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wēi bù zú lù微不足录 | 微:小;录:记录。渺小得不值得记上一笔。 | 《新五代史·唐庄宗纪》:“而夷狄无文字传记,朱邪又微不足录,故其后世自失其传。” |
lǚ zú chà jiān履足差肩 | 足与足,肩与肩相接近,形容极亲近。 | 南朝·梁·王道孺《与何炯书》:“岂复得与二三士友,抱接膝之欢,履足差肩,摛绮糓之清文,谈希微之道德。” |
zhuó yīng zhuó zú濯缨濯足 | 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
āi jiān bìng zú挨肩并足 | 形容人群拥挤。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那山中远近人家,都晓得高家新女婿才貌双全,竞来观看,挨肩并足,如看神会故事的一般热闹。” |
yú cháng yàn zú鱼肠雁足 | 泛指书信。 | 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唐 马总《意林》卷一:“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
yàn zú liú shū雁足留书 | 大雁脚上系有书信。 | 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
shù zǐ bù zú yǔ móu竖子不足与谋 | 竖子:小子;谋:计议,商量。这小子不足以商量大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zhì zú yì mǎn志足意满 | 犹志得意满。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恒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满。” |
jiā jǐ rén zú家给人足 | 给:丰足、富裕。家家富裕;人人饱暖。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
pǐn tóu tí zú品头题足 | 亦作“品头论足”。①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②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生]遥见有女子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众曰:‘此必阿宝也。’趋之,果宝也。审谛之,娟丽无双。少倾人益稠。女起遽去。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 |
zú bù yú hù足不逾户 | 见“足不出户”。 | 《南齐书·高逸传·何求》:“仍住吴,居波若寺,足不逾户,人莫见其面。” |
fēng yī zú shí丰衣足食 | 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 | 五代 齐已《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
qīng kē wèi zú倾柯卫足 | 《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后因以“倾柯卫足”指善于保护自己。 | 《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 |
shǒu zú shī cuò手足失措 |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 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心神靡宁,顾已惭觍,手足失措。” |
zú gāo qì qiáng足高气强 | 见“足高气扬”。 | 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伐卫》:“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 |
huà shé tiān zú画蛇添足 | 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
bù zú chǐ shǔ不足齿数 | 足:值得。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 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 |
bù zú guà chǐ不足挂齿 | 不足:不值得;挂齿:说起;提到;挂在口上。不值得在口头上一提。用于对人表示轻蔑;也用于对己表示自谦。也作“不足齿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叔孙通传》:“此皆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
shǒu wǔ zú dǎo手舞足蹈 | 蹈:跳动。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乐则生矣,全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人心不足蛇吞象 |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 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
zú yīn qióng rán足音跫然 |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 《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sǐ bù zú xī死不足惜 |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 《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
mó dǐng zhì zú摩顶至足 | 犹摩顶放踵。 | 南朝·梁·吴均《行路难》:“摩顶至足买片言,开胸沥胆取一顾。” |
hé zú jiè yì何足介意 | 何:怎么;介意:放在心上。指没有必要放在心上。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度尚传》:“所亡少少,何足介意!” |
ài zú ài shǒu碍足碍手 | 同“碍手碍脚”。 | |
wéi shé huà zú为蛇画足 |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 |
jūn shǒu jiǎn zú皲手茧足 | 手皲裂,足生茧。形容竭尽全力。 | 清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凡可以愈愚者,将竭力近气、皲手茧足以求之。” |
dùn zú shī sè顿足失色 | 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 |
bù zú jiè yì不足介意 | 不值得放在心上。 | 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
yí yǒu zú wú移有足无 | 指用多余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 | 宋 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 谘目三》:“运动四国,权衡万货,平准其价,移有足无,然后天下之务举矣。” |
yǐn shǒu tóu zú引手投足 | 比喻出微力便能援救别人。语本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 语出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
yù mín zú guó裕民足国 | 使人民富裕,国家丰足。 | 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
yáo shǒu dùn zú摇首顿足 | 摇着头,跺着脚。非常懊恼或惋惜的神态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必为我国之祸!” |
