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jiàn fèng jiù zuān见缝就钻 | 比喻到处钻营或利用各种空子。 | |
dòng jiàn zhèng jié洞见症结 | 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见症结矣。” |
tú qióng bǐ xiàn图穷匕见 |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qíng xiàn lì qū情见力屈 | 情:真实情况;见:通“现”,暴露。指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 《汉书 韩信传》:“今足下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情见力屈,欲战不拔,旷日持久,粮食单竭。” |
dà rén bù jiàn xiǎo rén guài大人不见小人怪 | 怪:责备,埋怨。指地位高对地位低的过错不见怪,加以原谅。 | 陈荫荣《兴唐传·闹花灯》第12回:“常言道:大人不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行船。一为他们无知,二看卑职面上,您就恕过他们吧。” |
jiàn rén jiàn zhì见仁见智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zhì zhě jiàn zhì,rén zhě jiàn rén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 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 语出《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
jiàn zhì jiàn rén见智见仁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
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
lì lì kě jiàn历历可见 | 历历:分明、清楚。看得清清楚楚。 | 宋 洪迈《夷坚甲志 郑邻再生》:“殿前挂大镜,照人心腑,历历可见。” |
kāi kǒu jiàn hóu lóng开口见喉咙 | 犹言开口见心。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 明·唐顺之《与洪方洲书》:“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wéi路见不平,拔剑相为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zhù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明·洪楩《杨温拦路虎传》:“今见将军,乃是我恩人,却在此被劫,自当效力相助!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
yàn què zhī jiàn燕雀之见 | 比喻浅薄的见识。 | 清·戴名世《朱翁诗序》:“[翁]乃欲为鸿飞之冥冥,于人世已不复置其一喙,而吾犹呶呶焉为之悲怜其遇,其犹燕雀之见也夫!” |
jiàn què zhāng luó见雀张罗 | 比喻设圈套诱骗。 | 《红梨记·踏月》:“则怕他指山卖磨,见雀张罗,满口儿如蜜钵,心如逝波。” |
jiàn qiào dà fāng见诮大方 | 见“见笑大方”。 | 清·吴趼人《<两晋演义>序》:“庶几不以小说家言见诮大方,而笔墨匠亦不致笑我之浪用其资料也。” |
jiàn tù gù quǎn见兔顾犬 | 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
jiàn tù fàng yīng见兔放鹰 |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
pái shā jiàn jīn排沙见金 | 见“排沙简金”。 | 清·项穆《书法雅言·资学·附评》:“观其纤浓诡厉之态,犹排沙见金耳。” |
yī dù zhāo shé yǎo,pà jiàn duàn jǐng suǒ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jiàn yì bì wéi见义必为 | 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 | 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
yú fāng zhī jiàn榆枋之见 | 榆枋,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 | 《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míng bai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 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zhēng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 《醒世恒言 蔡瑞虹忍辱报仇》:“相公所见极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这几日何如好过!” |
ěr wén yǎn jiàn耳闻眼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
pù shū jiàn zhú曝书见竹 | 谓睹物思人。 | 清·浦起龙《<史通通释>序》:“网搜佣钞,敦复力最勤,未卒事病亡,每一展卷,不胜曝书见竹之感。” |
xiǎo zhōng jiàn dà小中见大 | 指从小事中可以窥见到更大的问题或更深的道理。 | 清·沈复《浮生六记》第二卷:“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
shī jū lóng xiàn尸居龙见 | 居:静居;见:出现。静如尸而动如龙。 | 《庄子 在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 |
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听而无闻,视而无见 | 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 | 《鹖冠子·度万八》:“知无道,上乱天文,下灭地理,中绝人和,治渐终始,故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白昼而暗,有义而失谥。” |
shuò jiàn bù xiān数见不鲜 |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 |
shén lóng jiàn shǒu bù jiàn wěi神龙见首不见尾 |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 清 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míng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八回:“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guǎ jiàn xiǎn wén寡见鲜闻 | 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 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俚人不知,寡见鲜闻。” |
lǚ jiàn bù xiān屡见不鲜 | 屡:多次;鲜:新奇。多次见到就不觉得新奇了。也作“数见不鲜。” | 鲁迅《而已集 略谈香港》:“第二条是‘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 |
lěi jiàn bù xiǎn累见不鲜 | 形容数量多,见怪不怪。 | |
è hǔ jiàn yáng饿虎见羊 | 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见了,犹如饿虎见羊,不勾大嚼,顷刻吃个干净。” |
chǒu xí fù miǎn bù dé jiàn gōng gū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 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
