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fēi cháng zhī móu非常之谋 | 非常:不平常。不是一般的阴谋。指阴谋篡夺帝位。 | 《汉书·孝成赵皇后传》:“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 |
fēi qián bù xíng非钱不行 | 指官场黑暗,贪污成风,办事没有钱打通关节是行不通的。 | 唐·张鷟《朝野佥载》:“愔问故,答曰:‘当今之选,非钱不行。’” |
xīn fēi xiàng yì心非巷议 | 心里不满,而在私下议论。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 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
fēi wǒ zú lèi非我族类 | 族类: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 | 《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
suì fēi wén guò遂非文过 | 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错。 | 汉荀悦《汉纪 昭帝纪》:“遂非文过,知而不改。”《孟子 公孙丑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xīn fēi mù shí心非木石 | 木石:木头和石头。指人有思想感情,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 《周书·文帝纪》:“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 |
wú kě fēi nàn无可非难 | 无可指责。 | |
xí fēi chéng shì习非成是 |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 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
mào shì qíng fēi貌是情非 | 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 | 《与僧正教》:“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 |
fēi qǐng mò rù非请莫入 | 没有被邀请不要进入。 | |
shì fēi dé shī是非得失 | 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 | 宋·朱熹《辞免兼实录院同修撰奏状》:“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无史学,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实有善善恶恶之心。” |
xīn bàng fù fēi心谤腹非 | 口里不说,心里谴责。指暗地里反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 |
fēi xī shì jīn非昔是今 | 昔:过去。今:现在。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 | 《宣和书谱·隶书叙论》:“秦并六国一统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
qiān jīn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yè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 《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
zhòng duō fēi yī众多非一 | 指类别甚多,不止一种。 | 汉 王充《论衡 别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庙,众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
miàn shì xīn fēi面是心非 | 谓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9回:“从来人面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 |
fēi pí fēi xióng非罴非熊 | 罴:熊的一种。不是熊也不是罴。旧指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 清·张岱《祭少师朱恒岳公文》:“公之功烈,如岳如嵩,公之遇合,非罴非熊。” |
fēi tóng xiǎo kě非同小可 | 小可:寻常;一般。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可忽视。也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 | 元 关汉卿《魔合罗》第三折:“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 |
fēi cǐ jí bǐ非此即彼 | 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 张平《抉择》:“非此即彼,别无选择。” |
fēi wǒ zú lèi,qí xīn bì y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族类:同族人;异:不同。不是我们同族的人,跟我们不是一条心。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
xiáo luàn shì fēi淆乱是非 | 淆乱:混淆,混乱。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该大臣等相顾不发一策,事事仰劳神算,已属全无心肝,乃犹徇情掩饰,淆乱是非,致令外议沸腾。” |
jiàn guài fēi guài,qí guài zì hài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 怪:奇异的。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 | 明·无名氏《白兔记·牧牛》:“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
miàn cóng fù fēi面从腹非 | 从:听从,顺从。表面顺从,心里反对。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3回:“世兄果不嫌家伯语重,何难回头是岸,万不可面从腹非。” |
fēi yì rén rèn非异人任 | 异人:别人;任:承担。不是别人的责任。表示某事应由自己负责。 |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年》:“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其目,非异人任,寡人也。” |
mào shì xīn fēi貌是心非 | 见“貌是情非”。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汝近乃作负心事,知从前规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复畏汝矣。” |
sòng gǔ fēi jīn颂古非今 | 颂:颂扬;非:非难;反对;今:现代。颂扬古代的;非难和反对现代的。 | 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
miàn yù bèi fēi面誉背非 | 见“面誉背毁”。 | 《宋史·范杲传》:“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 |
zhī zhī fēi nán,xíng zhī bù yì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唐·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唯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 |
gǔ shì jīng fēi古是今非 | 古代、现在的是非得失。指评论从古到今的功过曲直。 | 元·马致远《青衫泪》:“一个待咏月嘲风,一个待飞觞走斝,谈些古是今非,下学上达。” |
