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páo dīng jiě niú庖丁解牛 |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
lí niú zhī zǐ犁牛之子 | 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 |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
mǎ bó niú sōu马勃牛溲 | 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 清 褚人获《坚瓠十集 遗臭文词》:“马勃牛溲君受用,何须开口出而哇。” |
qì tūn dǒu niú气吞斗牛 | 斗、牛:牵牛星和北斗星。气势可以吞没星斗。形容气魄宏大。 | |
xī zhào niú zhǔ犀照牛渚 | 比喻洞察幽微。 | 《晋书·温峤传》:“扞温峤呴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燬犀角而照之。” |
niú tí zhī cén牛蹄之涔 | 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积水。形容水量极少。也比喻处在不能有所作为的境地。 | 《淮南子 汜论训》:“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淮南子 俶真》:“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北周 庾信《为杞公让宗师表》:“况复一枝倦曲,终危九层之台;一股涔蹄,必伤千里之驾。” |
niú dāo xiǎo shì牛刀小试 | 牛刀:宰牛的刀。用宰牛刀在小生物身上做试验。比喻有大本领而先在小事上略微施展一下。 | 宋 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
chuí niú xiǎng shì椎牛飨士 | 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 《后汉书·吴汉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伤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
lǎo niú lā pò chē老牛拉破车 | 形容人做事就像老牛拉破车,慢慢吞吞,不讲究效率。 | 吴强《红日》第六章:“那么,什么时候解决战斗?还是老牛拉破车,慢慢吞吞的吗?” |
mǎ niú jīn jū马牛襟裾 |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马、牛穿着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比喻衣冠禽兽。 | 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
ní niú rù hǎi泥牛入海 | 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
mù niú liú mǎ木牛流马 | 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
niú sōu mǎ bó牛溲马渤 | 见“牛溲马勃”。 | 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房舍》:“收牛溲马渤入药笼,用之得宜,其价值反在参苓之上。” |
niú yī bìng wò牛衣病卧 | 形容贫病交迫。 | 宋·刘克庄《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便羊裘归去,难留严子;牛衣病卧,肯泣王章?” |
jí niú fèn tún瘠牛偾豚 | 瘦瘠的牛仆倒在小猪身上,小猪必死。比喻无德的大国权势虽衰,欺凌羸弱的小国,小国也会灭亡。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三年》:“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 |
jiǔ niú yī háo九牛一毫 |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 | 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
yī niú hǒu dì一牛吼地 |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 《翻译名义集·数量》:“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
jū mǎ jīn niú裾马襟牛 | 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亦作“襟裾马牛”。 |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
yī niú míng dì一牛鸣地 | 见“一牛吼地”。 | 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
niú zhǔ fàn yuè牛渚泛月 | 牛渚:地名,在安徽当涂县;泛月:月夜划船游玩。比喻才士相逢,以文会友。 | 《晋书·袁宏传》:“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 |
niú shǒu ē páng牛首阿旁 | 佛教称地狱中长着牛头的鬼卒。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梦》:“即有牛首阿旁,执公父至,即以利叉刺入油鼎。” |
sàn mǎ xiū niú散马休牛 | 《书 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 | 《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 |
xuán niú tóu,mài mǎ fù悬牛头,卖马脯 | 脯:干肉。挂的是牛头,卖的是马肉干。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名不副实。 | 《晏子春秋·内杂篇》:“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县牛首于门,而卖马脯于内也。” |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
niú huáng gǒu bǎo牛黄狗宝 | 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以喻坏透了的心肠。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若大家好取和便罢,倘若有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了出来,再和那泼妇拼了这命,也不算是尤三姑奶奶!” |
zhēng māo diū niú争猫丢牛 | 比喻贪小失大。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0回:“真正是争得猫儿丢了牛。” |
hēi niú bái jiǎo黑牛白角 | 形容办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 |
shuǐ niú guò hé水牛过河 | 指出露头角,出头露面。 | |
niú tí zhōng yú牛蹄中鱼 | 牛蹄:是指牛蹄印里的积水。牛蹄印坑里的鱼。比喻死期迫近。 | 三国(魏) 应璩《与韦仲将书》:“诚恐将为牛蹄中鱼,卒鲍氏之肆矣。” |
niú pí dà wáng牛皮大王 | 牛皮:指虚套的话。指会吹嘘而不干实事的人。 | 李晓明《平原枪声》:“都是牛皮大王!” |
niú jì tóng cáo牛骥同槽 | 见“牛骥同皁”。 | 汉·焦赣《易林·升之小畜》:“牛骥同槽,郭氏以亡。” |
mù niú wú quán目牛无全 |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zuò niú zuò mǎ作牛作马 | 牛、马:比喻供人使唤的人。指被当作牛马驱使。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韶州云门山爽和尚》:“问‘受施主供养将何报答?’师曰:‘作牛作马。’” |
xiū niú guī mǎ休牛归马 | 亦作“休牛散马”。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语出《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书弗服。”《隋书·薛道衡传》:“于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 |