zhī zú bù rǔ知足不辱 |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 先秦 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yí rán zì zú怡然自足 |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 《西湖佳话·孤山隐迹》:“三十余年,而从无一日不怡然自足,诚心甘心于隐,而非假借也。” |
yī fēng shí zú衣丰食足 | 丰:丰富;足:足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明·杨柔胜《玉环记·玉箫叹怀》:“谁似你衣丰食足口头肥。” |
dǐ zú ér wò抵足而卧 | 抵:碰撞,相触;抵足:脚挨着脚。脚与脚相触地同睡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
zú dǎo shǒu wǔ足蹈手舞 | 犹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 | 唐·陆贽《圣人苑中射落飞雁赋》:“闻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骇心惕。” |
dù kǒu guǒ zú杜口裹足 | 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
bǎi zú zhī chóng百足之虫 | 百足:一种多节多足的爬虫,即马陆。比喻有实力基础的势力,虽一时败落,但不会很快彻底垮台。也指某一恶势力被摧垮后余孽尚存。 | 明 徐学谟《归有园尘谈》:“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则为过街老鼠;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则为百足之虫。” |
zú jiǎn shé bì足趼舌敝 | 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 清·叶廷琯《吹网录·宁古塔纪略》:“至汉槎赐环之事,桭臣言同社诸公,如宋右之相国……固不忘故旧,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兹举者,则大冯三兄之力居多。” |
zhòng zú píng qì重足屏气 | 谓畏惧之甚。 | 《宋书·柳元景传》:“师祖严暴无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太宰江夏王义恭及诸大臣,莫不重足屏气,未尝敢私往来。” |
bīng jīng liáng zú兵精粮足 |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
bù zú wéi lǜ不足为虑 | 足:值得;虑:忧。不值得忧虑担心。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卫臻传》:“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 |
zhòng zú lèi xī重足累息 | 同“重足屏气”。 | 《梁书·柳忱传》:“朝迁狂悖,为恶日滋,顷闻京师长者,莫不重足累息。”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三:“于是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 |
jí zú xiān dé疾足先得 |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jì huò shì zú计获事足 | 犹言如愿以偿。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劭传》:“苟欲中国珍货,计获事足,旋踵为害,非为畏威怀德。” |
shé zú fù zhào折足覆餗 | 《易 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 《周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
qī zú bā shǒu七足八手 | 见“七脚八手”。 | 沙汀《替身》:“这时候,那个可怜的盐客,已经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
jiā yīn rén zú家殷人足 | 家家富裕,人人丰足。 |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
zhì zú yǐ shì fēi,biàn zú yǐ xíng shuì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 | 智:智谋,指巧诈,诡辩。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 | 汉·刘向《说苑·臣术》:“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 |
qiāo zú kàng shǒu跷足抗手 | 手舞足蹈貌。 | 明·张居正《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与成王贤,其委任公不在周公下,薄海内外皆跷足抗手,歌颂盛德。” |
xié jiān lěi zú胁肩累足 | 胁肩:耸起肩膀;累足:并着双脚。缩着肩膀,重迭着脚(不敢正立)。形容恐惧的样子。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王濞传》:“尝患见疑,无以自白,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 |
lěi zú chéng bù累足成步 | 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 |
gāo cái jié zú高材捷足 | 高材:才能高;捷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 《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zhòng zú yī jì重足一迹 | 见“重足一迹”。 | 《汉书·佞幸传·石显》:“自是公聊以下畏显,重足一迹。”颜师古注:“言极恐惧,不敢自宽纵。” |
bù zú yǔ móu不足与谋 | 与: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tuō zú wú mén托足无门 | 托足:立足。指没有落脚安身之处。 |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
qí zú bìng chí齐足并驰 | 驰:疾行,驰驱。并行前进,不分先后。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
zhuī yīng dùn zú椎膺顿足 | 同“椎胸顿足”。 |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难怪个个中国青年读《女神》,没有不椎膺顿足,同《湘累》里的屈原同声叫道——哦,好悲切的歌词!” |
bù yī ér zú不壹而足 | 见“不一而足”。 | 《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 |
fǔ yīng dùn zú抚膺顿足 | 抚膺:拍着胸膛;顿足:以脚跺地。形容悲痛或悔恨的样子。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荆公展转寻思,抚膺顿足,懊悔不迭。” |
dùn zú liè ěr顿足捩耳 | 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 宋·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
dé mǎ shé zú得马折足 | 见“得马生灾”。 | 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见“得马生灾”。 |