ruò yào bù zhī,chú fēi mò wéi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
fēi wǒ mò shǔ非我莫属 | 莫:没有;属:隶属。除我以外不能属于任何人。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以为非我莫属也。” |
shì fēi jù jiàn饰非拒谏 | 饰:掩饰;非:错误;谏:直言规劝。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 《荀子 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
gōng guò shì fēi功过是非 | 功绩与过错,正确和谬误。 |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 |
cháng ào shì fēi长傲饰非 | 滋长骄傲、掩饰过错。 | 清·陈确《答张考夫书》:“怙恶不悛,长傲饰非者,古下愚不肖之流。” |
héng huò fēi zāi横祸非灾 | 犹言横殃飞祸。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只为那当年认了个不良贼,送的俺一家儿横祸非灾。” |
shì shì fēi fēi是是非非 | 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 先秦 荀况《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
fēi xíng bī kǎo非刑逼拷 | 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他非刑逼拷,打死平民,纳贿诈财。” |
zhì fēi wén shì质非文是 | 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 汉 扬雄《法言 吾子》:“其文是也,其质非也……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
wú shì shēng fēi无事生非 | 非:是非。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无事生非的强盗。” |
shì fēi zì yǒu gōng lùn是非自有公论 | 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 | 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
rén fēi wù shì人非物是 | 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 清·洪昇《长生殿·寄情》:“蓬莱院月悴花憔,昭阳殿人非物是。” |
fēi tōng xiǎo kě非通小可 | 非:不;通:同“同”;小可:寻常,一般。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视。 | 《永乐大典戏文·<小孙屠·朱令史诬陷孙必达>》:“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
rén fēi mù shí人非木石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 |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溥:通“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jīn shì xī fēi今是昔非 | 见“今是昨非”。 |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
jù jiàn shì fēi拒谏饰非 | 谏:劝告;饰:遮掩;遮盖;非:错误。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 荀况《荀子 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
wéi fēi zuò è为非作恶 | 见“为非作歹”。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为非作恶之人,前来扰乱我的公事,对也不对?” |
chǐ bì fēi bǎo尺璧非宝 | 璧:中有孔的扁圆形玉器。直径一尺的璧玉并不珍贵。 |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
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病玉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到了日后,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 |
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shuō shì tán fēi说是谈非 | ①评说是非。②指搬弄口舌。 | 元·无名氏《点绛唇·赠妓》:“不问生熟办酒食,他便要异盏传杯,说是谈非,斜眼相窥。” |
sǐ yú fēi mìng死于非命 |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
fèi fēi qí zhǔ吠非其主 | 吠:狗叫。狗朝着外人乱叫。旧比喻各为其主。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
fēi fèn zhī xiǎng非分之想 | 分;本分。超出本分的想法;不安分的念头。指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奢望。 | 鲁迅《花边文学 命运》:“不信运命,学不能‘安分’,穷人买奖券,便是一种‘非分之想’。” |
guó shì rì fēi国是日非 | 国是:国事;非:不是。国家大事一天比一天坏。 |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卷:“自是朝政反复,国是日非,卒至夷虏之祸。” |
hù guò shì fēi护过饰非 | 掩护错误、文饰过失。 | 《清史稿 和珅传》:“和珅率对不以实,诏斥护过饰非,革职留任。” |
fēi tóng xún cháng非同寻常 | 寻常:平常。不同于平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况且他也是王爷之分,非同寻常可比。” |
wù zuò fēi wéi误作非为 | 犹言胡作非为。 | 太平天国·洪仁玕《诛妖檄文》:“况尔等为兵为勇之人,多系平日误作非为,是以借兵勇以为逃死之地。” |
fēi rén bù chuán非人不传 | 非:不是;传:传授。不是适当的人就不传授。 | 《宣和书谱·行书·祭京》:“大抵学者用笔有法,自古秘之,必口口亲授,非人不传。” |
zhōng fēi chí zhōng wù终非池中物 | 池中物:比喻蛰处一隅、脚无大志的人。比喻总有出头的一天。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
ài fēi qí dào爱非其道 | 道:方法。对某人很亲爱,方法不对头。指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 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 |
shì fēi yǎng guò饰非养过 | 见“饰非遂过”。 | 宋·叶适《法度总论》:“及其崛然自见者,犹皆自有为国之意,便其下无饰非养过之心。” |
shì fēi suí guò饰非遂过 | 粉饰错误,养成过失。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审应》:“公子食我之辨,适足以饰非遂过。” |
fù fēi xīn bàng腹非心谤 | 心怀不满,暗中发泄。 | |
shēn fēi mù shí身非木石 | 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
shì fēi qí lún儗非其伦 | 谓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语本《礼记 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 |
rě shì zhāo fēi惹是招非 | 引起麻烦之事。 |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孩儿,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过,又去惹是招非。” |