niú yī yè kū牛衣夜哭 | 见“牛衣对泣”。 | 唐·温庭筠《上裴舍人启》:“今则阮路兴悲,商歌结恨;牛衣夜哭,马柱晨吟。” |
tǔ niú mù mǎ土牛木马 |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 《关尹子 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
zhì chōng niú dǒu志冲牛斗 | 牛斗:牵牛星与北斗星。形容人的气势很盛。 | 明·无名氏《赵匡胤打董达》第五折:“三位将军,乃人中豪杰,志冲牛斗,气吐凌云。” |
qì kè dǒu niú气克斗牛 | 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星空。形容气魄很大。同“气吞牛斗”。 | 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千金记 受辱胯下〉》:“俺自有翅排云,气克斗牛,怎肯与他年少成仇。” |
qí niú mì niú骑牛觅牛 | 见“骑驴觅驴”。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福州大安禅师》:“师即造于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 |
qiān niú xià jǐng牵牛下井 | 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至如负贩经商,登山涉水,吃烟人更是牵牛下井。” |
jī shī niú cóng鸡尸牛从 |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niú tóu ē páng牛头阿旁 | 佛教称地狱中长着牛头的鬼卒。 | 《新唐书·路岩传》:“奢肆不法,俄与韦保衡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目其党为‘牛头阿旁’,言如鬼阴恶可畏也。” |
jī kǒu niú hòu鸡口牛后 |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qì chōng dòu niú气冲斗牛 |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亦作“气冲牛斗”。 |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
yǐ yáng yì niú以羊易牛 |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mǎi niú xī gē买牛息戈 | 犹言卖剑买牛。 | 明·何景明《雁门太守行》:“太守下牛,买牛息戈。” |
niú zhī yī máo牛之一毛 | 牛身上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九牛一毛”。 | 《魏略》:“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无益,死亦何损?” |
niú tóu mǎ miàn牛头马面 | 佛家语;指阎王手下的两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面像马。现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 《楞严经》:“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 |
jí niú léi tún瘠牛羸豚 | 瘠:瘠瘦;羸:病弱的。瘦弱的牛和猪。比喻弱小的民族或国家。 | 清 梁启超《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杜兰斯哇人,撒逊人等,亦随其所敌视之马哥耶族,同成灰烬。瘠牛羸豚,坐待割。” |
fēng mǎ niú风马牛 | 风:放逸,走失。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 盗侠》:“唐责之:‘某与公风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实慕君子,何至驺卒不若也。’” |
mǎi niú mài jiàn买牛卖剑 | 见“买牛卖剑”。 | 元·朱庭玉《青杏子·归隐》:“归来好向林泉下,买牛卖剑,求田问舍,学圃耘瓜。” |
niú mǎ zǒu牛马走 | 指在皇帝前如牛马般奔走的人。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
lǎo niú pò chē老牛破车 | 老牛拉着破车。比喻做事慢;成绩小;工作效率低。 | 《宋书 颜延之传》:“常乘赢牛笨车,逢峻卤簿,即屏往道侧。” |
yī niú míng一牛鸣 |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 唐 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游方丈寺》诗:“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
jīn jū mǎ niú襟裾马牛 | 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 | 语出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
hàn niú sāi dòng汗牛塞栋 | 同“汗牛充栋”。 | 明·唐顺之《胡贸棺记》:“余不自揆,尝取《左氏》、历代诸史及诸大家文字所谓汗牛塞栋者,稍删次之以从简约。” |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九牛二虎之力 | 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比喻非常大的力气。 | 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hū niú zuò mǎ呼牛作马 | 见“呼牛呼马”。 | 《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
duì niú gǔ huáng对牛鼓簧 | 见“对牛弹琴”。 | 《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
guī mǎ fàng niú归马放牛 |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 《尚书 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niú mián dì牛眠地 | 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
qí wáng shě niú齐王舍牛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mài jiàn mǎi niú卖剑买牛 | 卖掉刀剑;买进耕牛。形容改业归农;也形容离开战斗生活;从事生产劳动。 |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 龚遂》:“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
chuī niú pí吹牛皮 | 说大话,闲聊天。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就不相信,那是吹牛皮。” |
niú xīng zhī nǚ牛星织女 | 即牛郎织女。 |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诗之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niú guǐ shé shén牛鬼蛇神 |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李贺诗的想象奇特、虚幻怪诞。后多用于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 唐 杜牧《李贺诗序》:“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
tú suǒ niú yáng屠所牛羊 | 比喻临近死亡的人。 | 《大涅磐经·迦叶品》:“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
