山西百姓颂声载道,就是山西官员,从巡抚以下,也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 |
shēng yù shí bèi声誉十倍 | 比喻声望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
shēng sè jù lì声色俱厉 |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 《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xiū shēng měi yù休声美誉 | 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
yǎ kǒu wú shēng哑口无声 |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同“哑口无言”。 | 《再生缘》第三九回:“话说孟夫人听了这些言语,只气的哑口无声。” |
shēng sè quǎn mǎ声色犬马 |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
rěn qì tūn shēng忍气吞声 | 忍: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不能说出来。 | 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
shēng zhāng shì lì声张势厉 | 张:伸张,扩张;厉:猛烈。指声势烜赫。 | 清·曾国藩《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是时何坤柄国,声张势厉,家奴称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
shēng míng láng jí声名狼籍 | 形容名望声誉败坏到了极点,不可收拾。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 |
xiào mào shēng yīn笑貌声音 | 笑貌:表情;声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
yā què wú shēng鸦鹊无声 | 形容非常静。同“鸦雀无声”。 | 《痛史》第二回:“此时只觉得静悄悄的鸦鹊无声。” |
shēng sī lì jié声嘶力竭 | 嘶:哑;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 | 《晚清文学钞 轰天雷》:“北山大哭,哭得声哑力竭,倒是嫂嫂劝住了。” |
qì bù chéng shēng泣不成声 |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