zhāo shì rě fēi招是惹非 | 招惹是非。谓无故生事。 |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经过,又是招是惹非。” |
shì fēi hùn xiáo是非混淆 |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现在整个世界,像墨一般黑暗,皂白不分,是非混淆,最大多数人,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
zuó fēi jīn shì昨非今是 | 非:不对,错误;是:对,正确。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 | 宋·郭应祥《临江仙·丙寅生日自作》词:“老子开年年五十,依前恁地痴顽。昨非今是有无间。” |
yǐ gǔ fēi jīn以古非今 |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
sì dǒng fēi dǒng似懂非懂 | 好像懂了;又像没懂。表示没有完全明白。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三位姨太太瞧了,亦似懂非懂的。” |
shì fēi yǎn chǒu饰非掩丑 | 饰:掩饰;丑:丑恶。掩饰错误和丑恶的行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要,此皆饰非掩丑之语耳!” |
bǔ guò shì fēi补过饰非 | 补过:弥补过失;饰非:文饰过错。指掩饰过错。 |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16卷:“文士笔墨,为人补过饰非,往往如是。” |
qí dà fēi ǒu齐大非偶 | 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
gōng yě fēi zuì公冶非罪 | 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
shì fēi bù fēn是非不分 | 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 |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
fēi zhàn zhī zuì非战之罪 | 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yī jīng fēi xiǎo一惊非小 | 受到的惊恐不小。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6回:“灯笼灭了,包袱也不见了,这一惊非小。” |
shēng fēi zuò dǎi生非作歹 | 歹:坏事。做种种坏事。 |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没揣的大惊小怪,便待要生非作歹。” |
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来而不往非礼也 |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 《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
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ng wú gu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shì fēi yǎn guò饰非掩过 | 同“饰非文过”。 | 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我虽然也被谥为‘土匪’之一,却并不想为老前辈们饰非掩过。” |
shùn guò shì fēi顺过饰非 | 谓徇私迁就而掩饰错误。 | 《宋史·律历志》:“忠辅于《易》粗窥大衍之旨,创立日法,撰演新历,不敢以言者,诚惧太史顺过饰非。” |
wén guò suí fēi文过遂非 | 掩饰过失,顺随错误。 | 宋·苏轼《论时政状》:“而近日之事,乃有文过遂非之风,此臣之所以愤懑太息而不能已也。” |
shì fēi wén guò饰非文过 | 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 东汉·班固《汉书·贾捐之传》:“顺非而泽,不听而诛。”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于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 |
zhāo shì shēng fēi招是生非 | 见“招是惹非”。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战斗,而往往不过是将败落家族的妇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坛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决不在大处着眼。” |
fēi xíng diào kǎo非刑吊拷 | 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我实不曾为盗,你们非刑吊拷,务要我招认。” |
shì fēi zhī xīn是非之心 |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zì yǐ wéi fēi自以为非 | 认为自己的看法不对。 | |
yòng fēi suǒ xué用非所学 | 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 《明史·叶伯巨传》:“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 |
qí dà fēi ǒu齐大非耦 |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
fēi yú zé wū非愚则诬 | 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 | 《庄子·秋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呼?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 |
jī fēi xí guàn积非习贯 | 指错误长久沿袭,已成习惯。贯,通“惯”。 | 汉 应劭《〈风俗通〉序》:“至于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 |
fēi fèn zhī niàn非分之念 | 分:本分;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指超出本分的想法念头。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手上戴有两副赤金镯子,因此触动了一部分士兵的非分之念。” |
wú kě hòu fēi无可厚非 | 厚:重;非:否定。没有什么可过分指责或批评的;指事情有一定的道理或原因。 | 《汉书 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
fēi rì fēi yuè非日非月 | 非:不论;月:月夜。不论白昼或黑夜。形容不分昼夜。 | 战国·赵·荀况《荀子·赋篇》:“非日非月,为天下明。” |
hào dān fēi sù好丹非素 | 爱好红色,反对白色。比喻对事物有偏见。 | 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序:“至于代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则忌辛,好丹则非素。” |
wén guò shì fēi文过饰非 |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过失、错误。 | 唐 刘知幾《史通 惑经》:“期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委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
gōng shì gōng fēi公是公非 | 公认的是非。 | 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