qí zú bìng qū齐足并驱 | 谓齐头并进,不分高下。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彭羕传》:“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 |
zhèn yī zhuó zú振衣濯足 | 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 晋·左思《咏史》诗之五:“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
dǐ zú tán xīn抵足谈心 | 抵足:指同床安睡。谓抵足而眠,彻夜长谈。形容亲切深厚的情谊。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8回:“此荒港又不知离城多远……不如竟在弟船过夜,抵足谈心。” |
wèi zú wéi dào未足为道 | 足:值得。不值得一提。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长髭旷禅师法嗣》:“若与他作对,即是心境两法能所双行,便有种种见解,亦是狂慧,未足为道。” |
qiāo zú ér dài跷足而待 | 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 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
chì shéng wǎn zú赤绳绾足 | 赤绳:红绳;绾:系。指男女结成婚姻。 | 明·张景《飞丸记·盟寻泉石》:“想赤绳绾足再难逃,只愿得同谐到老,历天长地久,永把琴瑟调。” |
shén wán qì zú神完气足 | 精神饱满,气息充足。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回:“文字不相上下,神完气足,俱是作家。” |
zú jiǎn shǒu zhī足茧手胝 | 谓由于辛劳而使手和脚上生了老茧。 | 明·王志坚《表异录·言动》:“行役之劳曰足茧手胝。” |
tián rán zì zú恬然自足 | 谓胸中恬淡,无处不感到满足。 | 《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故和靖能高卧孤山,而足迹不入城市者二十余年,而从无一日不恬然自足,诚甘心于隐,而非假借也。” |
shù shǒu shù zú束手束足 | 见“束手束脚”。 | 艾芜《百炼成钢》第二章:“就是该死的炉顶化了,限制了他,使他在调整煤气空气方面,简直束手束足,不敢随便动一下指头。” |
dǐng zú ér jū鼎足而居 |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
wèi zú qīng zhòng未足轻重 | 谓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 明·沈德符《野获编·科杨·京考官被劾》:“王文成后日功名不必言,即杨廉亦至南礼部尚书,溢文格,则言官白简,亦未足轻重。” |
fǔ yīng dùn zú拊膺顿足 | 捶胸跺脚。形容哀痛之极。 | 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叹骨肉拊膺顿足,曷胜哀痛。” |
zhī zú zhī jì知足之计 | 指以知道满足为处世应变的计策。 | 东汉·班固《汉书·强德传》:“德持老子知足之计。” |
bù zú wéi dào不足为道 | 足:值得;道:说。不值得一说。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此女棋本下劣,枉得其名,不足为道。” |
chē chén mǎ zú车尘马足 | ①指车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车骑。敬称对方时亦用之。 |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
gāo cái jí zú高才疾足 | 同“高才捷足”。 | 宋·陈杰《金石客》诗:“高才疾足长叹息,御卿无权挽无力。” |
bǎi zú bù jiāng百足不僵 |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章炳麟《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即观今日缅甸,已并于英,而本邦土司,以弹丸黑子之地,犹足自保,非人自为首、百足不僵之势耶!” |
zú zú yǒu yú足足有余 | 形容充足、宽裕,支用不完。 | 《新华日报》1954.10.31:“家庭生活足足有余。” |
mò cuò shǒu zú莫措手足 |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 《明史·杨守随传》:“天下嗷嗷,莫措手足。” |
jiǔ zú fàn bǎo酒足饭饱 | 酒喝个足;饭吃个饱。 |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抉饭饱,走不动。” |
qiào zú kě dài翘足可待 | 翘足:抬起脚。一举足的时间内即可等到。比喻很快就能实现。 | 清·夏燮《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种种危亡,翘足可待,又安有扫荡廓清之日。” |
shěng yòng zú cái省用足财 | 省:减少,节约;足:充实。减省费用,积聚财富。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轻关易道,通商宽衣,懋穑劝分,省用足财。” |
cè zú qí jiān厕足其间 | 厕足:插足。在里面插一脚。 | 鲁迅《月界旅行辩言》:“绝无一女子厕足其间,而仍光怪陆离,不感寂寞,大为超俗。” |
qīn ruò shǒu zú亲若手足 | 手足:指兄弟。像兄弟一样的亲密。 | 《金史·谢库德》:“欢都、冶诃及劾者、拔达、盆纳五人者,不离左右,亲若手足,元勋之最著者也。” |
yǎn ěr dùn zú撧耳顿足 | 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 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
shuāng zú chóng jiǎn双足重茧 | 形容奔走劳苦。 | 《淮南子 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 |
zhī jiān jiǎn zú胝肩茧足 | 指艰辛劳作。 | 明宋濂《瞿员外墓志铭》:“凡负贩者必多给其直,家人怪问其故,府君曰:‘彼人胝肩茧足以求升合利,吾忍与之较耶?” |
qióng rán zú yīn跫然足音 |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 《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ué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文选 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 《诗经 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zú chǐ jiā èr足尺加二 | 比喻过分、过头。 | 高阳《慈禧前传》十:“在恭王自己接见的贺客中,有人说要请大格格出来,以公主的身份,接受叩贺;只这原是足尺加二的趋奉,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马屁拍在马脚上’,惹得恭王大为不悦。” |
cí jiǎn yì zú辞简意足 | 简:简要;足:充实,完备。文词简要而内容充实。 | 元·白珽《湛园静语·叶水心》:“如此数卷,辞简意足,一坐骇然。” |
chuí xiōng dùn zú捶胸顿足 | 捶:敲打;顿:跺。两拳捶打胸部;两脚跺着地。形容焦急、痛楚、悔恨的神态。 | 明 李开先《闲居集 昆仑张诗人传》:“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实然,捶胸顿足,若不欲生。” |
chuí xiōng diē zú捶胸跌足 | 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 |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老翁捶胸跌足道:‘眼面前错过了仙缘,悔之何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