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元老,(生卒年待考),号幽兰居士,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学家。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今开封)居住二十余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自作序。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 孟元老的诗文(1篇)孟元老的名句(0条)〕孟元老,原名孟钺,是孟昌龄的第四子,现在仅能据其绍兴十七年撰成《梦华录》,了解其生平大概。
孟元老在序中说,自幼随父亲宦游南北。宋徽宗崇宁癸未(一一〇三),来到京师,居住在城西的金梁桥西夹道之南。在京城中,孟元老逐渐长大成人。成年后,孟元老是否做过官,他在序中语焉不详,后人颇多猜测。
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下,开封数次被围。靖康癸未(一一二六),徽宗、钦宗被金军虏去北方,史称「靖康之难」。第二年,孟元老离开东京开封南下,避地江左,遂终老此生。孟元老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之后,终年在六十岁以后,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靖康之变,中原人士大多随朝廷南下,避地两浙,故国故乡之思时刻萦绕心头。宋人周煇《清波别志》说「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孟元老避地江南的数十年间,寂寞失落中也时常暗想当年东京繁华,心中无限惆怅。孟元老在与年轻人谈及东京当时繁华,年轻人「往往妄生不然」。为了不使谈论东京风俗者失於事实,让后人开卷能睹东京当时之盛况,故而孟元老在怅然中提笔追忆东京当年繁华,编次成集,於南宋绍兴十七年撰成《东京梦华录》。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东京梦华录》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一一〇二~一一二五)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大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与同时代的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一样,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成书时间
孟元老在崇宁癸未(崇宁二年,1103年)入京师,靖康丙午(靖康元年1126年)南迁。在淳熙丁未(1187年)才有《梦华录》的刊本。
本名考证
如清代藏书家常茂徕以为孟元老可能就是为宋徽宗督造艮岳的孟揆。理由是:《梦华录》遍录东京之名胜佳景,而於艮岳却一字不提。艮岳是徽宗宣和时东京汴都的一大名胜,徽宗为造艮岳,专门徵发花石纲,穷奢极欲,劳民伤财,直接导致方腊起义。内忧刚平息,外患接踵而来,北宋灭亡,生灵涂炭,繁华之东京遂成华胥一梦。虽说孟揆只是艮岳的宦官,但也难逃罪责。故而在写此书时既不敢提及艮岳,也隐瞒了自己的真名。常茂徕的猜测并无确实的根据。但从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十分熟悉东京的宫廷生活,其身分职务可想而知。尽管作者在书末的按语中说:「凡大礼与禁中节次,但尝见习按,又不知果为如何。」一般以为这只是通常的谦约之词,也可能是作者藉以隐蔽身分之言。或许孟元老曾任小京官,故熟悉皇宫内府的情况。笔者即取此说。当然,也有研究者据此作出不同的判断,认为若无事实依据,仅以猜测难下定论。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
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