rì jiǔ jiàn rén xīn日久见人心 | 日子长了,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怎样。 | 《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却不是完全名节一个贤宰相,垂之史册,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 |
gè zhí suǒ jiàn各执所见 | 执:坚持。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 宋·钱易《南部新书》:“凡中书有军国政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
lüè jiàn yī bān略见一斑 | 略:大致;斑:斑纹。大致可以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从见到的一点可以推知事物的全部。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
qiū shàn jiàn juān秋扇见捐 | 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 汉 班婕妤《怨歌行》诗:“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月明,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
qiū háo jiàn juān秋毫见捐 | 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早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 |
míng chá qiū háo,bù jiàn yú xīn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yī rì bù jiàn,rú gé sān qi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ēn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qīng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 分外:格外;眼青:亲热。形容恩人见面,格外亲热。 |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侯官县烈女歼仇》:“尝言恩人相见,分外眼青。姚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
bō yún wū jiàn qīng tiān拨云雾见青天 | 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
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
yī jiàn rú gù一见如故 | 故:故人;老朋友。初次相见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彼此一接触就情投意合。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
dòng jiàn dǐ yùn洞见底蕴 | 洞:深入,透彻;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 | 宋·刘克庄《待制徐侍郎神道碑》:“拘摧检核,洞见底蕴,不胜钦叹。” |
ài jiàn xì wén僾见忾闻 |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
hǎi kū jiàn dǐ海枯见底 | 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 | 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
bā miàn jiàn guāng八面见光 | 形容人非常世故,各方面都能应付得很周到。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八面儿见光,包罗万象,把个铁铮铮的十三妹倒寄放在那里为起难来了。” |
jiàn qián yǎn hóng见钱眼红 | 见“见钱眼开”。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其中最易辨的,就只那双贼眼,因他见钱眼红,所以易辨。” |
jiàn zhī bù qǔ,sī zhī qiān lǐ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 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二八:“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张协状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买本看。” |
lǎo shǔ jiàn māo老鼠见猫 | 比喻十分惧怕。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月英见了焦氏,犹如老鼠见猫,胆丧心惊,不敢不跟着他走,到家又打个半死。” |
jiàn guài bù guài见怪不怪 | 看见奇怪的事也不以为怪;能泰然处之。指遇事沉稳不慌。 | 宋 洪迈《夷坚三志 己 姜七家猪》卷二:“畜生之言,何足为信,我已数月来知之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
jiàn kū xīng bēi见哭兴悲 |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谓产生同情心。 | 明·梅鼎祚《玉合记·还玉》:“迟共疾,俺敢侍寻生替死,自古道见哭兴悲。” |
qiān yī zhǒu jiàn牵衣肘见 | 谓牵动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体。语本《庄子·让王》:“曾子居卫……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绝缨,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 语出《庄子·让王》:“曾子居卫……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绝缨,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
jiàn shì fēng shēng见事风生 | 谓遇事雷厉风行。 | 东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
yǐ xiǎo jiàn dà以小见大 |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 老舍《赵子曰》:“这样的事实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设,可是以小见大,这几件小事不是没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义的人们所能办到的。” |
jiàn fēng shǐ fān见风使帆 | 同“见风使舵”。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幸喜写了凭据的二万头,中丞已允,卸了我的干系。别事见风使帆,再作道理。” |
qiǎn wén xiǎo jiàn浅闻小见 | 闻:见识。学问浅薄,见解不高。 | 明·王守仁《尊经阁记》:“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 |
pī yún jiàn rì披云见日 | 披:劈开。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5回:“拔诸九幽,登之上第,披云见日,立地登天。” |
pí xiàng zhī jiàn皮相之见 | 皮相:从表面上看。没有说到点子上的肤浅看法。 | 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种皮相之见,不识何以竟能深入人心而牢不可拔。” |
pí fū zhī jiàn皮肤之见 | 见:见解,见识。指肤浅的见解。 | 宋·阮逸《<文中子>序》:“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