dù zhuó pōu liáng zhù,wén méng zǒu niú yáng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 蠹:蛀虫;剖:破开;虻:蚊虫。蛀虫能毁坏梁柱,蚊虻可以赶走牛羊。比喻忽视微小的有害因素就会产生大的祸患。 |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
mí hóu qí tǔ niú猕猴骑土牛 |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
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杀鸡焉用牛刀 |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
chōng dòng hàn niú充栋汗牛 |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niú mǎ shēng huó牛马生活 | 比喻饱受压迫剥削的非人生活。 | 邹韬奋《经历·高三分院》:“我所做的只是捐了一天的薪水所得,救济在日本纱厂里过牛马生活,罢工后饥寒交迫的中国同胞。” |
niú máo xì yǔ牛毛细雨 | 指极细的小雨。 | 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五卷:“牛毛细雨送斜阳。” |
xué rú niú máo,chéng rú lín jiǎo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 |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第13卷:“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出蒋之《万机论》。” |
niú gāo mǎ dà牛高马大 | 比喻人长得高大强壮。 | 《小说月报》1981年第1期:“东宁县县委书记刘番成长得浓眉大眼,牛高马大。” |
niú tīng dàn qín牛听弹琴 | 比喻听不懂。 | 瞿秋白《乱弹》:“现在,‘治于人的小人’,要想在无线电的播音里去听清楚昆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听弹琴,一窍不通了。” |
xiū yǐ niú hòu羞以牛后 | 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的地位。指不愿处在从属地位,为人牵制。 | 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昔苏秦说韩,羞以牛后,韩王按剑,作色而怒。” |
niú dǐng pēng jī牛鼎烹鸡 |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 《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
xī tián duó niú蹊田夺牛 |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 《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
duì niú tán qín对牛弹琴 | 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 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shé shén niú guǐ蛇神牛鬼 |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形容作品虚幻怪诞。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 清·李必恒《谒浮山禹次昌黎石鼓韵作歌》:“楚俗纷纷竟淫祀,蛇神牛鬼争媕婀。” |
niú yáng wù jiàn牛羊勿践 | 勿使牛羊践踏。比喻爱护。语出《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郑玄笺:“草木方茂盛,以其终将为人用,故周之先王为此爱之,况于人乎?” | 语出《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郑玄笺:“草木方茂盛,以其终将为人用,故周之先王为此爱之,况于人乎?” |
niú tóng mǎ zǒu牛童马走 | 旧时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马走,犹仆役。 | 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
niú tí zhī yú牛蹄之鱼 | 见“牛蹄中鱼”。 | 《孔丛子·连丛子下》:“且今已乏矣,而方须租人,是犹古人欲决江海以救牛蹄之鱼之类也。” |
hàn niú chōng wū汗牛充屋 | 同“汗牛充栋”。 | 清·方东树《〈切问斋文抄〉书后》:“非要非玄,而冗长并录,是《书》不止百篇,《诗》不止三百。非惟汗牛充屋,不能尽载,且适以罔道迷人。” |
niú mián lóng rào牛眠龙绕 | 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 清·蒲松龄《东郭外传》:“那东门外头许多牛眠龙绕的吉地,那富贵人家的冢田多半在这里。” |
yī niú jiǔ suǒ一牛九锁 | 比喻无法解脱。 |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牛九锁,更相牵挛,案明如市,不得东西,请谳得报,日中被刑。” |
jīng xī niú yǐn鲸吸牛饮 | 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 |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
rú niú fù zhòng如牛负重 | 像牛负担着沉重的东西。比喻负担很重。 | 《佛说四十二章经》:“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 |
káng dǐng biàn niú扛鼎抃牛 | 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 《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汉·杨雄《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抃牛,非绝力也?” |
qí niú dú hàn shū骑牛读汉书 | 形容刻苦攻读。 | 《新唐书 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割鸡焉用牛刀 |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
wèn niú zhī mǎ问牛知马 |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
hàn niú sāi wū汗牛塞屋 | 汉牛:使牛出汗。指藏书太多,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xiǎo shì niú dāo小试牛刀 | 稍微用一下宰牛的刀。比喻有大才的人在小事上试一下身手。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簿书钱谷之余,小试牛刀,敢谓爱民如子弟。” |
níng qī kòu niú宁戚叩牛 | 比喻有才的人沦落做低贱的事情。 | |
niú láng zhī nǚ牛郎织女 | 牛郎织女是从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个星名衍化而成的传统神话中的两个主角。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造云锦;但跟牛郎结婚以后;就中断织锦;致使天帝震怒;责令分离;每年七夕准相会一次。现比喻夫妻长期分离。 | 《群音类选 南西厢记》:“你影只形单,羞睹牛郎织女星。” |
chuǎn yuè wú niú喘月吴牛 | 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 五代 谭用之《寄王侍御》诗:“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
fàn niú tú gǒu饭牛屠狗 | ①喻指从事低贱之事。②指从事贱业者。 | 明·陈子龙《酬吴次尾》诗:“别来落魄吴楚间,饭牛屠狗俱无颜。” |
biān dǎ kuài niú鞭打快牛 | 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让它走得更快。比喻赏罚不明,奖懒罚勤。 | 洪放《秘书长》:“不能鞭打快牛,这不科学。” |