jiàn wù bù qǔ,shī zhī qiān lǐ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 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 | 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
zhǐ jiàn shù mù,bù jiàn sēn lín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 毛泽东《矛盾论 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
jiàn shù bù jiàn lín见树不见林 | 只看见眼前的树木,却看不到背后的森林。 | |
jīng jiàn hài wén惊见骇闻 | 见“惊耳骇目”。 | 清·刘大櫆《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
duō jiàn guǎng shí多见广识 | 见闻多,知识广。 | 《水浒传》第七四回:“话说这一篇诗,单道着燕青。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 |
shēn zhī zhuó jiàn深知灼见 | 灼:明亮。深邃的知识,透彻的见解。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5回:“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深知灼见,确然无疑。” |
yī kǒng zhī jiàn一孔之见 | 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 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
yī piān zhī jiàn一偏之见 | 偏于一面的见解。 | 《宋史·刘述传》:“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 |
jiàn yē fèi shí见噎废食 | 比喻遇到偶然挫折就停止应作的事。 | 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此皆见噎废食之说,究竟书可竟弃,仕可尽废乎?” |
huàn nàn jiàn zhēn qíng患难见真情 | 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 邓小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患难见真情。” |
shā rén bù jiàn xuè杀人不见血 | 杀了人不露一点痕迹。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乃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
tú qióng bǐ shǒu xiàn图穷匕首见 | 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 《战国策 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zì zhī ér bù zì jiàn自知而不自见 | 自知:有自知之明;自见:自我显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 | 春秋·楚·李耳《老子·德经》:“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 |
tīng jiàn fēng jiù shì yǔ听见风就是雨 | 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
jīng fēng yǔ,jiàn shì miàn经风雨,见世面 | 经过许多磨难,见多识广。形容人的生活阅历丰富。 | 毛泽东《组织起来》:“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 |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八字没见一撇 |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
jiā jiàn hù shuō家见户说 | 每家每户都知道。 | 《后汉书·赵典传》:“天下不可家见而户说也。” |
zhuō jiān jiàn shuāng,zhuō zéi jiàn zāng捉奸见双,捉贼见赃 |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须同时抓住奸夫淫妇,捉拿盗贼必须同时抓住赃物。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jiàn suǒ bù jiàn见所不见 | 见“见所未见”。 | 汉·扬雄《法言·渊骞》:“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章亦不足为矣。” |
jiàn suǒ wèi jiàn见所未见 | 见到从来未见到的。形容所见者颇为新奇。 | 汉 扬雄《法言 渊骞》:“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章亦不足为矣。” |
zhuō jiān jiàn shuāng,zhuō zéi jiàn zāng,shā rén jiàn shāng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 | 奸:通奸;赃:赃物。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lì gān jiàn yǐng立竿见影 |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功效。 | 宋 朱熹《参同契考异》中篇:“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 |
jiàn yì dāng wéi见义当为 | 见“见义必为”。 |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赵实见义当为,不行邪径,就加你为吉阳县令。” |
jiàn shǐ zhī zhōng见始知终 | 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能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
chǒu xí fù shǎo bù dé jiàn gōng pó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 | 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只得脱袍解带,免冠徒跣,跪于门外。” |
chú ráo zhī jiàn刍荛之见 |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
hài rén wén jiàn骇人闻见 | 见“骇人视听”。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
jiàn wēi zhī zhù见微知著 | 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jiù路见不平,拔刀相救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金竹寺》:“路见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萨赏其义侠,故远导幻影以生之。” |
qíng jiàn zhōu jié情见埶竭 | 同“情见势屈”。 | |
qū qū zhī jiàn区区之见 | 区区:微小。狭隘的见识。 |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若腐儒区区之见,句束而字缚之,援引以附会古人,反失古人之真矣。” |
kēng kēng zhī jiàn硁硁之见 |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
liǎo liǎo kě jiàn了了可见 | 了了:了然,清楚。清清楚楚,完全可以看得见。 | 金 元好问《客意》:“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